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在過去的一個月中間,去美國讀書的被拒籤的人已經超過90%。但越是出現這個情況,越是不能把出國留學這個通道給我們自己放棄掉。短期內可以把申請的對象轉移到其他國家,之後再考慮美國這一選項。
2.中國年輕人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出去看一看,留學的意義第一在於在學校裡面學到的東西,第二在於要對留學的國家還有它的社會有廣義上的了解。
3.內地以前教育體制較為僵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已有改進,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同時,學習是終身的,在目前這種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以前不被看重的一些技能變得非常有用,這種情況以後會變得越來越快。
4.海外通識教育重視實踐項目,注重激發學生潛能。好奇心作為發展潛力和可能性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也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於申請出國留學者而言,更應該注重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5.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並非家庭的附屬品,家庭溝通需要營造平等的溝通氛圍。因此不提倡中國式的「家長制」教育,而應該提倡家長指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共同商討未來發展道路。
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到了,2020年的開學季,對於一批學生來說非常的尷尬,那就是打算去美國留學的這些學生。最新的數據顯示有1000多名學生被拒籤了,另外在美國讀書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吊銷了籤證,被要求回國。那麼在中美關係如此緊張的環境底下,留學海外還有沒有必要呢?留學對於一個年輕人的成長來說,它有怎樣的意義呢?其實我們看到國與國之爭,現在也就是人才之爭,大學應該培養出怎麼樣有競爭力的學生呢?相關的話題,今天的節目時間陳箋請到的是知名社會學家丁學良教授一起來探討一下。
美方拒籤有對策
海外留學放眼全球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丁教授您好,又到了開學季了,最新的數字我們看到有過千名要去美國留學的學生被拒籤了,而且還有很多在美國的學生也被取消籤證回國,那麼在這樣的一個中美關係處於尷尬的局面當中,又可以說是在一個瓶頸的階段,中國的年輕人還有必要出去留學嗎?
丁學良: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間,去美國讀書的被拒籤的人中間已經超過了90%,這個比例也不是所有人是指有些類型,比如說到美國學高科技,學這種跟國防有關係的國防工業等等。
但越是出現這個情況,越是不能把出國留學這個通道給我們自己放棄掉。 哪怕在這過程之中你要付出好幾倍的辛苦努力和失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想想看,自從19世紀末清朝末年以來,中國的最重要的現代化的幾波潮流中間,沒有哪一波中間缺乏了留學的群體,這個留學不是值得非得要拿個學位。還有的人就是在國外待了半年一年,他對他一生的專業和人生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美國現在跟中國這種關係的,目前的這種動蕩,我不認為會永遠延續下去。 我認為兩年以後會有一個調整,它不會調整到2016年以前那個狀況,就美國所有的專業對中國大陸的申請人,你只要夠格,素質好交得起學費你就來,恢復不了那個狀況。
但真正會對中國大陸的申請人給予極高的拒籤拒絕的這些專業,他會給出一個大概的清單,而這個大概清單一定是經過很多來來回回的爭論和辯論,包括美國國內的辯論,包括中美雙方之間的這種來來回回的交往,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格局出來。
那麼在兩年之內,你可以把申請的對象不要專注在美國身上,哪怕你知道美國哪幾個學校的這些專業在全世界是最好,你這時候可以求其次。讀本科你未必非得要到美國最好的15,20所學校去,英國也有非常好的本科,德國、法國有非常棒的本科,義大利、西班牙,有非常好的本科,還有北歐那些國家的本科,日本的本科,但是等到你過了兩三年以後,中美之間在教育領域裡面的動蕩不安,有大概清楚格局以後,你可以考慮到美國去讀研究生,由那個學校本科的教授給你推薦信,你拿到的成績單以後一系列東西,對你再去申請美國比較好的研究生院,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支持。
留學意義在於學習所在國的優勢
科學 教育 產業 金融都要了解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丁老師您建議中國年輕人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出去看一看,留學的意義在哪裡?
