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破浪挺立潮頭,勇毅篤行寫就華章。
2020年,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風起雲湧,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要求,部天科院在部黨組堅強領導下,落實主體責任全力抗疫,服務國家戰略實施、支持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障重大交通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化危為機,穩中求進,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新成效。
冬去春來,山河無恙。時間用量變累積質變,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科研創新、諮政建言、國際合作、人才發展,一個個指標相繼提升。劈波斬浪,部天科院的水運交通科技事業駛入壯闊海域。
聚焦技術前沿 強化科研創新
如何將最前沿、最新科技成果融入交通運輸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下行業的熱門話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作為水運交通科技創新國家隊,這一年,部天科院重大科研創新項目數量創歷史同期新高,基礎性研究收穫新進展,策劃組建科研平臺取得新成績。
科研創新是面向未來的奔跑。部天科院開展的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是繼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後又一項重大交通運輸工程,是面向未來解決峽灣跨越、深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的重要方式,對引領我國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去年,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進入實質性科學試驗階段。今年,部天科院持續開展創新性研究,在整體水彈性、錨固系統和結構承載力等研究方面,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
科研創新平臺是提高科研人員創新和實踐能力、提升科研機構創新水平的重要載體,強化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促進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今年,部天科院重大及行業科研平臺申報取得新進展,中國—孟加拉聯合研究中心獲批,「渤海灣港口航道長期性能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獲部授牌,部天科院大型水動力實驗中心(臨港基地)通過交通運輸部、科技部組織的首批「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評審並向社會公示,「海絲路惡劣水文建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入選2020年度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中國—阿聯綠色生態港口建設技術聯合實驗室」申報工作進展順利。
解決科學難題,服務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在水運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部天科院信心滿滿。今年,42項部省級以上科研課題成功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瀾湄流域溢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與風險管控聯合研究」成功獲批,中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內河航道工程生態智能監測與影響評估技術聯合研發」順利通過技術評審。全年獲得39項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其中一等獎16項,創歷史新高。
發揮專業優勢 服務重大工程
遠程視頻、線上研討、處理數據、完善方案,部天科院內河港航工程研究中心設計組全員的堅守,保障了長江下遊江心洲至烏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於2月20日順利復工復產。
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項目做數學模型分析、與俄羅斯港口項目遠程連線交流、在試驗廳做物理模型試驗……海洋水動力中心科研諮詢工作「不斷線」。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線上、抵現場、赴海外,疫情防控期間,部天科院堅持疫情防控與科研任務「兩手抓」,按照國家和部黨組抗疫要求,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壓實防控主體責任,全院1180名在職、離退休職工無一人感染,做到堅守崗位不掉線,科研服務不停歇,實現了「職工不感染、疫情不傳播、工作不中斷」的「三不」目標。
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通道。在深中通道首管節沉放對接過程中,部天科院海岸河口工程研究中心開發了水沙環境遙測遙報設備,研發了數值預報系統,利用雲計算技術實現了數據即時共享與發布,順利完成了首管節泥沙預警預報工作。
引江濟淮工程為我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安徽省基礎建設的「一號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被稱為安徽省的「南水北調」工程。部天科院積極開展引江濟淮世界最大渡槽抗震性能研究、實時檢測系統開發,為工程順利推進提供了技術保障。
南海之濱,浪激潮湧。半年前啟動建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一片繁忙景象。部天科院組建「天科院華南科研開發中心」,充分發揮「抵近、深耕、統籌、拓展」作用,更好服務華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各方合力推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
克服疫情影響,部天科院按期保質推進三峽新通道、海南新機場等重大工程的科研項目134項。三峽新通道船閘進水方式、通航水流條件研究,三亞新機場人工島工程相關研究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層面皆取得新進展。
