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衙巷四眼井效果圖
清河坊、百井坊、嚴官巷、太廟巷……在這些杭州人所熟悉的一個個老地名裡,蘊涵著許多歷史故事。
但歲月更迭、歷史變遷,漸漸地,杭州的坊巷也不免老了、舊了,有些甚至完全消失不見了。上城區從去年開始啟動「御街·二十三坊巷」工程,決心把中山南路旁邊一些小巷子綜合整治,重現江南的坊巷格局。
坊巷修繕力爭原汁原味
上城區委書記陳紅英曾經說過,上城區要通過坊巷的修復,把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串起來。
給老巷子擦一把臉,讓它繼續在我們這座城市散發出厚重的、歷史的、篤定的氣質,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
去年,上城區已經完成了十五奎巷、城隍牌樓、四牌樓、大馬弄、察院前等5條主路及沿線井弄、曉霞弄、花生弄、茶啾弄等8條支路的整治工程。
今年,計劃對白馬廟巷、太廟巷、高士坊巷、嚴官巷、勤遠裡、燕春裡、泗水弄、丁衙巷、瑞石亭、察院前支路等10條坊巷綜合改造。工程預計本月底、下月初就能開工,5月完工。
老坊巷的整治,可能並不在於「動」得多,而在於如何保留住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從上城區最新完成的整治方案上看,今年即將動工的十條坊巷工程量都不是太大,除了改善居住環境外,保留、改善和恢復坊巷的過往是最重要部分。
比如,白馬廟巷,除了整治道路、改造危舊房外,巷口有一處用泥土堆建的斜坡道將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白馬廟巷因「泥馬渡康王」(傳說宋高宗趙構未當皇帝時為康王,被金兵追殺至江邊,有白馬渡他過江)而得名。南宋時,那裡還有一座香火鼎盛的白馬廟。這次整治工程,還想嘗試在適當的位置復建廟宇。
再比如,曾經因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丁野鶴隱居過而得名的丁衙巷,巷子裡各種歷史痕跡都會被保留,特別是一口四眼古井,除了周邊進行梳理,對洗衣臺等細節改造外,其他基本保持原樣。
石庫門讓你穿越到晚清
丁衙巷可以拐進瑞石亭,然後進入燕春裡。
燕春裡,有「燕子春歸來」的含義,已不知是什麼時候得的名。但這條短短的小巷裡,基本上都是保存完好的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出現,是一種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
這次整治,對燕春裡只會設置一些路燈,增設一些跟石庫門相配的景觀小品,營造出一種晚清時的生活氛圍。
作家馮驥才說過:「如果說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是在精英文化之中,那麼中國民間文化就是中國老百姓情感的載體,它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半,永遠是民族文化的源頭與根基。」這些民居、坊巷,在悠悠歲月的浸潤裡,蘊涵著許多民間情感和文化。
要說杭州,可能繞不開南宋。上城區啟動的「御街·二十三坊巷」工程都在南宋皇城遺址周邊。等到這些坊巷改造完成後,去那裡走走,可能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打傘前行的美,還有厚重歷史低語的傾訴。
都市快報 記者 顧怡 通訊員 計慎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