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科學的選科是怎樣的?
在生涯發展理論中,15歲是生涯探索期的開始。大學專業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將來的職業走向。在人生的歷程中,專業選擇是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高考改革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生涯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來選擇高考學科。
然而,很多學生的選科,仍然是意氣用事的。比如,看哪個組合覆蓋的專業面大就選哪個。
按這個表的數據來選科,最終就是選物化生組合的人依然最多。
有些人單純是覺得歷史方向選擇面窄,就放棄了。到頭來發現自己其實最喜歡的還是文史哲專業,最終物理也沒有學好,還報不了很多名校的文史哲方向專業。
還有很多選擇物化生組合的學生,他們的理科根本就不好,單純是因為不喜歡歷史,不想學文史哲方向的專業,就選了物化生。然而,在之後精英薈萃和壓力山大的環境中,他們學習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陷入自我懷疑和自信不足,情緒也出現了問題。而且生涯規劃到最後,他們可能想學建築設計、動漫設計及其它各種工科方向,這些方向本不需要選物化生這麼難的組合,原先政治地理本來還有優勢,卻這樣放棄了。如果他們能有更適合自己的選科組合,會有更多地成功體驗,學習動力就會更加充足。
還有一些人,憑成績排位來選科。但問題是,很多學校都在高一上學期結束的時候就決定選科,此時的成績還很難說明自己的學科優勢。一是理科的難度到高二會有巨大的提升,很多人到了高二發現其實並不適合選擇那麼多理科。二是,有些學科是因為沒有認真學,如果規劃好了,認真去學,成績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如果單純這樣來選科,很大可能遇到變故和困難,後悔遺憾。
還有一類人,以面子來決定選科。覺得選物化生最「牛逼」,都是聰明的學生,而史地政最簡單,都是蠢孩子才選擇。殊不知,高考過後,沒人問你選擇了什麼組合,只記得你學得好不好,考上了什麼大學。
做一個生涯規劃,在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和專業世界之後,根據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倒推可能選擇的學科,再參照各高校各學科學所需選科來確定選科的組合,在滿足生涯目標需求的基礎上,儘量避開難度較大和自己不擅長的學科,實現選科組合的最優化。這才是最優解。關於難度較大的學科,這裡做一點說明。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高中物理、化學是最難的兩個學科,也就是說即使有興趣且努力,學好也有點難度,且可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學科對於有興趣又願意努力的學生來說,學好的難度相對小一點。當然,這裡是從大概率的角度來說的,對於明顯偏理科,文科就是學不好的學生不適用,理科牛人大膽選擇物化生吧!醫科大類及理科中的化學,工科中的化工與製藥、輕工類、材料類、環境類、海洋科學類、等化學相關方向一般必須有「物化」2科打底即可報讀大部分學校,想報考這些方向的學生必須選擇物化+組合。部分名校醫科需要物化生三科(如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類)。因此,如果明確有志於學醫的學生,不妨大膽挑戰「物化生」組合。而且,一般物理化學能學好的學生,應該是明顯的理科生了,多學一科生物問題也不大。大部分理科、工科、農科專業必須選擇物理方向,但可不搭配化學學科,因此推薦物生政、物生地、物地政等組合。職業定位不在醫科和化學相關專業,且文理均有優勢學科的學生,可通過這些搭配來規避「物理+化學」的雙重難度。經濟、管理、法學、教育大類(含心理、體育)等學科,大部分高校設置為物理、歷史方向均可報考。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做出選擇。這裡特別提醒的是,生涯目標仍不太確切的學生,雖然在以上方向有興趣,但未來不排除仍會選擇理工農科,如果物理成績還不錯,還是推薦選擇物理方向,以文理搭配且難度較小的物生地、物生政、物地政三種組合為首選。但如果是歷史成績非常拔尖的學生,生涯方向也基本確定在上述領域的,也可以考慮選擇歷史方向,畢竟發揮自己的特長效果才會最好。文史哲及藝術學科,有605個「學校+專業」是必選歷史方向的,其中包括很多文科強校,如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的文史哲方向。因此如果非常確定要讀文史哲三大學科的學生,最好選擇歷史方向。藝術學科考生一般也以歷史方向為主。那麼,選擇歷史方向的學生,有必要搭配化學或生物中的某一學科嗎?在目前廣東省招生的25000多個學校專業項目中,歷史搭配理科(以歷史+化學為主)的組合能報的項目770個左右,比起史地政組合,這個組合能多報的項目主要集中在中醫中藥、護理、農業科學及其它更加冷門的專業,而這些領域都是物理方向也可報讀(且招生人數更多)的領域。以中醫中藥專業為例,在過去大文大理時代,文科生(也就是史地政)是可以報考部分學校的這些專業,雖然也只有部分學校接受文科生,但從難度來說,選擇史地政組合去讀中醫中藥,可能是一部分物化生不好的同學的一條捷徑。然後,新高考之後,歷史方向想學中醫的人,一般必須搭配化學(甚至生物)學科,這對這些選擇歷史方向的學生是極大的挑戰。試想,一個物理很差,歷史好的學生,化學和生物能很好嗎?如果能把化學生物學好,為何不能爭取學好物理,以便爭取所有的中醫中藥院校的招生機會?因此,史化生、史化地、史化政等組合雖然相對來說選擇面廣一點,但它們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大實際,也是性價比比較低的組合。而史生地、史生政兩個組合,難度較史化+低,但它們的選科範圍基本和史地政組合沒有差別,也只能說適合個別對生物特別有興趣,但生涯規劃卻在文史哲方向的少數學生了。1.生涯目標明確在醫學及理科中的化學、工科中與化學學科相關方向的學生,或者理科大牛們,勇敢選擇物化生吧。2.生涯目標明確在文史哲的學生,勇敢選擇史地政吧。3.生涯目標在其餘學科範圍或不夠明確的學生,綜合個人成績和學科難度,做出歷史和物理方向的選擇。但個人比較推薦在物生政、物生地、物地政這3個組合中的一種。高一選科之前,負責任地做一個生涯探索,不單讓選擇更科學,還能順便發現對未來的願景。有了願景,學習會更有動力,更能忍受辛苦。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生涯目標的確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畢竟,這一代孩子,已不再是為了改變命運而學習,在物質充足的時候,追求自我實現是更多人奮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