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羅布泊上空的驚雷巨響,升騰的蘑菇雲,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守衛著祖國的安寧與和平。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們的愛國奮鬥,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後輩不會忘記
在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至今完整保存了大禮堂、辦公樓、情報中心、將軍樓、鄧稼先舊居、王淦昌舊居等20世紀60年代的167棟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紀念實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些紀念實物被列入全國100大文物新發現之列,2018年又被納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供後人參觀學習。
讓每一位中物院人最引以為豪的,是當年受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9人都出自該院或曾在該院工作,他們是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于敏、王淦昌。
每當有新人進入中物院,他們總會被安排在「兩彈一星」元勳的雕像前宣誓,繼承「兩彈一星」精神。新人的入院第一課,一般都是去基地展覽館參觀,「兩彈一星」元勳們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簡陋的舊設備,讓新人仿佛再次回到大批優秀科技人員走進大漠戈壁創業的崢嶸歲月,重新走進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新中國贏得大國地位鞠躬盡瘁的時光長廊中。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如此。多年來,雖然歷經多次編制和體制調整,這裡的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每逢新人來中心,都要到「兩彈結合」試驗陣地和「東方紅」衛星發射場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人民不會忘記。
2018年11月,「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在第五展區的「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夢」專區,設立了「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展覽板。「兩彈一星」元勳的事跡讓人感動落淚,激勵億萬人民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奮鬥精神融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到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傳承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11月17日,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院士在北京病逝。作為我國首次核試驗科研總體負責人,程開甲曾親自擬定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總體方案,之後又領導完成了我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首次氫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等幾十次核試驗。程開甲院士病逝後,一時間各界人士紛紛緬懷這位中國「核司令」,表示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為國奮鬥的崇高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每一次重溫,都是一次次愛國奮鬥的思想洗禮。新時代的廣大科研人員認同他們的精神,在為國奮鬥的傳承接力中,跑好屬於他們的這一棒。
2018年12月6日,中核集團歷時五年自主研發的「龍鱗系統」正式發布,包括主控制站、安全顯示站、網關站、工程師站等,在軟體和系統集成方面實現100%的國產化,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特點,滿足「華龍一號」等三代核電的要求。這是中核集團自主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有助於我國核電技術實現整體出口。
「從『兩彈』的研製開始,核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歷史。核工業60年的發展實踐證明,核科技是戰略高技術,其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來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在新時代,中核集團更要堅持自主創新,特別是要在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卡脖子』的問題上下功夫,為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不僅要回顧物質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傳承,特別是要堅持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
餘劍鋒表示,「兩彈一星」精神和「事業高於一切,責任重於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是一代代核工業人用青春汗水鑄成的事業之魂、力量之源。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感召下,中核集團湧現了一批先進典型:「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徐銤,堅持自主創新的「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央視「大國工匠」主人公、中核二三公司核級管道焊工未曉朋,青年科技創新人物、十九大代表王廣金,技術造詣深厚的「國防工匠」、十九大代表王多明,被稱為「核動力心血管的守護神」的中核建中公司精修班長曹子昆等,他們和十餘萬中核人一起為核工業發展默默奉獻、甘願犧牲,在實際工作中弘揚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並持續賦予其新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內涵。
「從『兩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唱響《東方紅》,從『神舟』飛天到『天宮』交會,從『悟空』探蒼穹到『墨子』遊寰宇,中心的每一次發射,都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接力。」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天,科研人員仍不忘初心,繼承「兩彈一星」精神,繼續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努力奮鬥。(記者 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