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醫醫術確有專長考核陸續開始,對於考核,想要牢記相關知識點,離不開不斷地鞏固複習。
為幫助廣大考生順利備考,慈海教育特為大家整理了「中醫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望舌苔」相關內。詳細如下:
薄苔,多見於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輕淺。
厚苔,主病邪入裡,或食積痰溼,病情較重。
舌苔由薄轉厚,提示邪氣漸盛,或病邪入裡,為病進。
舌苔由厚轉薄,或由無苔復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氣勝邪,或內邪消散外達,為病退。
潤苔,為正常舌苔,是津液上承之徵;病中見潤苔,提示津液未傷。
滑苔,主水溼內停。
燥苔,見於熱盛傷津或陰液虧耗的病證,提示津液已傷。亦有因痰飲、瘀血、陽氣被遏等,致津液不能上蒸濡潤舌苔而成。
舌苔由潤轉燥,表示熱重津傷,或津液失布,病勢加重。
舌苔由燥轉潤,說明熱退津復,或飲邪始化,病情好轉。
腐苔,主食積胃腸,或痰濁內蘊。
膩苔,主溼濁、痰飲、食積等病證。
剝苔,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徵象。舌淡苔剝者,為血虛,或氣血兩虛證。
鏡面舌,主胃氣陰大傷。
鏡面舌,舌色晄白,甚則毫無血色者,主營血大虛,陽氣虛衰,病重難治。
鏡面舌,舌色紅絳者,為胃陰枯竭,胃乏生氣之兆,屬陰虛重證。
真苔,又稱為有根苔,是脾胃之氣能燻蒸食濁邪氣上聚於舌面而成,說明胃氣尚存。
假苔,又稱為無根苔,因胃氣匱乏,不能續生新苔而致,表明病情危重。
主表證、寒證、溼證。亦可見於熱證。
苔薄白而潤,可為正常舌象,或表證初起,或裡證病輕,或陽虛內寒證。
苔薄白而幹,由外感風熱所致。
苔白厚膩,為溼濁、痰飲內停,或食積。
苔白如積粉,捫之不燥者,稱為積粉苔,常見於瘟疫或內癰等病,為穢濁溼邪與熱毒相結而成。
主裡證,熱證。舌苔由白轉黃,提示邪已化熱入裡,苔色愈黃,邪熱愈甚。淡黃苔為熱輕,深黃苔 為熱重,焦黃苔為熱極。
苔薄黃,見於風熱表證,或風寒化入裡所致。
苔黃而乾燥,為邪熱傷津,燥結腑實證。
苔黃而膩,主溼熱蘊結、痰飲化熱,或食積化腐等證。
舌苔淺黑即為灰苔,深灰即為黑苔。主熱極,或寒極。
苔灰黑溼潤,舌淡胖嫩者,為陽虛寒溼、痰飲內停之重證。
苔焦黑乾燥,舌質乾裂者,為熱極津枯之證。
舌苔和舌質的變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義各有所側重。一般認為,舌質主要反映臟腑氣血津液的情況,舌苔主要與感受的病邪和病證的性質有關,所以,察舌質可以了解臟腑虛實、氣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重在辨病邪的寒熱、邪正的消長及胃氣的存亡。
在臨床診病時,不僅要分別掌握舌質、舌苔的基本變化及其主病,還應注意舌質和舌苔之間的相互關係,將舌質和舌苔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提示病機相同,主病為兩者意義的綜合。
舌質紅,舌苔黃而乾燥,主實熱證。
舌體紅絳而有裂紋,舌苔焦黃乾燥,主熱極津傷。
舌體紅瘦,少苔,主陰虛內熱。
舌體淡嫩,舌苔白潤,主虛寒證。
青紫舌,苔白膩,提示氣血瘀阻,痰溼內阻。
應對二者的病因病機以及相互關係進行綜合分析。
舌體淡白,苔黃膩:
其舌淡白多主虛寒,而苔黃膩又常為溼熱之徵,舌色和苔色雖有寒熱之別,但是舌質主要反映正氣,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所以,脾胃虛寒而感受溼熱之邪可見上述之舌象,表明本虛標實、寒熱夾雜的病變特徵。
舌體紅絳,苔白滑膩:
其舌色紅絳屬內熱盛,而白滑膩苔又常見於寒溼困阻,苔和舌色亦反映了寒熱兩種病證,分析其成因可能是由於外感熱病,營分有熱,故舌色紅絳,但氣分有溼則苔白滑而膩。又有素體陰虛火旺,復感寒溼之邪或飲食積滯,亦可見紅絳舌,白滑膩苔。
所以,當舌苔和舌體變化不一致時,往往提示體內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理變化,病情一般比較複雜,舌象的辨證意義亦是二者的結合,臨床應注意分析病變的標本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