丁學良: 一塊就是你在學校裡面學到的東西,知識,專業知識,不管是理工科人文、社會科學,還是法律,這是第一塊,我接下來會說。第二塊是什麼?你在學校裡包括你本校,如果你是在一個大學城的話,包括你周圍的學校,在這地方認識的青年人,這太重要了。因為你越是去的那個是個好的學校,越是一個大學城,越是有機會遇到在別的地方遇不到的那種群星燦爛的同代人。在這中間哪怕有三五個人以後,同你保持長期的交往和友誼,對你未來的發展太重要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席哈克,在他做了法國總理快到總統時,那時候是哈佛校慶,美國的雜誌去採訪他,他說了一句話令我很感動的話,他說,雖然我只在哈佛呆了一個學期交換的交流生,他不是拿學位的,但那個學期帶給我的刺激是我終生受益的。
你對你留學的國家還有它的社會要有廣義上的了解,社會是個大課堂。毛主席講過這個話是對的,社會確實是個大課堂,但你要大課堂裡面你要花你成本和代價去了解去知道,比如說你要是學理工科的,你就要始終要注意到你去的國家裡面的高科技,為什麼做的那麼好?除了這個國家有都很好的教育制度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一些體制,一些機構,使他們國家的高等、高科技素材,以及有高科技的天分的年輕人,能夠把他的高科技找到最好的應用和商業化的渠道。那麼他們國家的智慧財產權怎麼樣,他們國家的風險投資的金融保障怎麼樣?這些問題你不到人家那去留學的話,很抽象的,如果學法律還是學什麼金融的,更要了解這些事情了。
一場考試不再定終生
一個專業不足走天下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高考對於我們內地每個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都是關鍵時刻,大家普遍認為經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後進入高校的年輕人似乎就已經是天之驕子了。您認為大學教育的意義何在?大學應該營造怎樣的氛圍才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人才呢?
丁學良: 人才這個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才是分層次的,人才同時也是分類型的。首先說我一直就強調的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最佳狀態,他的教育制度應該是像一個敞開的高速公路和普通等級公路之間的連接,你不能就是說高速公路的兩邊全部是封閉的,如果你開的車子,你沒有在第一時間裡面進入高速公路的車道的話,從此以後你再也上不去了。
我們內地以前教育體制在僵化的方面很像這個情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第一次過獨木橋你沒上去,被擠掉到水裡去以後你再也爬不起不來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為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出來,第一次沒有上獨木橋和在獨木橋上掉下來的,有相當多的人有很好潛力,如果你給他第二次第三次機會,他能再爬上獨木橋,甚至在獨木橋上比人跑得更快,就像我講車道的例子。
現在內地在這方面有一些改進,比如說我在一個多月以前問深圳的學生,他說現在允許第二次高考,允許第三次高考,我說有沒有一個限制?我說我們小時候的時候高考只過兩次,不可能讓你第三次再去高考。第一次高考成功了就成功了,不行再考一次,第二不行,第三次就不行了,因為他有年齡限制。現在好像沒限制,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終身的過程,而且在目前這種急劇的變化,比如說疫情這個情況之下,以前被認為是很牢靠的那些技能,變得不再有用,以前不被看重的一些技能變得非常有用,而且我覺得這種情況以後會變得越來越快。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剛到美國去的時候,最好的私立大學的本科生,通常大家一進去以後就講,你有這麼一個major,就是你的主要的專業,這個是在1984年。那麼到了八十年代的末期,就開始有個最重要的變化,這個不是在一般的公立大學裡面,而是非常少數的私立大學,有錢跟資源有關,教育資源太重要了,它就有鼓勵學生本科生一定要有major以外,還有一個minor,minor我們講就是說香港翻譯成副學業、副專業,為什麼?
