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奮鬥者】奮鬥逾半世紀 廣東終於消除瘧疾
金羊網 2019-04-26
通訊員 梁寧 粵衛信(除署名外)
「六月穀子滿,北寒鬼上床。十人九個瘧,無人送藥湯。」這是上世紀50年代廣東的一首民謠,形容的是當時瘧疾的猖獗。瘧疾,這種寄生蟲病在我國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據估算,廣東每年約有200萬—300萬瘧疾病人。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抗瘧鬥爭,自2010年廣東惠東縣報告最後一例本地感染病例後,全省再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告。日前,廣東已順利通過省級消除瘧疾終審評估。
廣東是如何做到消除瘧疾的?4月26日「全國瘧疾日」前夕,記者找到了數名廣東抗瘧專家,聽他們講述本土抗瘧的「廣東故事」。
調研
以自己為「餌」 幾年努力終尋得「元兇」
今年85歲的黃祺林是原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寄生蟲病研究所所長,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退休,他一直致力於廣東防瘧抗瘧工作。
「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生是不會血檢瘧原蟲的。尤其是在基層,檢查手段匱乏,不看厚血膜。研究發現厚片和薄片(瘧疾篩查手段)的檢出率相差20%,而當時很多醫院只檢查薄片,也就是說,有兩成瘧疾病人可能會被漏診。」黃祺林回憶說。為了更好地防控瘧疾,上世紀50年代,廣東在從化、豐順等地建了6個瘧疾防治站。黃祺林一畢業就在瘧疾防治站工作,今年84歲的葉來添1957年中專畢業後也被分配到從化瘧疾防治站。他們和同伴一起,承擔著瘧疾流行病學調查的任務。
說是調查研究,其實都是苦差事。黃祺林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廣東瘧疾疫情大規模爆發,「我們就去瘧疾流行區蹲點,一蹲就是五六個月,進行調查研究和送藥」。
雖然都知道瘧疾是由蚊蟲傳播,但當時並不能確定哪種蚊蟲是罪魁禍首。為了搞清楚,黃祺林和同事們好幾年都在和蚊子「打交道」,白天研究解剖蚊子,晚上去抓蚊子。蚊子可不好抓,他們以身體為「餌」,待蚊蟲一停留在露出來的手臂、小腿等部位時,就立即用口把它們吸進小管子裡去。
「蹲點的地方都是村民們的牛棚、豬欄、茅房等地,又髒又臭,因為那裡蚊子最多,一蹲就是一個通宵,每15分鐘抓一次蚊子。」黃祺林說。
在黃祺林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廣東的瘧疾傳播媒介報告出爐,確認了中華按蚊是廣東平原地區的傳瘧媒介,微小按蚊是山區和丘陵地區的主要傳瘧媒介,大劣按蚊是海南島山林地區的主要傳瘧媒介,為此後的本地瘧疾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防治
制度不斷完善 瘧疾疫情得到控制
除了做調查研究,黃祺林和同伴們還給老鄉們送藥。送藥不是把藥發給村民就完事,而是要「送藥到手,看服到口」。「因為藥太苦了,很多人會吐出來。所以,我們和當地醫生們一起,送藥給村民,還必須盯著他們吃下去。」一個瘧疾病人要服藥8天,每一次都得「盯著」。
黃祺林說,很多同伴在防瘧過程中都感染了瘧疾,「當時有過粗略統計,約10%的醫生感染過瘧疾」。
葉來添就是感染者之一。在防瘧工作中,有一天他突然發燒不退,頭暈乏力,驗血發現感染了瘧原蟲,於是趕緊吃藥治療,幸好很快康復。「得了瘧疾是很難受的,先冷後熱再出大汗,熱的時候很煎熬,冷的時候蓋兩床棉被都不行」。
血檢發現瘧原蟲,如今看似簡單的檢查在當時卻推進得不容易。葉來添回憶,1965年,首次在臺山等地建立了7個瘧疾血檢站,對所有發燒病人都開展血檢排查瘧疾。「血檢站相當於一個哨點醫院,篩查出來的瘧疾病人會立即得到專業治療」。
隨著血檢站經驗的成熟,廣東逐步建立、完善了省、市、縣(市、區)、鄉鎮四級醫療機構的「三熱」病人瘧疾血檢、瘧疾病例診療和管理、傳瘧媒介監測等制度,對及時發現、報告、處置可能存在的瘧疾傳染源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廣東瘧疾疫情漸漸得到控制,瘧疾防治工作也從原來的「廣撒網」轉向了對「重點人群」。哪些是重點人群?葉來添說:建築工地、高發病率的村莊、流動性大的砍伐民工等,工作方法依然是送藥到手和殺蟲劑滯留噴灑滅蚊等。
「革命」
疫情一度「抬頭」 新防瘧經驗推向非洲