聚焦綠色智慧 促進轉型升級
聚焦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安全應急、智慧水運,部天科院全年「+安全」「+綠色」「+信息化」的科研服務項目佔比達到40%,形成以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綠色生態治理、水運智能交通為代表的新的科研供給能力,有力助推行業與院的轉型發展。
在張家港港務集團可視化生產指揮中心,港口散貨裝卸碼頭的粉塵濃度雲圖一目了然。空氣中粉塵濃度一旦超標,大屏就會彈出預警信息。之後,系統便可精準找到起塵的堆料,與此同時,噴灑裝置自動打開,進行定向抑塵。這項技術是部天科院和張家港港務集團聯合研發的港口粉塵多維度雲監測與智能灑水聯動控制系統,助力散貨港口粉塵控制智能升級,實現港口綠色持續發展。
水運交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部天科院積極發揮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作用,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這一年,綠色船舶岸電技術、海水養殖尾水處理技術及示範工程為代表的綠色生態治理技術在天津、海南東方等地區投入使用;以安全「雙控」信息化監管系統為代表的安全智能監管系統成功應用於遼寧、天津等地的交通運輸監管領域;以自主研發的船舶尾氣智能遙測儀為代表的智能交通裝備為上海、江蘇、廣東等海事局執法提供了技術保障。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目前,部天科院已經形成了「6231」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申報框架體系,同時,系統開展部天科院2035發展戰略和「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為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國際化水運交通國家科技創新機構指明了方向。
40餘年水運交通科技研究為部天科院積累了豐富的專業優勢。今年,針對疫情影響、新基建、大數據、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綠色發展等行業焦點和熱點,智庫團隊形成多篇智庫建言,並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天津市新型交通智庫單位和中國航海智庫成員單位。為部服務更加深入,推進水運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交通運輸領域安全生產重大風險清單的編制等6項工作,配合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港口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測監控率100%技術要求」等4項指南編制工作;完成《港口環境在線監測系統設計規範》等5項部標準規範制修訂。
推進國際合作 深耕「一帶一路」建設
2020年漸至尾聲,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依然籠罩全球。
當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部天科院參與建設的「一帶一路」項目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加速推進。
年初,防疫措施增加,人員、設備、材料進場難,生產經營成本提升,給正在建設中的「一帶一路」項目帶來很多現實挑戰。部天科院開創海外屬地化服務新模式,在東南亞、南亞的部分項目,引進屬地國技術人員開展輔助工作,努力做到有常駐人員、有固定地點、有持續性交流。
中荷印尼的綠色港口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高質量開展,中日政府間儲罐災變控制技術、中緬泰瀾—湄流域溢油合作專項獲批並啟動,澳門黑沙灣海灘演變規律及水環境提升技術聯合研究進展順利。艱難時刻,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穩步推進。
科技創新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部天科院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發揮好『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平臺作用,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重要指示,率先提出「『一帶一路』港口科技創新合作網絡」項目建議,獲交通運輸部和科技部肯定與支持。
今年,中國—孟加拉港口建設聯合研究中心正式獲批。這是繼2017年中國—印尼港口建設與災害防治聯合研究中心立項後,部天科院國際科技合作工作取得的第二個重要進展。該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水運工程技術及成果「走出去」和相關標準的國際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隨著「走出去」步伐的推進,部天科院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全年服務支持「一帶一路」沿線涉水涉海工程科研項目56項,同比增長16%。
黨建科研融合 打造人才高地
全年新承擔科研項目1738項,較去年同期增長20%,海外業務增長16%,創歷史新高。黃偉、董海軍分別榮獲天津市勞動模範、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水運工程測繪所獲評天津市模範集體,天科院環境科技發展(天津)有限公司獲評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單位,海洋水動力研究中心獲評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部天科院黨委、海洋資源中心黨支部被授予「交通運輸部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6人次獲評交通運輸部「兩優一先」 「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 以及「全國交通運輸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16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項一等獎。這組成績的取得是部天科院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的結果。
壯闊的徵程,需要領航的力量。
