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課後題複習系列整理,僅供參考。願大家智慧增上,學修圓滿,一切吉祥!
一、我們理論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是不是就可以了?請說明理由。
答:1.只從理論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是不夠的。
2.理由:
(1)修行是自心與佛法相應,如果只是從理論上了解,並達不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在實修時,應將理論上的推斷暫時放下來,然後按照傳承上師們的教言,次第去實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內容在心裡浮現出來,自心與法融入一體,這才是修行的目的。大家修加行時也是如此,不管是菩提心,還是其他修法,實際修持才最有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理論上再怎麼精通、再怎麼會說,這些法也跟你的相續相隔千裡。因此,傳承上師非常強調實修的重要。
(2)要做個真正的大乘佛弟子,必須具足大乘種性,同時從內心當中真正具足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礎就是一顆善心。倘若連一顆善心都沒有,對所有眾生恨之入骨,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假如沒有大乘種性的善根,再宣揚自己是學大乘佛法的,也很難做到名副其實。
答:1.唯有生起大悲菩提心才能從根本上斷除無明根本、令眾生永久快樂,最終趨向解脫果位。除此之外,其他饒益眾生的方法,比如建立社會慈善機構,或通過財物或地位去利濟別人,但這些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
2.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其重要,若沒有這個基礎,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圓滿、大手印,或者禪宗、淨土宗,這些大法到了你相續時,也完全變成了世間法,或者是一種小乘法。
3.同一個法被不同眾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萬別。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就一定要修菩提心。這一點,不僅僅要從理論上通達,實際行動中也要去修持。一個上師所講的法,雖然從法本身來講完全正確,可它接觸到不同眾生的相續後,因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異。
4.為利益眾生而修行,自利不求也會無勤成辦。誠如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所言:「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故若想自己成佛的話,就要把利益眾生的事放在第一。我們作為凡夫人,若能生起這樣相似的菩提心,也能斷除流轉輪迴或墮入惡趣的因。
5.要想報答佛恩、師恩、眾生恩,修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我們擁有今天這樣的快樂,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萬劫中給我們創造的,故我們一定要有報恩之心。《大丈夫論》中講過:「欲供養一切佛者,當發菩提之心;欲報佛恩者,當發堅牢菩提之心。」
三、請結合《日修閉關要訣》,闡述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你會這樣修嗎?
答:修的時候,可以依《日修閉關要訣》來修。有時間的話,最好能每天修四座或六座;實在沒有時間,至少也要修一座。而且,念十萬遍發心時,最好能把《前行》中「發殊勝菩提心」的內容看一遍,觀修時一定要把眾生放在首位。
一、晨起修行
每天早上醒來時,先念「喇嘛欽」修上師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接著觀察昨天晚上的夢,做了善夢就隨喜,做了惡夢則進行懺悔。起床以後,先洗臉、刷牙、打掃佛堂,在三寶所依面前磕頭,開始修第一座——早上起來應該修一座,因為這時候比較清醒。
二、日間正式修行
正式修行,分前行、正行、後行三個階段。
(一)前行階段 前行必須具足三個要點:
1、身要: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人身難得也好,剛入座時,都要以毗盧七法調整身體。這種坐式,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語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氣,再念元音咒
、輔音咒、緣起咒。不會念的話,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語言得以清淨。有些人在修行前,為了清淨語言就開始漱口。其實,這樣做只能清淨身體,語言不可能用水來洗。
3、心要:分發心、祈禱兩方面。
1)發心:分為善心、噁心、無記心三種。閉關修行時一定要發善心,儘量不要有噁心和無記心。
善心也有應舍的發心、應取的發心。應舍的發心中,有世間、出世間兩種。應舍的世間發心,一種是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現違緣等;一種是善願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聲、身體健康等。這兩種發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故修行時應當捨棄。
應舍的出世間發心,是聲聞緣覺只求自我解脫的小乘心。這一點要特別值得注意!比如你這次修菩提心,若只想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什麼什麼果位,這個很不好,而應該反反覆覆地想「我是為了眾生」。應取的發心是什麼?就是要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無上佛果而發菩提心。
概而言之,修發心前,身要是作毗盧七法;語要若不會念其他的,念「嗡啊吽」就可以;心要關鍵不能有自私心、世間目的,要想生生世世利益眾生。
2)祈禱:發心要想實現,按照阿瓊堪布的竅訣,必須要祈禱。
