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是湘鄉縣人眼裡的「神童」,她是秋瑾心裡的至交姐妹,她是《江蘇大漢報》的女記者、女社長,她是孫中山口中的「年輕有為女青年」,她是「神州女學」的創辦者、江蘇省立一師校長,她是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典試女委員,她是書法家,擅長章草筆法,她是張默君,她是——「民國最強大腦」。
編者按:張默君當為「民國第一才女」。
人物簡介
張默君,原名昭漢,字漱芳,英文名沙菲亞,湘鄉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書法家、詩人、婦女運動先驅,中華民國教育家、記者。其丈夫為孫中山機要秘書邵元衝。代表作有《大凝堂集》、《白華草堂詩集》等。
她是湘鄉縣人眼裡的「神童」,
她是秋瑾心裡的至交姐妹,
她是《江蘇大漢報》的女記者、女社長,
她是孫中山口中的「年輕有為女青年」,
她是「神州女學」的創辦者、江蘇省立一師校長,
她是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典試女委員,
她是書法家,擅長章草筆法,作品古拙而樸茂她是玉石收藏家,著有《中國古玉與歷代文化之嬗晉》,
她是才女作家,代表作《大凝堂集》、《白華草堂詩集》,
她是民國四大女詩人之一,與呂碧城齊名,
她是張默君,她是——「民國最強大腦」。
張默君、邵元衝夫婦及子女。
幼時
勸說女性「放足」,8歲寫《天足吟》
離湘鄉市區10華裡的景慶三坊日字庠(有說法稱一是庠,今為東山街道辦雙泉村)坐落在山腳下,從塔子山山頂朝日字庠望過去,望族張家當年在此的府邸曾有兩千多平米,三個四方院,1883年,張默君在這裡出生。
張默君的父親張通典是前清舉人,工詩文,才氣縱逸,清光緒年間曾協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時務學堂,興辦《湘報》、《時務報》等。其母親何承徽為衡陽何通隱先生之女,通今博古,有海內女師之稱。陳三立在《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序》中說:「伯純素負經世志……其夫人何懿生及夫人兄璞元並工詩……璞元兄妹則規撫六朝初唐,紛披古藻,雅麗鏗鏘,互為唱酬,各挾其體,相高儕輩……」
受父母的薰陶,張默君啟蒙極早。
「她是神童。」56歲的張檢軍反覆說著這句。他爺爺和張默君是堂兄妹,從父輩那裡,他聽說了一些張默君的事跡。「神童」,是村裡人都知道的稱呼。
張檢軍用手指著山腳的方向畫了個大大的橢圓,「除了張家對面一戶姓孔的人家外,以前這裡都是我們張家,張默君和堂弟張天翼都在這長大,條件好,從小就開始學習。」
張默君在這樣的條件下,2歲識字,3歲開始讀詩書,4歲讀《唐詩三百首》並作聯語,6歲進私塾,通讀經史子集,臨摹碑帖。在她7歲的時候,細心的母親將她7歲之前所作的詩文聯語訂為冊子,取名《寶螭戲墨》。稍年長,她又開始讀王夫之的《船山遺書》,接觸嶽飛、文天祥、史可法、俞大猷等人的傳記。
小小年紀的張默君「早熟」,她反抗姐姐纏足,似成人般痛斥纏足的殘忍,暢談放足的理由,讓反對者無話可說。甚至連她父親都不敢相信此話是從一個小女孩口中說出。8歲那年,張通典任江南水師學堂提調,贊助美國牧師在上海發起「天足會」,把會章和勸告文件寄到家中,張默君還懇求母親出資印刷10萬份,勸說人們「放足」,此事一經宣傳,「放足」婦女百萬,當時一秀才撰歌嘲諷:「湘鄉縣,堂堂張,截觀音,赫赫威靈揚。」8歲的張默君聞之,提筆寫了一首《天足吟》:悲憫人天動百神,看從苦海起沉淪。秉彝畢竟同攸好,還爾莊嚴自在身。意為「回敬」。將寫「怪歌謠」嘲諷她的秀才噎得夠嗆,鄉人為之震驚,認為此女日後不凡。
革命
秋瑾就義前給她留條「前途珍重」
1901年,18歲的張默君就讀於其母任教務長的金陵養正女學校,兼授附小文史倫理課程,又入南京匯文女校學英文,她一人兼為教師、兩校學生,當時罕有。後又考入上海物本女校,在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受聘於江蘇省立啟明女校,真正開始教育生涯。
