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背景:爸爸老高是公司職員,媽媽是音樂老師,有一個兒子樂樂,今年11歲。
問題:樂樂喜歡跳舞,但媽媽堅持讓樂樂學鋼琴。
媽媽,我不想練鋼琴,我想學跳舞。」跳什麼跳!你趕緊給我去練鋼琴,哪那麼多想法!「媽媽,可是我不喜歡鋼琴啊,我不想彈。」「難道媽媽要反過來聽你的話嗎?樂樂,你要是還想吃晚飯,就趕緊去,不想吃你就在這耗著吧!」可是……可是,媽媽「有什麼好可是的,趕!緊!去!」知道了,我現在就去。」
這場戰鬥,還是以媽媽毫無懸念地獲勝收場。看著兒子磨磨蹭蹭地坐到鋼前,屋裡開始響起斷斷續續的音符,她又忍不住催促道:「彈認真點,節奏哪去了!」兒子聽後手裡的動作停滯了一下,隨後開始更認真地練習彈奏,也更用力地按下鋼琴鍵,身為音樂老師的媽媽怎麼可能聽不出音樂中的不滿,但她絲毫不理會地走出了房間,也沒有關門,這樣她才能更清楚地聽到兒子有沒有彈錯。
爸爸倒了一杯水遞給媽媽,向屋裡看了一眼,他看到孩子正努力憋著不哭出聲來,因為抽泣而不時聳起的肩膀被用力彈奏的動作起伏掩蓋,吸鼻子的聲音也夾雜在低沉的練習曲中,幾不可聞。
「唉!」爸爸嘆了一口氣,回身對媽媽說道:「孩子他媽,要是孩子真不喜歡,要不就別逼孩子了,你說這麼硬趕著練鋼琴,能行嗎?「老高,這種事你聽我的,必須幫孩子堅持下去,要是孩子想不學就不學,咱們還依著他,將來樂樂連個拿得出手的特長都沒有,那哪行?上次我去開家長會,樂樂同桌的媽媽和我說,她給孩子報了4個特長班呢!「哪能有那麼多啊?」爸爸皺了下眉頭,「這不累死孩子了嗎!嘖,你看你還不信,我給你數數,人家說報了圍棋、擊劍、遊泳,還有什麼來著?對了!還有薩克斯!人家4個特長班都學得過來,樂樂學個鋼琴還能有多累啊?」媽媽說完又喝了一口水,邊喝邊想,更是覺得樂樂比起別的孩子太不努力了,是不是應該……
爸爸輕聲說道:「哎呀,那樂樂不是不喜歡鋼琴嘛!他這孩子天生活潑坐不住,我看他還挺喜歡跳舞的,要不讓他試試?現在學舞蹈的不也蠻多的嘛。」媽媽的思緒被爸爸打斷,加上聽到他說的話,直接把眼一瞪,「老高,你不懂就不要亂出餿主意,學跳舞?男孩子學跳舞能跳出什麼名堂?再說了,別人學跳舞都是五六歲開始壓腿、下腰、練基本功,他這11歲開始學根本練不出名堂,我花錢給他練著玩啊!更何況鋼琴學好了能加學分,跳舞能嗎?我在家能指導練鋼琴,跳舞誰指導?你嗎?
爸爸還想說點什麼,剛「我」了一個字,媽媽又接著說「真後悔聽了你的餿主意,非主張什麼要給孩子幸福輕鬆的童年。要是聽我的,早點讓樂樂開始學鋼琴,現在肯定六級都過了!都賴你!」杯子隨著「你」字一起被重重地放在爸爸手裡,孩子媽媽已經扭頭走人了。
老高被噎得說不出話來,可看著老婆氣鼓鼓的樣子,再回頭看看屋裡,樂樂正彈著蕭邦的《夜曲》,毫無感情的音符伴著複雜的氛圍瀰漫在房子的每個角落。
其實,孩子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想幫孩子掌握一項特長,這當然是愛孩子而且為孩子負責的表現。但不管是出於攀比心,還是功利心,都遠遠超過了參考孩子想法的比重,媽媽的想法可能是:孩子的想法不重要,因為他還小不懂事;我會選擇對他好的路,他只要聽我的準沒錯。
可是,孩子的想法真的不重要嗎?聽家長的話一定對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獨立的人格,以後更會有獨特的人生道路。孩子們既然是絕無僅有的,又怎麼能給孩子附加可比性呢?將兩個完全不同的生命進行比較,正如同比較孩子們的頭髮長短、聲音粗細一樣毫無意義是家長們的攀比心賦予了這一意義,而非教育意義本身。
功利心則更不可取,從前家長們受中國傳統考試制度影響,怕耽誤學習而反對孩子有興趣愛好,自從「特長」加分政策的優勢顯露,家長們又拼命地把孩子送進各種興趣特長班,究竟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還是為了加分升學之利,我想兩者皆有之。隨著「特長加分」政策的消失,家長們又是否會再次反對孩子上特長班呢?
對於孩子的興趣和正當要求,毫無疑問,家長們應該支持!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個性差異,也不與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只一味地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那麼不管是有意逼迫孩子實現家長的目標,還是無意中驅使孩子遵從家長的選擇,最後只不過是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天性罷了。
支持孩子興趣選擇能維護孩子天性,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更強的創新意識和進取心,有父母支持鼓勵的孩子更能專心勇敢地攀登心中的興趣高峰,讓孩子樂於奮進,在學習和訓練中更堅韌、更樂觀。
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娛樂方式,儘可能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天賦能力,並引導孩子展現愛好,多鼓勵孩子。像比爾·蓋茨的父親有一次給了女兒20美元零花錢,發現女兒當即買了本子開始記錄每一筆開支,就知曉了女兒對理財的天賦。果不其然,女兒長大後成了一名出色的會計師;兒子從小喜歡研究電腦,也正確預示了他未來的職業走向。
二、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想法不同
就算家長認為自己的想法很正確,也應該俯下身子和孩子積極溝通,引導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爸爸媽媽所指出的道路。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家長的期望確實不同,那麼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尊重孩子的選擇吧!畢竟,這是屬於孩子的人生,幸福還是不幸福要以孩子的感覺為準。喜歡玩機械拼接的孩子未必遜色於喜歡小提琴的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