祈禱的對境,就是前面所講的皈依境,即把蓮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觀在中間,三世佛在前面,法寶在後面,兩邊是大小乘僧眾,層層的傳承上師在上面,周圍是世出世間一切護法神。如此浩如煙海的聖眾,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
祈禱的時候,自己的佛堂裡最好有佛像、佛經、佛塔三寶所依,這些不可缺少。阿瓊堪布在《前行備忘錄》中說,祈禱之前,應於三寶所依面前陳設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隨後修四無量心,接著施捨三種自己最執著的事物——身體、受用、善根,以此來積資淨障。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師瑜伽,觀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師,上師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這種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後,再次觀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開始念誦發心偈。
(二)正行階段
念誦發心偈時,有時間的話,我建議先念三遍無垢光尊者《三處三善引導文》中的一段文字,它歸攝了諸多傳承上師的教言,剛開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這段文字是:我某某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諸大金剛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眾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眾。祈求攝受我為菩薩,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
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為一切眾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念三遍之後,開始念發心偈。或者也可以念《開顯解脫道》,從開頭念到「發心」那裡,然後再一直念發心偈:
吙結達地色嘉瓦這階吉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香且喬德特訥吉巴達
已發最勝菩提心
達江卡恰桌根扎西些
我亦為度遍天眾
喇梅香且秋德森吉多
願發無上勝覺心
也可以念龍欽心滴《大圓滿前行》的發心偈:
吙那湊囊瓦切得怎瑞記
吙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扣瓦樂革傑德恰波晝
相續漂泊輪迴眾有情
讓熱慪薩揚色鄂瘦謝
為於自證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葉昂內塞吉鬥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以上偈頌最好用藏文來念。倘若實在不會,念漢文也可以。
(三)後行階段
念完回向時,觀想皈依境從外圍開始,聖尊們依次化為光,融入中間的蓮師佛父佛母,蓮師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蓮花生大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時候,假如你修過大圓滿、禪宗,可在這種境界中安住;若沒有這方面的體悟,也可以先通過中觀推理,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於此妙觀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許安住一會兒。
之後念一遍:
向卻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寶
瑪吉巴南結傑吉
未生者當生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恭內恭德培瓦效
展轉益增長
若有時間,最好把發心儀軌後面的偈頌也念完,然後再用「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作回向。
倘若修的是《開顯解脫道》,那結座之後,接著念《開顯解脫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這是一座發心的完整修法。五加行若能一座一座這樣完成,效果是很好的。不過,大家集體共修時,可能沒有這麼長時間。
四、怎樣才能將所修的菩提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請談談你自己的經驗。
答:結合個人體會來回答,以下為參考。
1.修菩提心時,有時候可以觀想眾生平等,親人和怨敵沒有差別,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有時候願通過自己的能力,讓一切有情獲得彼岸的快樂,在慈心的狀態中念誦;有時候願眾生離開所有的痛苦,住於悲心的狀態中;有時候看到眾生離苦得樂,內心由衷歡喜,處於喜心的狀態中。以此四無量心來修也可以,但最關鍵的是要想到眾生。
2.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過,發心後一定要實修,修的時候,先將關係最不好的眾生觀在面前,以他為對境修四無量心,這個修成了以後,再一個一個眾生增加。若能如此,你以後無論見到什麼眾生,都會發自內心地愛護他,哪怕是看到一條小蟲,對它的悲心也會油然而生。
3.上師如意寶常說:「你們每天聽課,法師要求發菩提心時,自己應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聽法是為了利益眾生;最後作回向時,相續中也要生起這樣一顆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稍稍思維一下就有這麼大功德,那我們在一座間去實際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發心修好。
總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僅僅生起一剎那,其功德在億劫中也說之不盡。《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贊菩提心,所有諸功德,經於多億劫,稱讚不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