不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瘧疾發病一度有「抬頭」趨勢。黃祺林在《廣東省1980—1987年瘧疾流行狀況》一文中寫道:1980年-1987年,瘧疾年平均發病率較解放初期下降了99.35%。然而,由於人口流動頻繁,常常出現瘧疾暴發點。其中,深圳瘧疾疫情嚴峻。據記載,1983年—1985年,深圳相繼出現輸入繼發疫點261個,佔同期全省疫點總數的79.1%,波及20多萬人口。
「當時瘧引發瘧疾暴發,流行原因主要是外地傳染源輸入和聚集,加上臨時工地居住條件比較簡陋、擁擠,防蚊滅蚊設施差,醫療衛生機構不健全,給瘧疾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良好條件。」黃祺林說。
1984年,深圳瘧疾發病達到了建市以來的最高峰,報告病例7427例,年發病率高達1833.37人/10萬。「當時深圳向全國公開招聘防瘧專業人才,估計全國共有100多名專業人士遷移到深圳工作。」據黃祺林回憶,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帳和強調睡眠掛帳措施的推廣,讓深圳瘧疾疫情得到了控制。「溴氰菊酯浸泡蚊帳」是原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寄生蟲病研究所老副所長李祖資發明的。
葉來添當時也長期在深圳做瘧疾防控工作,在他看來,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帳的防瘧經驗,「是抗瘧工作的『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1958年後的DDT(雙氯苯基三氯乙烷)滯留噴灑滅蚊」。
事實也證明,使用溴氰菊酯處理蚊帳防制瘧疾媒介的方法效果明顯,這一方法後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並向非洲各國瘧疾防治中推廣。
消滅
推進聯防聯控 8年無本地感染病例報告
黃祺林和葉來添都認為,加強區域協作、推進聯防聯控是廣東最終消除瘧疾的重要舉措。1990年,廣東建立了「深東惠」滅瘧聯防區;同年,廣東封開、懷集、連山縣也與廣西的鄰縣建立粵桂鄰縣聯防。1992年,粵桂瓊三省(區)瘧疾聯防建立,對流動人口瘧疾開展聯合管理。
「多地聯防,多部門參與,信息互通,才能真正管理好流動人口瘧疾和鞏固抗瘧成果,這樣的經驗同樣適用於現在的各種傳染病防控。」廣東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專家林榮幸說。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難抗瘧,2010年,惠東縣報告最後一例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後,廣東再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告。「這是廣東省疾病防控史上的又一偉大成就,凝聚了全省幾代瘧防人的艱苦奮鬥歷程。」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說。
如今,廣東防瘧抗瘧經驗早已走向世界。廣東本土科學家、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李國橋帶領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抗瘧團隊,從2007年到2017年,在東非島國葛摩摸索出一整套適應非洲當地的抗瘧模式——「青蒿素複方快速清除傳染源消除瘧疾項目」,終於在這個瘧疾肆虐的國家實現瘧疾零死亡,瘧疾發病率下降幅度達98%以上。如今,這一項目已在非洲國家馬拉威、多哥、肯亞和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推開。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指出,儘管廣東實現了消除瘧疾目標,但輸入性瘧疾病例引起的繼發傳播風險依然存在。2018年,全省報告輸入性瘧疾病例199例。
為了防止瘧疾再傳播,2016年,廣東出臺了《廣東省消除瘧疾工作方案(2016-2020年)》,該方案明確,廣東將以口岸為單位,對境外瘧疾流行區入境的、不明原因發熱病人全部進行瘧原蟲血檢或RDT篩查。此外,還將在口岸強化瘧疾防治諮詢服務,加強檢驗檢疫機構與疾控機構合作,減少瘧疾病例輸入。
編輯: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