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2020-12-19 中國文明網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羅布泊上空的驚雷巨響,升騰的蘑菇雲,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守衛著祖國的安寧與和平。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們的愛國奮鬥,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後輩不會忘記

  在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至今完整保存了大禮堂、辦公樓、情報中心、將軍樓、鄧稼先舊居、王淦昌舊居等20世紀60年代的167棟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紀念實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些紀念實物被列入全國100大文物新發現之列,2018年又被納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供後人參觀學習。

  讓每一位中物院人最引以為豪的,是當年受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9人都出自該院或曾在該院工作,他們是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于敏、王淦昌。

  每當有新人進入中物院,他們總會被安排在「兩彈一星」元勳的雕像前宣誓,繼承「兩彈一星」精神。新人的入院第一課,一般都是去基地展覽館參觀,「兩彈一星」元勳們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簡陋的舊設備,讓新人仿佛再次回到大批優秀科技人員走進大漠戈壁創業的崢嶸歲月,重新走進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新中國贏得大國地位鞠躬盡瘁的時光長廊中。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如此。多年來,雖然歷經多次編制和體制調整,這裡的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每逢新人來中心,都要到「兩彈結合」試驗陣地和「東方紅」衛星發射場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人民不會忘記。

  2018年11月,「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在第五展區的「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夢」專區,設立了「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展覽板。「兩彈一星」元勳的事跡讓人感動落淚,激勵億萬人民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奮鬥精神融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到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傳承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11月17日,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院士在北京病逝。作為我國首次核試驗科研總體負責人,程開甲曾親自擬定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總體方案,之後又領導完成了我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首次氫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等幾十次核試驗。程開甲院士病逝後,一時間各界人士紛紛緬懷這位中國「核司令」,表示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為國奮鬥的崇高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每一次重溫,都是一次次愛國奮鬥的思想洗禮。新時代的廣大科研人員認同他們的精神,在為國奮鬥的傳承接力中,跑好屬於他們的這一棒。

  2018年12月6日,中核集團歷時五年自主研發的「龍鱗系統」正式發布,包括主控制站、安全顯示站、網關站、工程師站等,在軟體和系統集成方面實現100%的國產化,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特點,滿足「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的要求。這是中核集團自主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有助於我國核電技術實現整體出口。

  「從『兩彈』的研製開始,核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歷史。核工業60年的發展實踐證明,核科技是戰略高技術,其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來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在新時代,中核集團更要堅持自主創新,特別是要在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卡脖子』的問題上下功夫,為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不僅要回顧物質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傳承,特別是要堅持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

  餘劍鋒表示,「兩彈一星」精神和「事業高於一切,責任重於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是一代代核工業人用青春汗水鑄成的事業之魂、力量之源。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感召下,中核集團湧現了一批先進典型:「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徐銤,堅持自主創新的「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央視「大國工匠」主人公、中核二三公司核級管道焊工未曉朋,青年科技創新人物、十九大代表王廣金,技術造詣深厚的「國防工匠」、十九大代表王多明,被稱為「核動力心血管的守護神」的中核建中公司精修班長曹子昆等,他們和十餘萬中核人一起為核工業發展默默奉獻、甘願犧牲,在實際工作中弘揚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並持續賦予其新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內涵。

  「從『兩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唱響《東方紅》,從『神舟』飛天到『天宮』交會,從『悟空』探蒼穹到『墨子』遊寰宇,中心的每一次發射,都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接力。」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天,科研人員仍不忘初心,繼承「兩彈一星」精神,繼續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努力奮鬥。(記者 袁於飛)