在讀書期間,她通讀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獅子吼》及當時的《新湖南》、《浙江潮》、《黃帝魂》等,開始產生革命救國思想。1906年,她和父親雙雙加入同盟會,認識秋瑾,兩人大談「興女權,啟民德」,成為至交。秋瑾就義之前曾去學校找過她,她外出不在,秋瑾留條:「要事相商,訪妹不遇,極悵……再見何期,前途珍重。璇。」可沒想到,等她看到這字條,四處找尋未果,之後便得知已經就義,她痛哭失聲:「與姐不遇而免於難,而既甘死如飴,未克成仁為憾。」
武昌起義爆發,她和父親趕赴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起義,並主辦《江蘇大漢報》,用涵秋、大雄筆名撰稿,既任社長又是編撰,每期社論都出自她手,當時報紙供不應求,經常需要加印。1912年,張默君又同談社英、湯國梨等成立「神州女界協濟社」、「北伐隊」,募捐到5萬元款項,支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受到孫中山的嘉獎,被稱為「年輕有為女青年」。後來,南京被江浙滬聯軍攻克,女子北伐隊已無組織必要,她遵孫中山囑託,「婦女參政宜先治學」,將該款項作為辦學辦報經費。同年成立「神州女學」,發刊《神州女報》。孫中山聞訊,即捐1萬元。
張默君年少時的老屋,現在只留下殘破的兩間,亦是張天翼故居所在。
事業
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典試女委員
湘鄉市梅橋鎮坳頭村第二組趙家灣張羅坤是張默君的本家,一直保留著1925年編寫的張家族譜。他是「式」字輩,按輩分叫張默君姑奶奶。在張家族譜中,到了張通典這一支時,對張默君的筆墨稍多。「裡邊提及最多的是她的教育。」
「寧一女師,無不第一」,在一次全國教育成果展覽會上,張默君獲此美譽。
她致力教育,在神州女學創辦後,延攬葉聖陶、葉楚傖、陳抱一等任教女校,那時歐美婦女聯合會會長嘉德夫人訪華,對她讚賞有加,認為「將來女子參政之成就,必以中華最為完美」。
《聽濤室人物譚》裡說: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譁眾取寵的。她致力神州女校15年,畢業學生上千人,可到1927年,北伐軍攻滬,女校毀於炮火,後未能恢復。
1918年,張默君曾受教育部派遣赴歐美考察女子教育,在美國東部考察了6所著名女子大學及各州市立中小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研教育,再入英國、瑞士、比利時、德國等地考察,回到上海後,寫成《歐美教育考察錄》,經上海報刊發表後,引起政府重視。回國後,她又復任江蘇省立一師校長,主持《上海時報》「婦女周刊」版。
她大膽革新,聘竺可楨、朱君毅、王伯沆、吳梅等名士任教,創立校圖書館,設各科實驗室,注重德育和社會實踐,又在學校推行「家事教育」,讓學生學習醫藥、護理、保育、烹飪、裁縫等。另外,她繼續增加班級,讓更多女子能進學堂。1927年,她出任杭州市教育局局長。
到1929年,她成為國民政府第一屆考試委員,三年後又被聘為高等教育典試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典試女委員。在同年的全國考試結束放榜之日,男女試士共2482名,錄取103人,無一女性,張默君在辦公室伏案痛哭,典委召開特別會議,當時議請國府增改《考試法規》,要優待女性,降低分數錄取,她聞訊以「男女平等」申辯。兩年後的第二屆考試,兩名女性入榜,她興奮得親筆題詩贈送,寫下:
一日聲明四海知,千秋曠典重明時;秉彝畢竟同攸美,漫說男兒勝女兒。
愛情
小她7歲的邵元衝,「非張默君不娶」
張默君的一生中,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她是孫中山機要秘書邵元衝的夫人。
