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網友發帖爆料稱其所在的公司老闆為大家配備了「智能坐墊」,能夠實時監測心率、呼吸次數、坐姿、疲勞度以及使用時間,當坐姿不端正或使用時間過長時甚至會提醒使用者注意調整坐姿或使用時間。
「智能坐墊」收集數據的相關頁面
帖子一經發出,便引起了大規模討論,有網友在感嘆科技改變生活,也有網友表示「智能坐墊」收集的這些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不應被公司和老闆掌握。
然而公司HR(人力資源專員)因此掌握了其何時不在工位上的相關信息,王女士認為自己被監視了。
目前涉事公司回應,該坐墊系內測產品,內測前已通過群郵件告知員工;使用該產品的目的是預防常見的辦公室職業病;涉事HR私自傳播測試人員個人數據已被處分。
前段時間,微博曝出有一些公司對員工上廁所時間也有詳細的監控,甚至安裝了指紋打卡上廁所!
地有的公司設置了廁所計時器,統計員工上廁所的時間;有的公司甚至設置了指紋打卡器,供員工打卡使用廁所;有的公司為了幫助員工更快地找到廁所,開發了小程序來幫助同事找到空閒的位置。
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多的智能產品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也進入了辦公場所,甚至進入了公共空間。無疑,智能產品提升了生活品質、管理效率、公共安全,但均離不開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那麼使用這些智能產品應當關注個人信息保護的哪些方面呢?
有以下幾個要點需要關注:
一是,「智能坐墊」、「廁所計時器」收集了哪些信息?是否有必要收集?
「智能坐墊」不光收集了員工心率、呼吸次數等個人健康數據,同時還有員工在工位上工作的時長,個人健康數據主要是幫助員工了解自身狀況,但是通過坐墊統計位於工位的時間段,恐怕並非員工自身訴求,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收集的,是否真有必要收集呢?
有一些公司的「廁所計時器」設置的指紋打卡,已經脫離了單純的計時功能,如果指紋與真實身份均被提前錄入,則其全部如廁記錄均可能被保存,甚至遠程可查看。員工面對如廁問題,往往是「沒得選,也沒時間選」,只能照例刷指紋。
二是,「智能坐墊」、「廁所計時器」收集的員工個人信息,哪些人可以看?怎麼用?
「智能坐墊」事件中,公司的管理人員(老闆或HR)可以了解到具體員工未在工位時間,並被HR用在了提醒員工注意「獎金」這個話題上。從「智能坐墊」的核心作用出發,主要是為了員工健康服務,而坐墊使用情況被HR獲知,已然超出了員工預期,這樣的坐墊,還會分析出多少信息,還會被誰看到,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從「廁所計時器」的核心目的出發,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收集的信息沒必要與個人產生關聯,直接展示廁所使用狀態即可。如果將其與真實身份相關聯,則將演變為對個人行為的監控,如果再與考評等掛鈎,將對員工產生不小的心理壓力。如果公司內部有部分人員有權限看到詳細數據,誰又能保證其是否會將他人「隱私」散播,或者因管理不當洩露呢。
三是,員工的個人信息保護與一般用戶的個人信息保護是否有所不同?
誠然,僱主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與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確有所不同,僱員需要與員工之間有著更多的約定,如工作紀律、獎懲條件等,但並不意味著僱員就喪失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法律法規中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自然也是適用於辦公環境員工個人信息的保護。從知情權、選擇權,到安全保護措施,企業都應當有充分的考量。
新發布的國家標準GB/T 39335-2020《個人信息安全影響評估指南》指出,新產品上線使用,或處理個人敏感信息、使用自動化決策方式處理個人信息等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時,應當進行評估,消除安全風險。指南還提出了與相關方諮詢的方法,使用「智能產品」,應與智能產品的應用對象進行充分溝通,評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