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李站長,我們廠區內有個地方滲漏,請速來指導援救。」在接到鎮江煤安廠的負責人電話後,高資水利農機站站長李太平和同事立刻趕往現場查看。在發現滲漏的是清水時,他不安的心隨即定下了一半。和大家討論研究後,李太平馬上安排搶險施工隊進廠,在該廠滲漏點背水坡做圍堰減壓,反濾導滲處理,及時控制了現場的滲水情況;他還囑咐廠區工作人員,一定要加強巡查,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報告。「我每天都來這邊看一下,隨時掌握水位情況。」
今年55歲的李太平,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了30多年,每年汛期,他都忙得團團轉,尤其是今年,自進入梅雨季節以來雨水增多,長江水位不斷上漲,李太平的腳步從來沒有停過。在處理好鎮江煤安廠內的滲漏情況後,他和同事又馬不停蹄趕往下一處搶險點。
除了李太平,高資街道的其他幹群也日夜堅守防汛一線,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街道黨工委靠前指揮,一線作戰,迅速啟動防汛防旱指揮部,通過一辦五組和一個突擊搶險隊,明確防汛工作總部署,建立街道領導包村、機關幹部下村、村組幹部包點的聯防抗汛體系,壓實全域內37個通江(港)涵閘、18個排澇站、11個水庫、2個10萬方以上重點塘壩的定點防汛主體責任。黨員幹部們緊繃心弦,對所定點堤壩、水庫進行24小時全天候,輪班監測預警、巡查搶護、巡埂清障,確保域內汛情早發現、早上報、早處理,讓黨員衝在搶險一線,用責任築起抗洪防線。
黨徽閃耀,用責任匯聚「紅色力量」
「這裡通著長江,還好黨員堅持半小時一巡查,及早發現,不然後果不堪設想。」營春村書記蔡根發說。7月10日上午7時,由於連綿降雨,導致營春村高資港水位一度升至8.5米,高資港北港堤通江閘口出現滲漏險情。防汛巡查隊發現後迅速上報至該點負責人,第一時間便組織了10餘名黨員群眾奔赴現場,緊急調度2臺工程機械,投入到搶險工作中來,經過近2小時的搶險抗汛,終於堵住了滲漏點。
降雨仍在繼續,水位不斷上漲。江湖河溝、堤壩塘埂,都在經歷著嚴峻考驗。7月20日凌晨5點多,高資村防汛巡查黨員在結束4點半的例行堤岸巡查工作稍作休息後,開始了新一輪的巡查。當巡查到高資港老藥廠東門時,值班巡查黨員發現由於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和河水漲退潮的衝刷,東方橋藥廠涵河堤出現部分坍塌現象。巡查人員立即向村黨總支書記王秋雲和街道防指匯報,丹徒區水利局副局長張明帶著水利專家第一時間趕至現場進行險情勘測,立即做出應急處理建議。
25名搶險人員沿著坍塌的河堤插入了58根3米長的鋼管打樁築成防護欄,在防護欄內用了358包編織袋填築的石子砂礫等構築防護堤,防止江水侵蝕河堤。在打圍築堤的同時,黨員幹部們完成了對藥廠涵背水坡和迎水坡的清障工作,方便搶險及後期防汛巡查。經過近六個小時的緊急搶險,藥廠涵河堤才得以鞏固。
義無反顧,用忠誠澆灌「生命之花」
7月21日上午8:20,街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員鄒龍霄,在大夜班下班回家的途中,發現一位老人困在洪水中。看著洪水越來越急,老人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鄒龍霄來不及脫下身上的衣服,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渾濁的洪水中。
「當時我看到老人趴在樹上,體力明顯透支,情況十分危急。老人體型偏胖,當我靠近他時,他就緊緊地摟住我的脖子不放,隨後我倆都向水底沉了下去,我接連嗆了好幾口水。」鄒龍霄回憶說,見情況不妙,他立即掙脫了老人,隨後迅速遊到老人的背後,用盡全力將老人艱難地推向岸邊。最終老人被安全地從洪水中救出。
「真是太感謝這個小夥子了,否則我這老命就送掉了呀!」說起這個身材瘦小卻不顧自身安危的救命恩人,被救的老人哽咽地說道。
7月22日上午,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工務段鎮江線路車間工段長戎學峰,將一面寫有「大水無情人有情,共護鐵路保暢行」的錦旗和感謝信,遞送到高資街道勤豐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吳春林手中,以表達對勤豐村參與防汛搶險人員的感激之情。
原來,21日上午7:20,勤豐村防汛值班人員巡邏發現馬步橋港河水從一段約1.5米的窪地外溢進鐵路橋內,經巡邏人員目測,外溢進入鐵路內的水深達60釐米,情況十分危急。危難之際,勤豐村委和村民攜帶物資和裝備及時趕到鐵路沿線,自發投入緊張的抗洪搶險工作中,連續數個日夜,發揚「不計得失,不畏艱辛」的奉獻精神,有力保障了鐵路運輸的安全平穩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愛心湧現,用行動情暖防汛一線
在得知高資的汛情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組織,為防汛一線人員捐贈熱水壺、花露水、火腿腸、方便麵、酸奶等物資。「防汛一線的工作人員付出了許多的精力與心血,作為街道的一份子,我們不能置之身外,也要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希望能夠讓一線巡邏的人員渴了有水喝,餓了有糧吃。」……在集體捐贈現場,非公企業華夏制漆黨支部副書記莊琍代表支部9名黨員,主動向街道黨工委遞交3000元特殊黨費,「我們不能衝鋒在防汛一線,但防汛沒有局外人。」
位於長江沿線的鎮江市丹徒區高資街道,防汛抗洪形勢嚴峻,黨群連心,兵企同力,用團結築牢防汛的「生命線」,用信念守好民生的「水位線」。(全媒體記者 朱浩 通訊員 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