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雖然有一個較為相同的文化源頭,卻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日本在中國思想外來的影響下,糅合形成了非常具備特色的日本文化,例如儒家的思想,中日選擇了汲取其中不同的內涵,中國主要學習了仁禮思想,日本學習了忠義思想,對於儒學的不同詮釋也給了兩國完全不同的理念。
日本學者吉田松陰說過:日本的儒學是以忠為絕對核心的,而且日本的忠是忠於家主(不是天皇)與中國忠於社稷的理念是不同的,吉田松陰認為日本萬世一系,不會有王朝變遷就是源自與此思想,日本對於儒學最忌諱的就是《孟子》,因為孟子提出「民貴君輕」是日本古代思想絕對不能容忍的,日本人甚至有一個傳說:無論什麼船,只要帶著《孟子》,來日本的船必沉!
因此日本常年給人民灌輸的思想便是:忠君思想,在日本評價一個人的優越與否,也不是看他有什麼成就,而是在於他能否堅持忠於家主,即便家主昏庸無能,你對他誓死效忠,甚至為之去死,也是值得肯定的。這也就註定了,日本必然會崇拜一些悲劇英雄,他們也許因為選擇錯了無能的家主效忠而慘死,但致死不改變他們的忠心仍然會讓人予以敬畏。
源義經
義經像
源義經在日本家喻戶曉,有一些古典能劇和他與靜御前的愛情悲劇故事讓他在舞臺上得以豐滿,人們往往將舞臺與現實所互補,因此源義經被塑造成了一個英武白皙的美男子,而真實歷史的源義經並沒有記載相貌(但根據他遺留的鎧甲推測,義經身高只有133cm),但是他的赫赫戰功卻是很出名的。
古代的日本有姓氏的人很少,一般貴族才有姓氏,而貴族的姓氏來源於兩個姓:源氏和平氏;這兩支都是天皇的後裔,因此後世日本的諸侯武士無論誰得天下必須從這兩氏追溯源頭,才能得到公家的認可。
義經就是源氏的後人,他的乳名叫牛若丸,是源氏一族領袖源義朝之子,此時的日本還沒有建立幕府統治,國家被源氏與平氏兩族割據,天皇已經到了大權旁落的地步。
久壽2年日本近衛天皇去世,沒有子嗣,皇位空虛下,太上皇崇德上皇意欲復位,遭到了近衛天皇的生父鳥羽法皇的反對。源平二氏的不同實權人物分別支持兩方,最終爆發了保元之亂,最終鳥羽法皇的弟弟即位,為後白河天皇,擁護他的源義朝與平清盛都得到了重賞,但源義朝不滿於平清盛封賞高於自己,聯合藤原信賴拘禁後白河天皇。在外的平清盛聞訊,立刻趕回京城,擊敗源義朝,,源義朝在逃至尾張時被手下殺死。源氏一族只餘下義朝的兒子源賴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數幾名幼子寄放佛寺。經此一事,平氏徹底專攬了朝政,史稱平治之亂,同年源義經出生。
義經與其母在平治之亂後被平氏俘虜,義經被送至京都,7歲時得知自己身世的他建立了打垮平家的願望,在京都刻苦學藝,並且收服了極為強大的家臣:武藏坊弁慶。高倉天皇治承四年,源義經與三哥源賴朝奉皇命討伐平氏,開始了自己的軍人生涯。兄弟二人全力經營關東,準備討平大業。
元曆元年,源義經以獨特的奇襲戰術,在一之谷大敗平家,將其勢力逐出京都附近,平氏跨海西逃,然而源義經功勳卓著的戰功也引發了長兄源賴朝的擔憂,對其未進行任何封賞。源賴朝刻意冷落源義經,只派心腹源範賴徵討平家,不料大敗。次年的文治元年,源義經再度領命西徵,於屋島大敗平家,平家於是自屋島撤退到長門的彥島據守,而源範賴和源義經亦在對岸布陣對峙。雙方於壇之浦展開決戰,平家此役全軍覆沒,平氏血脈的安德天皇也投海而死(傳聞日本三大傳國神器的天叢雲劍亦隨之沉沒於海中)
源義經在京都曾經邂逅過善舞白拍子的磯禪師之女,,即「靜御前」。兩人一見鍾情因此產生了一段十分悽美的愛情故事。義經戰功卓著,越發被兄長忌憚,後來源義經押解平宗盛父子等凱旋返回鎌倉,但就在抵達鎌倉城外的腰越時,源賴朝遣使命令源義經不得進城,只要交出人犯即可。對於遭兄長猜忌深感痛心的源義經此時不知道,兄長已起殺心。
元歷二年,源賴朝密令土佐坊昌俊入京謀事。土佐坊昌俊率領60餘騎突襲堀川御所。源義經提刀應戰,土佐坊昌俊不敵受縛。交代一切皆為源賴朝授意,讓源義經非常寒心。源義經隨即起兵與哥哥決裂,卻被源賴朝四面圍困,最終義經與家臣逃入山中。
此時靜御前懷孕已久,源義經與其生死訣別,這段故事此後被不斷演繹,根據《源氏物語》、《吾妻鏡》等記載:源義經送給靜御前一面小鏡,謂:「願君早晚梳洗之際睹物相思。」遂遣僕役數人護送下山。然而下山途中,僕役心生歹念,強奪財寶之後即各自散逃。進退無路的靜御前在此時為追兵所逮,送往鎌倉。
