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抗疫成果有目共睹,不過,下半年以來,在一些地區出現的疫情新動向提示著我們,外防輸入中,防物環節亟待查缺補漏。
江南大學教授、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所長姚衛蓉此前就曾分析,在冷凍食品的包裝前後,只要食品加工環境、運輸、流通、銷售環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食品就有可能因為交叉汙染或二次汙染而被汙染上新冠病毒。
專家強調,食品生產設備、工器具、加工臺面、手、手套、空氣、食品加工用水、加工區域的害蟲等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甚至在銷售交易的拆箱分銷過程中,若交易人員感染了新冠病毒,呼吸中存在的新冠病毒也會隨著呼吸或飛沫飄浮在空氣中,進而沉積在冷凍食品外包裝表面。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佔秋日前對媒體強調,冷鏈食品流通環節非常繁雜,各地除了做好冷鏈食品追溯工作外,確保投放到市場的食品安全更為重要。對食品外包裝的檢測是一方面,食品內包裝也需要檢測,這樣能確保投放到市場的食品安全性,杜絕沾染了病毒的食品在市場內向更多人群擴散。
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了《關於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述通知指出,在不改變各地現有總體防控安排的前提下,根據進口冷鏈食品的物流特點,在按要求完成新冠病毒檢測採樣工作後,分別在口岸查驗、交通運輸、掏箱入庫、批發零售等環節,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布的文件中,特別對冷鏈運輸出入庫環節作出詳細要求。
依照要求,冷鏈運輸和出入庫環節上,進口冷鏈食品在從貨櫃卸貨換裝至國內運輸工具時,貨主或其代理人對貨物包裝實施消毒。
進口冷鏈食品運輸過程中,承運企業不得開箱,在國內運輸段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要督促指導冷鏈物流企業嚴格查驗海關通關單證,落實運輸車輛船舶等裝載運輸裝備消毒、一線工作人員個人防護等措施。
與此同時,在地方層面,各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採取措施,圍堵可能出現的防控漏洞。
例如,北京等地已開展了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建設,運用區塊鏈、大數據、電子編碼等信息技術對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開展追溯管理。
青島則要求對所有進口冷鏈產品每件必檢,對在港口等口岸區域和冷庫等場所從事進口冷鏈食品裝卸、搬運、運輸等工作的人員,每3至5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李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