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杜金
河南省上蔡一高語文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學理念:發現人,成全人,美化人。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 責編:鄭雙
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對我們來說,閱讀經典能夠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層邏輯,能夠在反覆閱讀中建構我們的精神世界,還能夠讓我們具有脫離對以往的依賴破局而出的能力,而這些才是一流的智慧。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大量的經典著作。
例如:
曹禺《雷雨》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蘇軾《定風波》 李清照《聲聲慢》
班固《蘇武傳》 帕斯卡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請從下列寫作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①請你從上述六篇文章中任選一篇,聯繫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為你將要參加的學校讀書會寫一篇發言稿,談談重讀這篇文章帶給你的思考與體會。
②請你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個體而非社會/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社會而非個體」為辯題,任選一方,寫一篇辯論陳詞。
③請以「經典閱讀之美」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命題說明:
本題來自寶雞中學2019級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人文底蘊:人文積澱、審美情趣
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於反思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材料設定的「學習探索情境」指向學生個體開展的語文學習活動——閱讀經典,但材料對「經典」的外延做了兩次窄化,第一次窄化為高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著作,第二次窄化為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六篇文章。這是考生聯想和思考的觸發點,脫離此出發點就會淪為話題式寫作。
2.典型任務限制。材料設定的寫作任務有三:
任務一:限定考生必須「從上述六篇中任選一篇」展開論述;「聯繫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要求考生所選文章的內容和思想要與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貫通;「為你將要參加的學校讀書會寫一篇發言稿」,限定體式為發言稿,寫作對象是全校學生,寫作時要體現出交流的意識;「談談重讀這篇文章帶給你的思考與體會」,強調的不是「閱讀」而是「重讀」,那就要有在原來閱讀基礎上的深化和提高,這是思維上的一個限制。
任務二:「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個體而非社會/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社會而非個體』為辯題,任選一方,寫一篇辯論陳詞。」「任選一方」,限定考生要從兩則辯題中任選立意角度,而不得另選角度寫作;「寫一篇辯論陳詞」,既是辯論陳詞,就不能自說自話,而是要針對對方的觀點展開批駁,甚至還要預設對方的理由加以批駁。
任務三:「以『經典閱讀之美』為題目」,即題目不可更改;「寫一篇議論文」,限制了文體;「經典閱讀之美」亦限制了內容和主旨。
3.價值判斷限制。命題立足於新課標要求,凸顯閱讀的價值,讓考生重新審視經典閱讀,在閱讀中建構精神世界,培養智慧和審美情趣,並能用以指導人生實踐,這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應對生活實踐問題情境的學科素養。
開放性
1.任務選擇自由。題目給出了三個任務,考生可進行精準比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做出個性化的選擇。
2.立意角度開放。若選擇任務,可從上述六篇文章中任選一篇展開謀篇布局,六篇文章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立意可由考生自由決定,如可在閱讀中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層邏輯,可藉助閱讀建構精神世界,也可通過閱讀獲得脫離對以往的依賴破局而出的能力;若選擇任務‚,「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個體而非社會/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社會而非個體」,兩個觀點考生可任意選擇,見仁見智;而第三個任務,立意角度更為開放。
3.論證選材開放。本題材料提供了三個寫作任務,考生不論選擇哪個任務展開行文,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知識儲備進行寫作。考生應深入挖掘所提供的六部經典著作,從中提煉出個性化的論點,對個人文學閱讀知識儲備中的經典著作材料進行梳理歸納,進而展開論證。行文時要聯繫自身實際,因考生氣質、愛好各異,故寫作更具開放性;同時,考生生活閱歷不同,對現實的體驗不同,認知各異,選材自然會豐富多彩、別具一格。
解題
試題採用「具體情境+任務驅動」的模式命制,在材料選取、設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與高一語文教學高度契合。試題情境注意聯繫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和語言表達、應用寫作等關鍵能力,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試題發掘高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著作資源,讓學生感受經典,品評人物,觀照現實,從中體會古今中外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力量,在人物對照中實現個人品德修養提升,也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學生在寫作時,一定要樹立問題意識,緊扣經典,就事析理,不能隨意借題發揮,更不能套作、宿構。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任務一:
1.做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選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一蓑煙雨任平生。(選擇《定風波》)
3.讀蘇武,悟國魂。(選擇《蘇武傳》)
4.亡國之音聲聲怨。(選擇《聲聲慢》)
5.哈姆萊特是一個思想者。(選擇《哈姆萊特》)
6.雷雨聲聲,揭幕大時代。(選擇《雷雨》)
……
任務二和任務三略
偏題立意:
1.一流的智慧。(忽略任務,沒有從六部經典中任選一部行文)
2.我看經典。(大而無當)
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轉移話題)
4.傾聽來自底層的聲音。(偷換概念)
……
下水文
英雄的悲劇,時代的輓歌
上蔡一高語文教研組長
杜金老師
對方辯友、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裡,我申明我方觀點: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社會而非個人。
《哈姆萊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的沉重反思,對哈姆萊特命運的反思,對那個時代的反思。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悲劇根源,不應歸咎於個體,而應歸因於時代。英雄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輓歌。
英雄的悲劇,時代的輓歌,首先體現在哈姆萊特對那個沒落時代的鬥爭上。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哈姆萊特所處的時代是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那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時代代表洛勞狄斯掌握著國家的權力,擁有朝廷的力量;同學、戀人、母親私慾泛濫;而哈姆萊特則孤身一人。哈姆萊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哈姆萊特是一個新人文主義的英雄,即使充滿了復仇的怒火,他也不濫用暴力。雖然最終為父親報了仇,但還是被奸人所害。正如堂吉訶德,挺起長矛,勇敢地挑戰「風車巨人」;又如林黛玉、賈寶玉,無論怎麼抗爭,也難為那個時代所容。時代悲劇是註定的。但是,英雄就是英雄,雖則失敗,卻奏響了那個沒落時代的輓歌。
英雄的悲劇,時代的輓歌,還體現在哈姆萊特所受時代拘束的個性上。
莊子云:「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哈姆萊特是出身高貴的丹麥王子,接受了那個時代「良好」的教育。哈姆萊特眼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當他的父親死亡、母親又馬上嫁給叔父,父親託夢告訴哈姆萊特是克勞狄斯害死了他,他才開始思考「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正如我們不能期望宋江能帶領好漢們建立「農民政權」 ,也不能期望別裡科夫奮勇擺脫沙俄時代的「套子」一樣,哈姆萊特也擺脫不了那個時代、階層套在他身上的「套子」——延宕、軟弱、猶疑。時代賦予他的個性弱點,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悲劇的英雄,也讓人開始懷疑那個社會制度,再次奏響了那個時代的輓歌。
正方得出「哈姆萊特的悲劇根源在個體而非社會」的結論,是因為只關注文本小語境,而忽略了文化大語境,如果我們去研究作品產生的時代,處於這一時代的作者的思想,作者同時期的其他作品,就不會把哈姆萊特悲劇的根源局限於人物自身。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