而義經與家臣流亡於外,源義經一行在奈良和京都的山野間四處躲藏。源義經明白如此下去不是長久之計,亦無再起之日,於是決定投奔奧州鎮守府將軍藤原秀衡。在此安穩度過一段時間,然而藤原秀衡死後,在源賴朝不斷地利誘下,藤原家突然反目,率領500騎進攻義經居住的平泉伊川,源義經以戰死於藤原泰衡的家臣手下為恥,不願出戰,獨自進入佛堂中誦經,做自盡前的準備。源義經的家臣們為了保護主君能平靜赴死,抱著必死的覺悟,捨命決戰,各自斬殺多人後壯烈戰死或自刃。其中如同手足的武藏坊弁慶更是勇武過人,萬人不敵,最終萬箭穿心,血戰而死。而源義經頌完佛號後,手刃親生女兒與髮妻,自盡身亡。
義經戰功赫赫,卻落得如此悲劇下場,確實令人惋惜,但是由於義經忠於哥哥,家臣盡忠而死,所以為歷來日本人所崇敬,尤其是他與靜御前的悲劇愛情,更被反覆演繹。真實歷史上,靜御前被押回鎌倉後,源賴朝許諾生下女兒就留下,生下兒子就殺死,不料靜御前生下兒子,被源賴朝派人扔到了海裡。御前萬分悲傷,加之聽聞丈夫已死,在橋上徘徊哭泣。不久為悼念義經的亡靈,在當地的高柳寺削髮為尼,為丈夫義經和被殺害的孩子念經禱告,過著悽涼的生活。時年22歲便病逝。這段悽美的愛情,後來被日本能劇反覆演繹,靜御前也因此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出名的女子之一。
得到天下的源賴朝在鎌倉建立了第一個幕府,史稱鎌倉幕府,開啟了日本的幕府時代,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就成了傀儡,大權落在了妻子宗族的北條氏的手裡,不久蒙古大軍席捲而來,鎌倉幕府悽慘收場。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與弟弟楠木正信
自從源賴朝的鎌倉幕府成立,幕府將軍掌權後,天皇漸漸成為傀儡。後鳥羽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繼承其志,伺機倒幕,元軍入侵蒙古後,鎌倉幕府陷入一種財政困難中,對於京都的掌控漸輕。日本元弘元年,後醍醐天皇暗中策劃倒幕,事洩後逃跑,史稱「元弘之變」。8月後醍醐天皇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諸國號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滿北條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著濃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戰。
楠木正成是敏達天皇的四世孫,為人武勇正義,傳聞後醍醐天皇曾夢到天上有童子告訴他南有一席,為陛下而立。後醍醐天皇訪尋武士,正好楠木正成符合夢中所謂的身份,便對其予以重用。
元弘二年,北條高時與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擁立光嚴天皇,廢后醍醐天皇為上皇,流放到隱岐海島,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舉兵。此時各國勤王軍奮起,聲勢浩大。閏二月,後醍醐天皇在武家協助下逃出隱岐,
元弘三年,奉北條之命討伐亂黨的源氏統領足利高氏一族臨陣倒戈,歸順天皇。五月足利高氏、赤松則村、千種忠顯等攻下六波羅,收復京都。同月,新田義貞兵分三路圍攻鎌倉,於26日攻陷鎌倉,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滅亡。此後,後醍醐天皇還都,廢光嚴天皇,施行新政,史稱建武中興。此戰中楠木功勞很高,如果不是他堅定勤王也許不可能有這樣的勝利。但是在論功行賞中,楠木卻將功勞讓給了新田義貞。
後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後便實行公家一統的理想政治。第一廢除關白,親自處理國政;第二確認後伏見、花園上皇的持明院統轄的領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領地;第三是論功行賞;第四是恢復總攬中央政務的記錄所及新設雜訴決斷所。後醍醐天皇故意打壓武家,提高公家的決定。這讓助陣的武士一族感到十分的不滿。足利尊氏對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懷不滿,於是他率領足利家族私兵擅自離開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戰北條。
