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住在主裡面,除了需要不住的禱告,也需要凡事謝恩。在希臘原文裡,「凡事謝恩」這詞沒有「恩」的意思。中文所以翻成「凡事謝恩」,是因為照中文嚴格的定義說,「感謝」乃是及物動詞,後面必須有受詞;若沒有受詞,就沒有交待。因這緣故,翻譯聖經的人只好在後面加個「恩」字。這一加,就使人在經歷上害了意。在我們的經歷中,我們裡面不該是感謝恩,乃是要感謝主自己。不是謝恩,乃是感謝。
要能停留在對主的享受裡,秘訣和關鍵就在於禱告和謝恩。說到禱告和謝恩,我們都能領會。常常我們一禱告,裡面就明亮了;若再加上謝恩,我們裡面就活過來了。禱告就如接電,謝恩就如發光;有時我們接上電了,卻覺得好象沒有什麼反應,這是因為光禱告不謝恩,還亮不起來。所以要我們的生活一直「發光不閃爍」,就需要「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從我們的經歷來看,只要禱告加上謝恩,就算你原來沒有住在主裡面,也住進去了。你要住進去不出來,一直地停留在裡面,就需要不住禱告,並且凡事謝恩。一個罪大惡極的罪人,只要一相信、一悔改,在主面前一禱告說:「主耶穌,我實在是個罪大惡極的人,求你拯救我。」立刻電就接上,基督就進入他裡面了。但是這個罪人還需要說:「主耶穌,我真感謝你。」這樣,他裡面的燈才會發亮,他才能住在主裡面。因此,無論是信徒或是罪人,都需要借著禱告加上謝恩,才能住在主裡面。
聖經是一本奧秘的書,蘊含著無窮的亮光。在新約二十七卷書裡,只有帖撒羅尼迦前書、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這三卷書說到「凡事謝恩」這件事;這三卷書都是使徒保羅的著作,並且很希奇地,這三卷書有著奧妙而美好的順序。
第一卷是帖撒羅尼迦前書,論到我們如何得救,該如何過聖潔的生活,以致靈、魂、體全然成聖;這樣,當主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預備好迎見祂。這是論到正當基督徒的普通生活。第二卷是歌羅西書,乃是論到基督,末了就說到經歷基督;經歷基督的生活,就是凡事謝恩的生活。不僅正當基督徒的生活,是凡事謝恩的生活;就是經歷基督的生活,也是歸結於凡事謝恩。第三卷是以弗所書,與歌羅西書為姊妹書,乃是論到教會,末了就說到經歷教會。我們要活在靈裡,才能過教會生活。這樣的教會生活,也是歸結於凡事謝恩。因此我們能清楚看見:無論是過正當的基督徒生活,或經歷基督的生活,還是過教會生活,其歸結都是凡事謝恩。我們基督徒生活的三階段:一般的基督徒生活,經歷基督、住在基督裡、活著就是基督的生活,以及經歷身體的教會生活;每一個階段的生活,都離不開凡事謝恩。一離開凡事謝恩,基督徒的生活就會走了樣。
初得救的基督徒生活光景,就是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裡。在一切事上我們都願意學習分別為聖,天天保守自己不沾染汙穢,為使自己的靈、魂、體都蒙保守,直到能預備好迎見主。這是基督徒初階的生活。慢慢地就有了進步,並且開始研讀聖經,研讀一些關於內裡生命的書,對基督就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們開始知道基督怎樣作生命,知道神所要我們過的生活,不只是聖潔不沾染汙穢,更是要讓基督充滿並浸透。我們若沒有過著被基督充滿並浸透的生活,不過與中國的理學家所講的差不多。理學家講明明德、無過、純潔,但他們裡面沒有基督。我們有基督在我們裡面,因此基督該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活著必須就是基督。這是基督徒第二階段的生活。當我們經歷基督越來越深時,就領悟到,經歷基督的生活,還不是為著我個人,乃是為著祂的教會,為著教會的見證。我們都是蒙恩得著基督的人;我們蒙恩得著基督的結果,就是在教會中。因此我們至終還需要活在教會裡,過教會生活。這是基督徒最深階段的生活。這三階段的生活,其歸結都是凡事謝恩;若沒有凡事謝恩,我們就無法過正確的基督徒生活。
謝恩和禱告就如人的兩隻腳,缺一不可。只有禱告沒有謝恩不行,光謝恩沒有禱告也是不行。因此我們必須禱告加上謝恩,謝恩帶著禱告;兩個總得一起來。至於哪個先哪個後,都沒有關係;只要兩個都有,你走起基督徒生活的路來就很便利。照樣,當我們照顧餵養新人時,不僅要教他們禱告,還要教他們謝恩。當你走屬靈的路時,不要問該先走左腳還是右腳。實在說來,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我走路時是哪一腳先走。若是你去注意、去定規,恐怕很難走。所以我們過基督徒的生活,禱告謝恩、謝恩禱告,總是這麼走。也許你臨睡時是先禱告後謝恩,但早晨起來時卻是先謝恩後禱告。禱告謝恩,是我們基督徒屬靈的兩隻腳,少了一隻腳,就步履維艱;若兩隻腳都少了,那就寸步難行,無法活動。基督徒若不禱告也不謝恩,就無法有正當的基督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