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受邀參加「2012年中國進口論壇」,感謝主辦方提供這樣一個政府、業界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這一聯繫紐帶,為進一步加強海關與商界之間的合作,積極擴大進口、維護貿易平衡和促進外貿穩定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上海海關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海關之一,自1685年(清朝康熙24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置江海關開始計算,至今已有327年的歷史。由於地處上海這個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前沿,我關的監管服務任務極其繁重。近年來,隨著上海改革開放和口岸發展步伐的加快,上海海關的監管業務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激增,承擔著全國海關25%左右的業務量,各項主要業務指標均列全國海關首位。今年1-9月,我關監管進出口貨物總值6025.7億美元、進出境貨櫃1670萬TEU(標箱),統計報關單1323萬份,徵稅入庫逾2864.79億元,各項業務指標保持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作為國家設立在上海口岸的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我關積極落實「把好國門、做好服務、防好風險、帶好隊伍」的總體要求,深入踐行「創新發展、服務全國、走在前列」的工作基調和目標,把促進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和口岸外貿持續增長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去年以來,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我國外貿增長勢頭呈明顯放緩趨勢。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海關總署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部署和要求,我關對上海口岸的通關情況開展了深入調查分析,並與相關部門加強溝通,不斷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努力提高通關效能,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現將主要情況介紹如下:
一、創新海關通關作業模式,切實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全面實施分類通關改革,守法誠信企業實現快速通關。傳統的海關通關作業對所有的進出口貨物「平均用力」,隨著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量的迅猛增長,這樣的管理方式成為制約通關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為此,2007年上海海關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分類通關改革。分類通關改革以企業守法管理為核心,綜合各類風險要素,對不同資信等級的企業和不同風險水平的貨物,適用相應審核力度的作業流程。對A類以上高資信企業的進出口貨物,開展「無紙通關、企業單證暫存」和「無紙通關、企業事後交單」試點,計算機自動完成審核、放行等操作;對誠信好且規範申報率高的AA類企業試行「擔保驗放」通關程序,切實減少企業通關時間和貿易成本。今年5月,我關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分類通關對關區進出口貨物報關單的全覆蓋,讓所有誠信守法企業享受到通關便利的好處。
據統計,目前上海口岸約有83%的出口貨物和80%的進口貨物以「低風險快速驗放」方式通關,此類貨物單證的海關平均作業時間由改革前的15分鐘縮短至7-8分鐘。目前上海海關受理的進出口單證24小時放行率已達96%和100%。
二是積極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努力推動海關通關更便捷、更高效。分類通關改革有效實現了海關管理資源的合理分配,但由於採用紙質單證審核為主的作業方式,海關通關效率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約。在海關總署的統一部署下,今年8月1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福州、青島、廣州、深圳、拱北、黃埔12個海關啟動了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在分類通關改革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報關單隨附單證電子化,進一步優化完善海關通關作業的模式和流程,逐步推進單證審核依據由紙質單證為主向電子數據為主的轉變。上海海關試點2個多月以來,通關新模式運作順暢,平均通關時效由原來的半天縮短至30秒以內,通關效率明顯提高,試點企業普遍反映良好。截至10月底,已有2900多家企業主動參與改革試點,我關共放行通關作業無紙化報關單29751票(進口11535票,出口18216票),貨值18.15億美元,其中10月份放行21777票,比上月增長3.5倍。根據海關總署的改革推進計劃,全國海關將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和監管措施,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初步計劃通過3年的時間,在2015年前全國海關全面實現通關作業無紙化,並將適用範圍擴大到全部進出口企業。
與此同時,我關還積極參與了市口岸辦牽頭組織的上海口岸通關無紙化課題調研工作,並依照上海口岸信息化建設部署,配合做好通關作業各環節的信息化、協同化等工作。
二、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共築上海和諧口岸
近年來,我關深入推進「大通關」系統工程,大力支持地方電子口岸建設,推動上海電子口岸與長三角以及長江流域地方電子口岸的互聯互通和信息數據資源共享。同時,我關還積極加強與其他口岸管理單位以及港務、機場、貨運代理、倉儲等企業的聯繫,推進上海口岸通關環境的整體改善,實現對企業的「一站式」服務。去年以來,我關分別與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上海海事局、上海邊檢總站、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等口岸單位籤署了合作備忘錄,構建口岸工作配合新機制。
