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屬於英語的初學者。在課本的安排中和教學大綱中,是很淡化詞性這塊內容的。因為詞性對於小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
我們用小學語文來做個對比吧。過去我們的語文課,老師會用大量的時間來講解詞性,什麼形容詞,副詞,動詞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學大綱的改變,語文課中也減少了語法功能的講解,而重視大量的閱讀與仿寫, 這勢必造成孩子們語法詞法的薄弱。
沒有了語文中老師教授詞性的基礎,沒有了語文中學生學習詞性的過程,那麼在英語中,單單要教授詞性,對於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理解難度。
所以, 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淡化了詞性的講解這一塊。
為什麼不教詞性呢?
1. 不是每個小學生都能理解詞性的概念。確實,讓低年級的孩子或者英語初學者去理解詞性的概念,並不簡單。詞性的概念針對有英語基礎的孩子更容易理解。
2. 小學英語的教學法。 根據我本人的看法,小學英語的教學法更重視對單詞,句型,篇章的反覆朗讀,背誦和模仿。這也是符合當下低齡小學生的認知情況來制定的,把詞性挪移到中學再來學,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我們也遇到以下一些難題:
有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中國的英語考試中,難度往往超出教學大綱。 市面上各種練習冊的出題者,也會在很多題目設置對於詞性的理解,這又往往讓老師也很疑惑。到底要不要教?假如教,超出了學生認知範圍;而不教,考試又考不好。很多題目,如果通過詞性去解釋或者教授孩子從詞性的方面去思考,那麼更容易理性地得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話,老師就不用總是用「固定搭配」這個解釋去解答很多題。真是印證了莎士比亞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真是一個大大的矛盾。
Ray本人是中學英語老師,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
假如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斷輸入詞性的概念,縱然不必帶著孩子往深處探究,哪怕僅僅強調一下詞性的概念和各種不同詞性的用法及變化,也是好的,也是有用的,尤其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詞性變化,句子翻譯和完形填空這些題型。對於那些擅長英語的孩子,喜歡英語的孩子來說,這是大大的利好。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度的問題,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沒有語文課中詞性的基礎,而光去理解英文中詞性的概念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看老師怎麼教了。
假如Ray 是小學老師,我一定會給學生滲透詞性的概念,尤其是針對擅長英語的同學。我也會改進教學方法。
1. 結合現有課文內容來教授。也就是不超過課文規定的範疇,在已有句型和詞彙中加入一點點詞彙的概念。
比如,我們在教「luck」這個詞的時候,適當引申一下它的形容詞lucky,並且給出一個簡單的詞組 a lucky man, 告訴學生,lucky 是有luck 變形而來的,在名詞luck後面加上一個y就可以變成形容詞,而形容詞可以放在另一個名詞前面來描述和修飾這個名詞……
這樣,既不超出課本,又適當滲透了詞性的概念。
2. 增加詞性教學的趣味性。單純講解詞性確實比較枯燥無味,小學生未必肯靜下心來聽老師的講解。但是假如把教授過程設置的趣味性一點,
(1)比如用圖片來引入
(2)用故事或寓言來引入
(3)增加對話訓練
(4)增加小組合作訓練
(5)增加遊戲訓練
以上給出的方法都不僅僅適用於小學生,連中學生都很喜歡。
3. 把詞性放入句子和篇章中去。教會小學生整體理解。 不能孤立地去學習詞性,沒有小學生願意。 但是,放在情景中去,有了上下文, 有了語境, 孩子們更容易理解。
總的來說,Ray是支持小學四五年級就給孩子們講講詞性的。老師們也不要怕難。而要去想辦法改進教學法,使它適合低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那麼循序漸進,他們會掌握的。方法總比困難多,對吧?
你好,我是英語老師Ray,關注我,一起聊聊英語,聊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