她和邵元衝的結合併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歷經13年之久。
辛亥革命後,她鍾情摯友蔣作賓,有意帶他回家見父母,哪知道,蔣作賓與其三妹張淑嘉一見鍾情。母親不明就裡,表示贊成。張默君受到很大打擊,發誓終身不嫁。
這時,小她七歲的邵元衝趁機表達愛意,張默君並沒把他放在眼裡。在邵元衝的執著追求下,她提出三個條件:文要掌官印;武要做將軍;必須是留學生。邵元衝將這三個條件戲稱為「三座大山」。
《邵元衝日記》記載:張默君曾燒毀邵元衝的信件二千餘通,邵做了如下檢討:「吾負白華之衍,百身莫贖」。在之後的很多年裡,邵元衝努力達成這三個條件,一直不敢跟張默君有書信往來。
有趣的是,張默君在美國留學期間因竺可楨「年少美才」,她把妹妹張俠魂介紹給他。沒見面的兩人,一見如故,在1920年,竺可楨回國,任東南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並與張俠魂成婚。張默君又促成了另一個妹妹的姻緣。
而她自己本因為拒絕邵元衝提出的苛刻條件,邵元衝卻當了真。1916年,他離開上海,在廣州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不久後被委任中華革命軍山東戒備司令,後又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機要秘書,並代行秘書長事。之後,邵元衝出國,先後去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後,又奉命去蘇聯和德國考察,在美國留學時,留學生黃季陸問邵元衝的婚姻大事,他直截了當:「非張默君不娶。」
1924年5月,邵元衝回國。因長時間未通信,邵元衝不敢貿然打擾張默君。正發愁不知道如何是好,黃季陸幫他出主意,讓邵元衝將自己出版的新作《美國勞工狀況》寄給時任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校長的張默君。《天一閣人物譚》中寫道:「季陸說,她接到這本書,一無反應就作罷了;如果有了回音,則事尚可。」可沒想張默君收到東西後寫道:
自丙辰(1916年)別翼如八載,彼此音塵斷絕,昨忽得自美歸後一書,滕以近制,極道離懷別苦,感而有作,時甲子秋孟也。
放眼蒼茫萬劫餘,八年得一故人書;
天荒地老傷心語,忍死須臾儻為予。
邵元衝見到張默君的詩後,大喜,依厚韻唱和六首,下為小序及其中一首:
留歐美八載,昔不得默君書,民十三年歸國,佐總理粵東,致默君長函及近著,獲詩大喜,次韻六章。
一來二往,張默君被邵元衝打動。1924年9月19日,相識13年之久的兩人步入婚姻殿堂,那年,張默君40歲。婚禮那天,女服務生錯問張默君:「老太太,新娘子明日幾時能到?」張默君氣得轉身就走。黃季陸還為此做了一首打油詩:「邵張喜事本天成,洞房滄州飯店開;侍役笑問老太太,小姐明日何時來?」
張默君和邵元衝的婚禮在上海滄州飯店舉行,于右任為他們主婚,戴季陶為介紹人。
張默君的書法《心經》。
張默君為「南社第十一集」題詞。
作品
她的詩與呂碧城齊名
1910年,張默君入南社,成為極負盛名的詩人,其中《南社第十一集》書名就由她題寫。柳亞子在1944年曾寫道:「從晚清末到現在,四五十年間的舊詩壇,是比較保守的同光體詩人和比較進步的南社派詩人爭霸的時代。但有一種怪現象,在同光體詩人中間,沒有一個出名的女詩人……南社派中間,舉得出名字的,卻有旌德的呂碧城,湘鄉的張默君,和崇德徐自華、蘊華姐妹,足以擔當女詩人之名而無愧。」
她擅長古體韻律詩,有《白華草堂詩集》、《玉尺樓詩集》、《正氣呼天集》、《大凝堂詩》、《紅樹白雲山館詞》等作品傳世。在蘇州期間,她常與章太炎、李根源先生在一起賦詩、題字、作畫。今嵌於光福銅觀音寺廊牆上的《西崦梅花詩》碑,也是她在蘇州期間的佳作之一。
邵元衝曾在日記中記載:午前與默君同至五十號看屋,順至松林路訪陳散原。默並出其新作分均七古,請其鑑定,散原評為太白、東坡之間。
在「西安事變」中,邵元衝中流彈身亡,她含悲回到湘鄉,在花橋灣置田舍為居,取名「蓉廬」。「我今消瘦勝梅清,起舞吳鉤作怒鳴。儻問華郎何所似,三年淚雨不曾晴。」她太思念邵元衝,在「蓉廬」,她只潛心作詩、寫字、繪畫、教育兒女,不涉及政治。
