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來源:江蘇省教育廳
面向社會需求,聚焦培育新目標。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和「四個引路人」的要求,構建「面向需求、學生為本、能力為重、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把師範類專業學生培養成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倫理的「樂教」者和「善教」者。舉辦基礎教育改革論壇,組織基礎教育專家和地區小學校長,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掌握區域內鄉村小學基本情況,樹立培養一專多能本土化鄉村教師的人才培養目標。
健全課程體系,拓展培育寬視野。組織骨幹教師對公共教育學、心理學等傳統課程進行深入研究,改革按學科邏輯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開設小學教育拓展類課程,深化學科內容的交叉與融合,鼓勵學生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構建理論學習、教育科研、實踐活動為一體的課程教育體系。融合政府、高校以及城鄉小學等多方資源,共建「新基礎教育協作研究共同體」,共同開展教學改革研究。舉辦小學教育專業合作班,開設國際合作課程,突出項目化教學與合作學習,提升學生對國外基礎教育的認知能力。
注重實訓教學,提升學生真技能。制定出臺教學常規、專業能力考核標準、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等,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見習、研習和實習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制定實施1—4年級全程教育實踐方案,將實踐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完善教育實踐頂崗實習制度,與50餘所中小學籤訂合作培養師範生協議,從實習基地學校遴選教育教學實踐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和專業發展指導。
促進內涵發展,增強育人新成效。注重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融合,整理各地中小學教學案例1000餘個,充分發揮教學案例在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注重課程教學與微格訓練、課堂指導與遠程指導相融合,增加情景實訓教學課時,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組建大學生藝術團、心理諮詢社等學生社團,開展課本劇、演課說課、專業技能匯報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競賽活動,以賽促練、以練促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結合,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業務能力。
(責任編輯:忠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