相關焦點

  • 用一生奉獻詮釋中國脊梁——鄧稼先先進事跡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用一生奉獻詮釋中國脊梁——鄧稼先先進事跡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雖然已經逝世32年,「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依然活在無數國人心中,他的先進事跡在中華大地上傳頌,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爭當中國脊梁。感動中國激勵後輩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 【好好學習】新時代青年如何發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報效祖國和人民。「『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何為「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的青年又應如何去發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呢?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曾經,有一個軍團,沒有部隊編號,將士們都無名無姓。
  • 培養新時代青年的愛國奮鬥精神
    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當代青年:「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鬥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 總書記的敦敦囑託,是青年工作者培養青年愛國奮鬥精神的指引。用美好山河激發愛國奮鬥的熱情。「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 張添福 攝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張添福 攝中新網西寧9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
  • 「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原標題:「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與體現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核威脅、核訛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製原子彈、飛彈、人造地球衛星。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召開
    將優秀科學家稱為「民族英雄」,確立了科學、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在我國的崇高地位。習近平總書記還一再強調,要「傳承老一代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品質,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 我市舉辦高層次科技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紅色教育培訓班
    ,經市委組織部批准同意,5月28日—31日,由市科學技術局主辦、瑞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承辦的「鶴壁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紅色教育培訓班」在瑞金紅色教育培訓中心舉行。面向黨旗,全體黨員重溫了入黨誓詞,更加堅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信心。
  • 中國科協:引領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
    結合科技工作者需求和科協特點,與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聯合製作宣傳片《囑託》,首次全面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事業、科技工作者的深切關懷和殷殷囑託。兩院院士大會召開當晚,該片於新華社新媒體平臺首發,僅12小時點播量即突破百萬。同步推出的《囑託》微視頻英文版,也在新華社客戶端和總粉絲量超過5000萬的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英文帳戶發布,向世界展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綿陽舉行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主要內涵的科學家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中最為寶貴的一筆財富。
  • 致敬科學家 上海科技館舉辦科研工作者專場「科技之夜」活動
    活動內容包括:沙畫表演、達人帶你逛、益智闖關、科普DIY、科技互動樂園、知識問答、科學表演及科普電影等。  「科技之夜」在沙畫表演《致敬科學家》中拉開序幕。本次活動旨在答謝助力國家科技發展以及科普工作的科研工作者,邀請到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學院以及各大高校等單位的科研工作者及家屬近千人。此次活動也得到了上海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學習筆記亮相
    朱光亞生於湖北,他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26歲時,他拒絕美國邀請,毅然回國。途中,他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公開信:「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  今年是朱光亞院士95周年誕辰。正如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頒獎詞所說:「人生為一大事來。
  • 重溫「兩彈一星」先輩的荊棘之路
    百廢待興從頭越,科研工鬥士灑熱血,兩彈一星飛天夢,戈壁灘上建偉業!《第九所》再現國家科研奮鬥史,將這段燃情壯麗的歲月清晰地還原出來,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重溫科研先輩所走過的荊棘之路。蘋果手機玩家現在就可在App Store下載並登錄遊戲,化身科研工作者,深入戈壁灘,建造科研基地,在遊戲中親歷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探月計劃」的科研奮鬥歷程。
  • 【牢記總書記囑託】電氣學院:傳承西遷精神,凝聚愛國奮鬥集體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給西遷老教授回信,對西遷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聽聞此信,作為當年奮勇當先,整體西遷的電氣人備受鼓舞。三年來,全體電氣人牢記囑託,以西遷精神為動力,以西遷先賢為榜樣,愛國奮鬥,砥礪前行,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 2020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中國科技創新與成就
    (陶行知)6.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7.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8.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卻有屬於自己的祖國。
  • 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展現科技報國情懷話劇《今夜星辰》公演
    話劇《今夜星辰》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11月24日晚,由安徽省話劇院創排的話劇《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劇院首次公演,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巡展首站在貴州平塘縣天文小鎮開展
    12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攻堅克難·愛國奮鬥」黨員主題教育基地發起的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巡展首站在貴州平塘縣天文小鎮開展,並舉行開展日活動。  開展日活動向參展人員發放了中國科學院「攻堅克難·愛國奮鬥」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宣傳冊。
  • 江津:努力打造人才「近悅遠來」之地——寫在川渝英才愛國奮鬥研修...
    弘揚匠精神,培育津工精匠,我區舉辦汽車技術大賽為深化「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協同發展要求,引導高層次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9月25日至27日,由重慶市委組織部
  • 新時代科技女性踐行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多個領域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相聚一堂,暢談成長曆程,接力精神火炬,共話新時代科技女性的新擔當、新使命。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主任鄭曉靜主持座談會。,成為優秀的科學家,並勉勵在場的年輕女科學家,繼承老一輩的愛國情懷,在科技戰線上發揮更大作用。
  • ...國——「兩彈一星」元勳中的清華人》專題展在清華大學校史館開幕
    清華大學李派攝除此外,圖書館北館(李文正館)展區則展出200多種書籍,包括「兩彈一星」元勳的著作、傳記等,同時,圖書館發出「讀書召集令」,在全校同學中召集14位年輕的清華學子,選取14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清華人的每人1本著作,認真閱讀並分享感悟,開展「隔代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