《南社書壇點將錄》中記載:張默君在聽韶閣內,多次寫佛經,她寫的《心經》以她擅長的章草筆法書就,古拙而樸茂。章草本是由隸書簡約而成的書體,而她的這件作品,隸體的波磔相對減少,筆畫較為簡省,不少字融入行楷的筆法,頗有特色。
但在「蓉廬」居住的日子,張默君到底有多少作品問世,無從知曉。「我們家經歷過無數次破壞,以前有張默君的作品也破壞殆盡了。」張檢軍只記得他母親提過,張默君在湘鄉的日子,給很多人題詞,在湘鄉市鎮湘樓之前有塊大匾,也是她題的字,但是具體是什麼字現在也說不清了。
湘鄉市史志辦退休的易邵白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在泉湖發現一個古玩販子家有張默君「蓉廬」的詩碑一塊,過了很多年後,他又在長沙撈刀河古玩場一商店發現,當時人家開價一萬元。他曾經還在湘鄉火車站附近(現東風路)看到,有塊用行草寫成的「樹影山莊」,就是張默君給一位姓張的本家寫的。
她根據自己教育經歷寫就《杭州市教育行政六年規劃》、《戰後歐美女子教育》、《我之家事教育觀》。張默君喜歡收集玉石,並對玉石有研究,還專門編寫了《中國古玉與歷代文化之嬗晉》等。
數年後,她應蔣介石之邀,再次出山,1947年,她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1965年,82歲的張默君在臺灣去世。
陳三立《張默君玉尺樓詩題詞》:默君世講抵廬山,出示茲冊。所為詩,天才超逸,格渾而韻遠,為閨媛之卓犖不群、效古能自樹立者。顧乃於操玉尺校士橫文之餘隙,名章屢就,而以儒朱大筆,淋漓寫之,異數美談,誇越前古,顧不徒試院唱酬之盛,可傲視歐梅諸公矣。
易邵白嘆了口氣,張默君在湘鄉期間負責編纂的《湘鄉縣誌》還未寫完。
口述人
張檢軍:其爺爺是張默君堂兄
張羅坤:張家族譜繼承者
易邵白:湘鄉市史志辦退休
>>記者手記
被歷史淹沒的「豪傑」
映山紅在張默君的故鄉湘鄉漫山遍野開放,原來的日字庠如今只剩下兩間土磚屋,跟周圍氣派的房子格格不入。張默君從這裡走出去,經歷了「年少居湘,中年漂泊,晚年隱臺」的生活。
她的父親張通典,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湘報》、《時務報》。一生著述頗豐。母親何承徽,名懿生,衡陽何通隱先生女,有海內女師之稱。
她的兩個妹妹,張淑嘉嫁給蔣作賓,張俠魂嫁竺可楨。弟弟張元祜,曾是國民黨中將,參與長沙和平起義,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她的堂弟張天翼,是中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和兒童文學作家。
而她自己,一生更是頗多光環籠罩,不過現在卻少為人知。
她的經曆始終都是不卑不亢的,如那句「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譁眾取寵的」。她寫了很多詩詞,也作了很多書法,都有點「南社的味兒」。她的人生也是文學人生,在坎坷的生活中練就了筆耕不輟。易邵白說,她花橋灣的「蓉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當成學校,後來,變成民居。現今,時代發展太快,它早已淹沒在前進的洪流中,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其中故事了。
在她的故鄉,張檢軍從母親口中得知張默君的故事,如今,他又將這些故事傳給自己的孩子,至少在以後別人問起,她曾經也是張氏家族輝煌的存在。張默君經歷了中國近代現代的種種歷史變革,命運波折,然終未輟筆,反倒越寫越勇。
陳衍云:默君幼秉庭訓、慈訓,而天資穎悟,實足冠絕時流。故其撫時感事,投贈遊覽之作,類能推陳出新,脫羈紲而遊行,其作書行草神速,頗極南帖之美,尺牘寸楮,光彩照人,可不謂豪傑之士?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