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著它的規律而去做事,那麼事情自然水到渠成《道德經》解讀

2020-12-20 泛樂悅讀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自然的大道,是常常沒有名字的,它質樸的狀態,雖然如同精微物質一樣,不可以見到,但是天下也沒有誰能夠讓它為止臣服的,王侯將相如果有誰能夠守護它,那麼萬物就自然會順從他,天和地相互和合,才能降下來雨水甘露,人民不需要嚴苛的政令,他們自然就會均勻,各種制度的劃分有了各種的名號,名號名分有了,那麼也應該知道在何處才能制約,知道制約和適可而止,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就好像是自然大道在天下的狀態一樣,就如同江海一樣。所有的溪流和山谷的水都會匯集而去,使萬物自然歸服。

道的存在就在於我們生活的處處,恆常的大道是本身沒有名字的,因為他是一種絕對的位置,所以這種指代就沒有辦法說明,而我們現在所生活在的這片宇宙裡面,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因為有了相對性,所以我們才能談論,才能分辨,才能體會得到。

道體的微妙廣大在於各個地方,它就是以它極其自然的狀態在保持著自己的一切,因為它的自然狀態,所以就連這萬事萬物的孕育出生都是自然的,道是抓不住摸不到的,可能在我們看起來這似乎有些玄,但是在老子看來,這就是他定義的一個宇宙的主宰。

正是因為抓不住和摸不到,所以就算是世界上最最聰明的人也不會獲取道,也更加不會有人能讓它為之臣服,因為道是生成所有的萬物的,所以在道的方向看起來,怎麼又會讓它的孕育物來臣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老子看起來,道的絕對性的功用幾乎是沒有可以撼動的,所以也就意味著它的絕對性的功用了。

因為萬物都有道的屬性在,所以萬物和道的關係就像是父子一樣,這個道的存在就像是一個用之無窮的東西,所以一旦是誰尊守了道的運行變化的方式方法,那麼誰也就一定會有所運用,將道的一部分功用展現出來,那麼就已經可以運用無窮了,所以萬物將會自然得服從於他,那麼他自然就可以擁有天下。

也就是為什麼老子一直都在強調著抱樸,抱著這個大道的這個大腿,那麼什麼事情做不成?有了它的運用,那麼什麼事情都會趨向於變化的地步中去,天地和合是順應自然的,所以能夠降下來雨水,而人民不用過多的指令也就自然能夠均勻起來,名分的存在讓所有的一切都漸漸離散起來,而強制得做事自然不會事事如意,只有懂得把握住自己的節奏,懂得如何制約,那麼才能如何進步。

因為萬物都從大道而生,所以我們一旦遵循了自然大道的道理,就自然能夠讓事情處處順心,讓事物自然歸服。

本文由泛樂悅讀原創。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看到 「無為」就以為是無所作為,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道德經》的哲學存在消極避世的主張。 什麼是真正的「無為」呢?生命有其成長的規律,不要去過多的操心。《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而「無為」的前提就是把握規律。
  • 《道德經》的理工科生的解讀
    解讀《道德經》吃專業飯的100%是文科生。大家都知道,一般智商,悟性,分析,判斷,邏輯推理能力都不是文科生的強項。而《道德經》又比較艱澀難讀,所以理工科生作為業餘愛好者,正好發揮這方面的特長,為大家貢獻一個理工科生的《道德經》解讀方案。《道德經》討論的問題本身其實很簡單,但已經有成見的人很難明白。
  • 解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人做事之道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做事,以無味作為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報答怨恨。解決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做大事情要從細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小事開始。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道德經》裡的修心,做事方法
    《道德經》,一本存活了兩千多年的書。是老子總結萬物起源生長的一本書,運用「道」的特性,指導人生存的法則。它的思想理念,深入中國文化,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裡面的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學習。一 心態的處理1.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
  • 國學經典《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一部充滿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可謂句句諍言,字字珠璣,細細體會,奧妙無窮。原文: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語出《老子》 六十四章 譯文:人們做事情,經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如果對事情的完成能像對開始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做砸的事了。解讀 by 悅讀國學:民,指的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大多數人。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做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2.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應該像烹小魚一樣小心、動作輕。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5.道法自然。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
  • 《道德經》解讀《易經》陰陽觀(常讀養大氣 福氣自然來)
    陰陽是自然萬事萬物循環相生相剋的規律和變化及所形成對立又統一的哲學概念,給人感覺深奧而神秘。讀《道德經》的陰陽觀方能感悟其樸實而充滿無盡人生智慧。養寬容的心,做大氣的人,福氣不請自來。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襯託才顯現出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如果不去標榜善,幫助別人成人之本性,惡也就不將存在了。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的事情都是從容易開始,一點一點積累,才把難事做成功。我們還害怕和拒絕難事嗎?
  • 鵬飛解讀《道德經》(連載二)
    《道德經》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能知古始,是謂道紀」1、這是《道德經》兩段相關內容放在一起理解了。看看趙本山小品《忽悠》或許理解什麼是恍惚,象,物,精,信,真更通透寫,這兩段實在不好解釋!2、能勉強為道描述形狀,已經很難得了!                     十二、鵬飛解讀《道德經》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人類要敬畏自然,方可獲得幸福
    老子的《道德經》中第三十二章的內容是「守道」。原文節選如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的第一句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重要性。在他的意識中,道是最大的。其實這裡面隱藏著老子的哲學思想,樸素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萬物都要守道,而「道」就是規律,這個規律之一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道德經》五千文,精髓盡在9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道德經》這本書很薄,只有五千文,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感到如獲珍寶。後來反覆讀,寫過一百多篇文章,專門分享《道德經》。
  • 《道德經》:無為而治,就是懂得順其自然,也不會物極必反
    自以為是的人,大多也都是有勇無謀,做事的時候不善於思考。在《道德經》中的第73章,天網恢恢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在這一章中,老子整篇的思想就是說勇敢而膽大妄為,就會遭到不測,勇敢不逞強就能保全性命。這句話就是剛才和我們所說的,不要有勇無謀,做事的時候善於思考,可以結合到一起。
  • 《道德經》第63章:短短幾句話,老子卻道出了3條立身處世的準則
    如果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找一本代表作,那麼老子的代表作就是也只能是《道德經》;如果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找一個代名詞,那麼老子的代名詞就是「道」。自老子以後,形而上的「道」就成為了道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思想中最高的哲學概念。
  • 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可是我們讀《道德經》卻發現,《道德經》中壓根就沒有努力這個概念,是不是今天的人和「道」背道而馳了呢?《道德經》究竟又該如何理性的解讀呢?努力這個概念和儒家思想是息息相關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真正的智者皆知:《道德經》往往忽略掉的細節,卻是改變人生關鍵
    從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做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好像並未真正做好哪一件事情。往往眼高手低,心中想著高遠的目標,卻不肯做好眼前的小事。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便告誡世人,如果一個人懂得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在小事情或細節上多留心,多下功夫,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 《道德經》:得道之人,品行自然高尚
    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的人做事張揚,為人粗狂,這樣的人總是品行低劣,做不成大事情,也容易招致禍害,這是失道者;有的人平時表現很低調,總是謹小慎微,有些行為甚至讓一般人無法理解,老子認為,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崇高的道德水準,也是得道之人。那麼,得道之人究竟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呢?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