隨後自封徵夷大將軍率領大軍攻打京都,滿朝震驚,公家大臣慌亂無措,各地武家紛紛投入足利帳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衛京師。楠木正成血戰五晝夜不敵足利而退,第二年的延元元年,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逃至督山。北畠親房的東徵軍及時趕回,與新田、楠木等軍腹背夾攻,打退了足利軍。不料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國等地武家的支持下捲土重來,直逼京都。後醍醐天皇大驚失色,立即詔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認為,以我方劣勢抵擋敵方優勢是無謀之舉,應當暫時避開敵人的銳鋒,讓天皇轉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內,把足利尊氏的大軍引進京都,同時封鎖澱川河口,斷絕敵人糧道,阻止物資輸入,使敵陷於困境,然後督山和河內二面夾攻。但是不懂戰術的公家大臣都覺得這樣很沒面子,不肯聽計,楠木只得領兵出戰,他知道此戰必死無疑,於是與兒子訣別,這段歷史在《太平記》中被記載下來,後人讀來都潸然淚下。
楠木正成預料此戰必敗,但為了回報天皇的恩典,決心死戰到底,他率領700餘騎在湊川的西宿布陣,支援新田義貞。此時新田義貞率領25000騎在和田御崎布陣,迎戰尊氏的主力。楠木軍與其激戰數小時,傷亡慘重。儘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領殘兵繼續抵抗。到最後身負數傷,精疲力竭,無奈跑進湊川北部一村莊的老百姓家裡,檢查身上受傷,竟有11處之多,部署僅剩73人,而且全部負傷,實在不能再戰。
他與弟弟逃入百姓家後,兩個人做了訣別,弟弟對正成回答:我的唯一願望是七生同樣生於人間,消滅朝廷的敵人。」正成對其忠義之氣十分感動,表達了一樣的志向,於是二人在牆上寫下「七生報國」後,兄弟兩人拔刀互刺而死。接著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進入客廳自盡。等到足利大軍趕來,都不禁潸然淚下。
楠木正成塑像
楠木正成擁護天皇的忠義被歷史銘記下來,至今為止,在日本皇宮的正面都有一尊楠木正成策馬雕像,日本皇室將其視為自己的保護神,而永遠供奉。楠木善於兵法,執政期間又對百姓很好,因此很受追捧。楠木正成信奉宋學,對於朱子學的忠義思想十分信奉。他的七生報國理念也與宋學有很多關係,在日本楠木正成的地位相當於中國嶽飛的地位,但是二戰後,日本法西斯以其為精神領袖,如今仍然以其神社為日本陣亡戰犯招魂場所,影響極壞。
真田幸村:
真田幸村
足利尊氏建立了日本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至第三代足利義滿時達到極盛,至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任期內爆發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豪族互相徵伐兼併土地,幕府旁落,勢力大衰,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驅逐,幕府滅亡。
織田信長此後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暗害,其下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立為關白,執掌大權。真田一氏就歸附於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名義上統一日本,但是實際上,仍然有極為強勁的對手德川家康存在著,而此時志得意滿的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在戰爭期間,豐臣秀吉病逝,隱忍多年的德川家康,對於豐臣一脈孤兒寡母的情況下,再也按耐不住,開始動手。於是爆發了著名的關原合戰,戰事蔓延至日本全境,雙方均動員了超過十萬兵力投入戰鬥,所有大名均表述自己的立場,從出兵到撤退維持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自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的最大規模的內戰。