一是積極推進海運進出口貨物放行信息電子化試點。目前,上海海運口岸97%的出口貨櫃貨物已實現了放行電子化,即港務部門僅需驗憑海關發送的電子放行信息辦理貨物出運手續,企業無需再將經海關籤注的紙面單證送達港區,有效實現了電子放行信息與實貨放行的無縫連結,口岸物流速度顯著提升。在穩步開展出口貨物放行信息電子化試點的基礎上,我關正計劃向海關進口放行環節有序推進。
二是推廣應用進出口貨物提前報關作業模式。對於進口貨物,企業可在貨物實際到港前辦結除查驗放行之外的海關手續,貨物到港即可放行提貨。對洋山口岸的出口貨物,實行「先報關、後進港」的監管模式。通過推行提前報關,實現申報、審單、徵稅環節前置,儘量縮短貨物在港時間,加快物流速度,減少通關成本。
三是進一步推進區域通關改革。實施「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符合海關規定條件的企業跨關區通關時,可向屬地海關申報,在貨物實際進出境地的口岸海關辦理貨物驗放手續,有效地打通了通關過程中的海關關區界限。目前,我關區域通關改革的輻射範圍從原先的長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區,向環渤海、珠三角、東北等全國各地全面擴展,並已率先實現了區域通關模式對全國所有直屬海關的全覆蓋。截至2012年10月,已有7774家外地企業,9家上海企業切身享受到這一改革措施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為切實促進外貿穩定發展,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我關於11月15日,在保障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適用範圍,從原來的AA類和A類企業,放寬至一年內無走私違規記錄、資信良好的B類生產型出口企業,進一步拓展改革的受益面。
四是與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推通關單無紙化改革。企業向海關申報進出口法檢商品時無需再遞交紙面通關單,海關僅憑通關單電子數據審核驗放貨物。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經與上海檢驗檢疫部門協商研究,自今年4月23日起,將改革擴大至所有的出口貨物通關單和部分企業進口貨物通關單,並於11月5日在我關特殊監管區域啟動通關單聯網核查,為在特殊監管區域全面推廣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是全面參與上海口岸報關報檢「一單兩報」項目的試點推廣工作。優化數據錄入軟體、主動上門為試點企業操作培訓,並配合市口岸辦做好試點企業選取等一系列工作。下階段,我關將根據海關總署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深化關檢合作,在上海口岸試點開展「一次申報(一單兩報)、一次查驗(共同查驗檢疫)、一次放行(聯網出證放行)」工作。
除此以外,我關將繼續實施好「5+2天」通關工作制,確保上海口岸「365天,天天能通關」,並採取積極措施,不斷優化海關通關環境。
三、努力改善執法環境,維護良好貿易秩序
一是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高執法統一性與透明度。充分利用各類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努力改善執法環境。運用自主研發的「海關廉政風險預警處置系統」,及時排查糾正執法尺度不統一和操作不規範等情況,提高執法統一性。在上海海關門戶網站建立「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將「外網政務大廳」與「內網應用服務平臺」進行對接,實現網上在線服務,方便企業辦理海關各項手續。建立「12360」海關統一服務熱線,為社會提供業務諮詢、通關協調等公共服務創造條件,暢通關企之間溝通聯繫的渠道。進一步豐富對外宣傳的渠道和形式,廣泛宣傳海關新政策和操作要求,幫助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海關各項作業要求。
二是開展「國門之盾」專項行動,維護正常經濟秩序。根據海關總署的統一部署,全國海關自2012年1月至12月,開展為期一年的「國門之盾」專項行動,集全國海關之力,打擊、查堵、治理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群眾健康以及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走私活動和不法行為。通過深入開展監管與查緝工作,有力維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公平秩序,促進外貿穩定發展,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和諧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今年前三季度,我關共立案各類走私違法案件1800餘起,案值超過69億元。
三是配合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工作,幫助企業應對匯率波動。主動配合相關部門,認真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海關操作培訓,積極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同時,加強與海關總署的聯繫溝通,確保此項業務在上海口岸順利開展及上海試點企業在全國各口岸的通關順暢。下一步,我關將在繼續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推動出口貨物貿易試點企業名單管理制度改革,度協助相關部門把好準入關。
四是優化報關單退稅聯管理,做好出口退稅服務工作。進一步規範統一退稅聯籤發作業,認真履行退稅聯籤發列印的對外服務承諾,進一步提高退稅聯籤發效率,使出口企業切實享受到國家退稅政策帶來的效益。
女士們,先生們!
以上是上海海關近年來促進貿易便利化方面的簡要工作情況。我們將根據上海口岸外貿發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創新通關模式,改進海關監管與服務,努力推動實現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的有機統一,促進上海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的國際一流口岸。懷著這樣的美好願景,我們願與在座各位真誠攜手,共同為促進上海口岸貿易便利化,推動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增長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