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實行後,把原來高三才面臨的選專業問題前置到了高一,那麼選科對新晉的高中生而言,無疑是一場博弈。
如今新高考改革正逐漸在各省市進行,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能感受到周圍的變化,政策規則、選考機制、升學途徑等等。
而應對這些變化,勢必需要提前做好生涯規劃的準備。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生選擇未來人生發展方向的關鍵期。
新高考改革省份中多省市採用「3+1+2」模式,採用「3+1+2」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已成為高考改革的主流趨勢。
在增強選擇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避免棄難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學素養的下降。「3+3」設計在較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但也帶來了等級賦分制所導致的學生避考物理的現象。
因此,專家提出在選考學科中,將物理、歷史作為必選科目,學生必須至少選擇其中一門報考,這等於給偏文、偏理的考生一個選擇的自由。同時,對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計120分,採用原始分計分。
「3」,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
「1」,指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
「2」,指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選一門以外的科目中任選2門。
根據上表的數據,可以看出來,選擇物理的話,有以下幾種組合:
1.物理+化學+生物;
2.物理+化學+地理;
3.物理+化學+政治;
4.物理+生物+地理;
5.物理+生物+政治;
6.物理+地理+政治。
而選擇歷史的話,則有以下幾種組合:
1.歷史+地理+政治;
2.歷史+地理+化學;
3.歷史+地理+生物;
4.歷史+政治+化學;
5.歷史+政治+生物;
6.歷史+化學+生物。
那麼,這12種組合到底該如何選擇?又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01--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和學科特長
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和學科特長,這是選科的主要依據。
如果在高中的最初階段還無法充分顯露個人的學科特長的話,需要藉助霍蘭德模型和MBTI測試等測評工具,幫助實現對自身的認知與探索。
02--確定未來可能選擇的專業
確定未來自己可能就讀的專業大類,使自己的選科精準匹配專業的選科要求。
高中初始階段,對於這一點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感覺比較茫然和難以完成。事實上,按照由職業認知到行業認知,由行業認知到專業對照的思路,是完全能夠完成對專業大類的確定的。
當然期間需要了解眾多大學和專業的知識。如果興趣能力探索屬於內部探索的話,由職業而行業,由行業而專業的過程則是對外的探索過程。
這一過程,也往往被概括為職業生涯規划過程。
03--參考目標院校專業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專業在錄取時會對考生的選科提出一定的要求,只有考生選擇的某個科目達到要求才可以報考該專業。
故考生科目的選擇影響著以後大學專業的選擇,重點體現在專業選擇面上,科目選擇得合理可以使專業的選擇範圍十分廣泛,反之則會使自身的專業選擇變得很局限。
因此考生在選科時,需要先提前對大學專業有一定的了解,知曉大類學科專業對科目的要求,科目的選擇需要兼顧到以後的專業意願。
只有在提前了解目標院校招生專業對高中學科的要求下,才能避免將來報考時才發現自己所學科目與招生要求不符。
04--學科學習難度差異
在滿足其他主要因素的同時,可以適當考慮學科學習難易搭配。
六門科目中物理、化學是普遍認為學習難度較大的科目,如果同時選考則建議搭配一個學習相對容易的科目,不要人為的給自己增加難度。
當然各學科的學習難度也是因人而異的。
05--回顧孩子成績清單
成績是選擇的最實際的依據。因此,學校心理學家建議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各科成績的確切情況,把各科成績作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比較,看清楚其哪科更具競爭力。
06--關注孩子自身潛能
學習心理學應用研究表明,個體在努力程度相當的情況下,學習成果較好的學科可能就是自己的潛力和特長所在,而對於收效甚微的學科,則表明該個體很可能缺乏學習的優勢和潛力。
因此,建議選科時應以孩子的學習效率為標準,了解其自身潛能。
07--參考學校教學資源
選擇學校教學資源更有優勢的科目,學生也能夠享受到最佳的教學條件。反之,選了學校教學資源較差的科目,即使孩子潛力再好,可能也無法全力發出。
1--只選擇初中分數高的學科
一些學生在選科時,會根據自己初中時學習各學科的印象來判斷是否適合某個學科的學習,這樣選擇容易忽視初高中學科知識的區別。
「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選哪科,有些學科的難點會出現在選科之後。比如地理,可能難度會越來越大。」
選科要結合自己的客觀情況,尤其要避免僅參照初中成績選科。
2--選文理矛盾學科,因暫時成績迴避難點
在3+1+2的12種組合中,有極少數學生選擇史化生這樣的組合。
對於這種「文理兼顧」的組合,要慎重選擇,「不推薦這樣思維方式相互矛盾的學科組合,『3+1+2』的選擇方式,實際上也是區分文理的」。
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物理學科成績提升難度很大,但化學和生物成績還不錯。因此在首選科目中選擇了歷史,再選學科保留了化學和生物。
這樣的選擇,實際上是暫時迴避問題,將來在專業選擇時還會遇到前後矛盾的情況。
如果學生物理學科相對薄弱,但總體情況偏向理科,最好的辦法是加強物理學習,而不是用選科的方式逃避問題,這樣在將來選擇專業時才能避免學科和專業要求不符的情況。
3--三心二意選擇,確定後更改學科
還有學生選科時,根據其他同學或者自己對任課教師的評判進行選擇,這種情況也應該儘量避免。
選科還是要看學科興趣和客觀情況,要最大限度排除人為因素。
對於學生和家長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家長和學生應該在決定前統一意見,否則學生在選科之後搖擺不定也會影響學習。
無論是對新高一還是開學高二的學生,在選擇學科之後,儘快接受自己的選擇,避免改變學科。
「學習不能三心二意,不要在做出選擇之後,遇到困難就動搖,就想改換學科。」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接受選擇,應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