部天科院堅持黨建科研融合,紮實推進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探索「網絡實時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即時跟蹤問效」的網際網路「智慧」工作模式,推動基層黨支部增強政治功能。同時,強化政治擔當,堅決貫徹落實部黨組第五輪巡視部署要求。天科院黨委把巡視整改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紮實做好巡視後半篇文章。重點推進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深化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防範內部綜合管理風險、提升幹部人才工作相關任務,取得了明顯成效。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部天科院黨委勇擔使命、一諾千金的追求。全面完成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天津市寶坻區李家口村和曹家口村等定點扶貧3年工作任務。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以院士團隊培養為核心的「海鷹計劃」取得新進展,聘請嚴新平院士為專家委員,進一步發揮楊志峰院士、鄭剛教授、日籍專家友川太郎和植松康教授等外聘專家的學科帶頭人作用,指導部天科院專家團隊建設。建立部天科院首席研究員制度,引領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完成青年首席專家選聘和青年科技英才評選表彰工作。
頭雁領飛,雁陣緊隨。一批批青年科研人員在部天科院實現價值,而更快的成長成才之路,在廣闊的天地間。
感受過生命禁區的荒涼,驚嘆於大漠孤煙的蒼茫,他們是行走在世界屋脊的「排頭兵」,為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公路建設的環保工作出謀劃策,讓「天科環保」這一品牌在青藏高原上高高飄揚。這一年,部天科院認真落實援青援藏任務,採取「1(部派)+2(院派)」模式,選派6名優秀幹部援青援藏,打造「一人援青(藏)、全院支持」的工作格局。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即將開啟。發展之路沒有終點,只有新的更高起點。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目標指引下,部天科院將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好服務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2021年工作思路
部天科院將按照院「十四五」期的「1個總目標、4大戰略布局、5大任務體系」規劃路線,圍繞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國際化水運交通國家科技創新機構的總目標,推進「創新驅動、人才支撐、開放融合、文化引領」四大核心戰略布局,實施「強科研、大產業、高平臺、新動能、優品牌」五大重點發展任務,守正創新,奮發有為,全力做好各項工作。
1高水平推進科研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著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推進「海底懸浮隧道」等前瞻性研究,開展「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溢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與風險管控聯合研究」「內河航道工程生態智能監測與影響評估技術聯合研發」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
2高品質提供技術保障支撐行業重大工程建設
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為指引,不斷加大科研創新力度,以先進科學技術服務保障行業重大工程建設。在重大水運通道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養、水運綠色低碳、水運安全應急、智慧水運融合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繼續做好深中通道、引江濟淮、三峽新通道等行業重大工程技術支撐服務工作。
3高起點建設新型智庫服務政府重大戰略決策
堅持「為部服務、支撐行業、服務社會」宗旨,加快建設獨具專長的新型智庫,形成更加豐富、更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加強院內戰略和政策研究諮詢的能力建設,著力推進政策、規劃、戰略和標準規程制定,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海事救撈等公共服務提供強力決策支撐。
4高站位推進國際合作賦能「一帶一路」建設
推進「『一帶一路』港口建設科技創新網絡」建設,依託國際合作平臺擴大科技交流合作,以點帶面,打造港口建設科技創新網絡。推進「項目+平臺+培訓+交流」多方位合作模式,深化綠色、安全、信息化合作研究。探索形成科研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國際市場開發新模式。
5高標準建設人才隊伍助力水運交通事業發展
以「十四五」人才規劃目標為指引,加快院士培養團隊工作進程,續推青年首席專家等人才工程。進一步提升高端人才比例,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專家擔任學術帶頭人或諮詢顧問,打造開放靈活、兼容並蓄的國內外人才共享機制。優化跨部門、跨專業研究團隊組建模式,構築新發展格局下的人才聚集高地。
6高效率深化改革推動科研轉型升級
以深化科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科技服務+成果產業化」全過程水運科研創新生態鏈,加大跨學科融合發展力度,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激發科研創新內在動力;按照「抵近深耕、統籌拓展」原則,完善華南科研開發中心屬地化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形成以點帶面的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
7高質量加強黨建工作引領天科事業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落實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對院基層黨支部工作的重要要求,以海動中心黨支部為示範,將基層黨支部打造成為引領事業發展、推動持續創新、從嚴管黨治黨的戰鬥堡壘,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堅決推進巡視整改常態化和全覆蓋,確保整改成果經得起檢驗。聚焦新時代文化建設,弘揚新時代天科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