豐臣秀吉希望自己過世之後,由五大老來輔佐他的幼子豐臣秀賴。其根本目的是要以合議制度來抑制德川家康的抬頭,以確保豐臣政權可以代代相傳。但由於二號人物前田利家的突然去世,導致家康無所制約而多次違反盟約,而使「五大老」變得有名無實。慶長五年,家康得到天皇的名義上諭,率兵討伐上杉。石田三成聯合其餘兩位大老,擁兵十萬擺開與家康決一死戰的架勢。而真田家族也對加入東軍(德川方)還是西軍(石田方)搖擺不定?真田家內部發生了分裂——真田昌幸與幸村父子加入了西軍,而昌幸的長子信幸由於是德川方重臣本多忠勝的女婿,而斷然加入了東軍,關原一戰,真田昌幸與幸村父子被東軍俘獲,幸虧哥哥信幸求情,免去一死。但被流放,在流放中真田昌幸鬱鬱而終,這讓真田幸村對德川家充滿了仇恨。不久真田幸村秘密逃跑,前往大阪效忠豐臣家族,準備在大阪與德川家康決一死戰。
豐臣軍以大坂城守城進行作戰。德川軍約二十萬大軍包圍大坂城,德川軍動員的龐大兵力被《森家先代實錄》譽為「集合了神武以來的武士」。動員方面,德川從召集來的大名合共約16萬兵力,豐臣軍約有10萬左右。此戰中真田幸村誘敵深入,導致德川軍大敗,折損2000大軍,此後戰爭停停打打的,德川以和談假意拖住豐臣一軍,第二年又背信討伐,此時豐臣一族毫無準備,對於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禦爭吵不休,真田幸村帶領自己的騎兵擺陣應敵,與日本青年名將片倉重長遭遇,片倉初生牛犢不怕虎,帶著自己獨有的騎兵火槍部隊與真田血戰,雙方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直打到深夜,真田不敵而潰退,此役後,真田對其十分欣賞,夜裡將片倉約出來,竟然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當晚,大阪城中瀰漫著絕望的氣息。在大阪夏之陣以來,豐臣軍連受挫折,損失了眾多優秀的將領,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得不背水一戰了。真田幸村獨自找到首席家老大野治長,講述了自己最後的作戰方案,即全軍出擊,長驅直入德川家大本營,一舉擊殺德川家康。
但是秀賴膽子很小,不敢出戰,這也註定了第二日的結局。第二天真田披甲上馬,向死亡出徵。德川與豐臣軍戰至中午,真田突然率領自己的騎兵殺出,直撲大本營,欲要「亂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突襲打破了德川家康的布陣,使得其倉皇后撤。當時,家康甚至想到了剖腹自殺(史載此役德川家康被真田的進攻嚇得拉了褲子)
與此同時,毛利勝永也突入德川家康本陣,與真田幸村配合,在數倍於己方的敵軍陣中反覆突擊,殺的七進七出。
但是此時大阪城內的秀賴還是不敢出陣,真田軍漸漸陷入苦戰,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田軍的傷亡越來越大,真田幸村此時已經身受多處槍傷,渾身是血,實在無法再騎馬指揮作戰,於是率領殘兵退入當地的安居神社休息,並拒險而守。幾個時辰後真田幸村被西尾仁佐衛門砍下了首級,戰死沙場。
幸村的最後一刻
準確的說,日本的悲劇英雄,往往都是因為自己未能跟對正主而死的,但是他們的忠於道義,願意為家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也使得他們很被人崇敬,在日本人的價值觀中,對與錯遠沒有忠與義更重要。武士真的價值不在於其能力,而在於其心腸。日本流傳甚廣的七武士故事代表了一種價值觀:真武士,就應該以身報家主,無論對與錯,必須效忠,除了效忠家主,其餘一切都不重要。讀懂了這個特徵,我們似乎才能理解某些日本人獨特的行為觀吧。
【聲明: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編者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