其次,要鼓勵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告訴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生氣憤怒的時候可以大吼,難過的時候可以大聲哭……這些都是釋放自己情緒的方法,但這樣做要看場合,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也可以用繪畫、唱歌寫日記的方式表達情緒。還可以引導他們將所思所想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好朋友傾訴,可以當面談心,也可以通過書信、簡訊表達,讓情緒通過語言流淌出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語言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表達自己的情緒。前面的案例中,圖圖的媽媽可以引導圖圖把生氣的原因說出來。比如:「看你吵鬧聲這麼大,一定很生氣,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方式提問,例如:「圖圖為什麼這麼生氣呀?你是怎麼想的?」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再次,要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告訴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調控自己的情緒。
(1)換個角度想問題。可以給孩子看這樣一幅畫像:正著看是一位老爺爺,倒過來看是一個美麗的少女。告訴孩子,當我們換個角度想問題的時候,往往能消除負面情緒,獲得新的情緒體驗。所以,遇到事情要換個角度想一想,思路決定出路。前面的案例中,圖圖的媽媽可以引導孩子這樣想:可以吃熱氣騰騰的、可口的飯菜了,真好!電視可以等一會兒再看。
(2)合理宣洩。當孩子遇到煩心事感到委屈、苦悶、無助的時候,鼓勵他選擇合理的方式宣洩,如到曠野中大喊,把煩惱通過聲音排解出去;去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比如出去踢一場球,或者跑步半小時,也可以遊泳一小時,把煩惱變成汗水蒸發掉;把不開心的事寫在紙上扔進垃圾桶…宣洩情緒的方式必須合理,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3)轉移注意力。告訴孩子,遇到煩惱時可以轉移注意力,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做自己喜歡的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能有效化解情緒。
(4)延遲行動。告訴孩子,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冷靜、冷靜再冷靜,可以緊握拳頭,將拳頭塞進褲兜裡,做三次深呼吸,在心裡默默地數數,數到十,然後選擇處理方法。
(5)睡眠療愈。傷心時不妨好好睡一覺,一覺醒來,安靜平和,神清氣爽,也許不開心的事就煙消雲散了。
最後,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關於情緒的書籍。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一般不會把情緒反映在行為上,也不容易把情緒轉化成生理反應。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積累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識不同的情緒狀態,引導孩子學習用適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從而有效緩解自己的情緒。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能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習得調控情緒的方法。如《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菲非生氣了》《我的情緒繪本》等,這些繪本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把不可見的情緒實體化、可感化,用另一種方式教會孩子面對種種情緒,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些繪本將主人公的情緒變化過程描寫得十分生動,能觸動孩子的心弦,從而指導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有關情緒主題的電影也能讓孩子從中受到啟發。如《憤怒的小鳥》這部影片,通過講述小鳥們團結合作、善用情緒、打敗了貪婪的綠豬的故事,告訴人們具備調控情緒的能力有多麼重要。
通過閱讀有關情緒研究的書,父母還能找到許多疏解、調整情緒的科學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聯想想像法、暫時迴避法、負面情緒記錄法等等。
每個孩子都有情緒,有開心的時候,也有傷心的時候。亞里斯多德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家長要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否則,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的生活,甚至會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本文由專注教育領域的「南通誠德教育」原創發布。WX:chengd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