就是因為社會變得太快了,你僅僅只會一個major主專業的話,等你畢業以後進入所謂的job market就業市場的時候,你可能就找不到很合適你在學校裡學到的技能被發揮出來,你很可能就被迫要選擇跟你原來學的那些專業並不是技術很和諧的那些業務。那麼這個也就五六年的時間就這樣了。等到我拿到博士學位的92年的時候,情況又變了,在美國最好的私立大學在本科裡面是compulsory,原來是建議你有兩個專業,但那個時候已經你必須是兩各專業,然後再過了幾年,我又跟美國的本科生交流,他們告訴我,所以以前你學兩個專業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比較近,就說第一個專業major,比如說是化學,第二個專業是化學工程,或者說第一個專業是經濟,第二個是金融。
那麼等到90年代的後期,那時候在美國最好的世界大學裡面,他要求你這兩個專業之間的距離儘可能的遙遠,因為只有遙遠,才使得你有儘可能多的以後的調整的空間和發展的餘地,比如說你第一專業是數學,第二專業學什麼?學宗教。跟你學的那個專業中間沒什麼關係的,或者你第一專業學的是金融,第二專業學的什麼?第二專業學的是歷史,用上海話就不搭界,原來是搭界的,後來就不搭界。我講這個東西對於成才以及你畢業以後,能不能真正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間能夠找到最適合你展示你才能的對你個人有利,對你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甚至對人類社會整體都有利。我想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
學校越好,越是需要學生
提供潛力、素質的具體證明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剛才您就說到要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有用之才的話,在大學時代跨學科學習是相當的重要。因為理工科的學生你去學學文科,可能你的思維模式又不一樣了,當你來到社會上的話,你的思維就會是多維度的了。那麼我們再看中國內地現在還是以分數掛帥的,因為我們有14億的人口,學生非常多,那所以高考制度還是以分數掛帥,您覺得分數和競爭力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丁學良: 在全球範圍來講,這個顯然亞洲對分數看的是最重。 在全世界看,那麼在亞洲中間又是以東亞對分數看得更重。 這個東亞為什麼看得最重,因為東亞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講,它屬於儒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你看韓國,你看朝鮮看日本,更不要說我們幾個華人社會都是把這個分數看作是最硬的一條槓槓,這條槓槓你能跳得過去,就像跨欄跳一樣,那麼你就是冠軍亞軍,這個欄杆你跳不過去,那就給摔下來了。
這個世界已經呼籲過一個多世紀了,你就看一看,就是在19世紀的末20世紀初,當西方現代教育的觀念和體制,進入到中國的時候就開始已經有這樣的爭論了。 那麼爭論了一個多世紀到現在為止,110年120年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為什麼很難解決? 但是你只要換一個角度你發現很難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看我本人在美國待了那麼長時間,澳大利亞這些地方待長時間,你要是到那個地方去以後,那些新的從華人社會的移民的那些學生,他在第一年第二年學習的時候,他自己本人他自己的家長都還帶著華人社會那個觀念,分數是最重要的了。 但只要兩年以後,他們在大環境之下馬上就不一樣了。 原來是淡水魚,我說然後跳到大海裡去了以後,嗆了幾口水以後,馬上就要知道大海裡的魚跟淡水裡面的魚不一樣。
所以你看美國經常過幾年就出現集體訴訟,訴訟什麼呢?美國什麼常春藤學校最頂尖的這些私立大學,甚至最頂尖的工業大學的UC Berkeley伯克利,像這些學校,它在招生的時候對華裔歧視,怎麼對華裔歧視呢?華裔的平均分數要比非華裔的平均分數要高很多,才能夠被他們所篩選進去。那麼學校方過幾年就會打一次官司,過幾年就打一次官司。學校方基本上反駁的就是說分數並不是我們衡量學生素質以及它發展潛力的唯一的指標,這種官司已經來來回回已經打了三四十年了,我估計還得要打個二三十年。
我覺得兩邊都有一點道理,華人確實是相對來講在分數方面,有時候被迫要比非華人分數要高很多才能進入最好的學校。 但同時我也贊成一部分的頂尖的學校裡面的那個道理,這個孩子的優秀跟孩子以後的前程,我不能僅僅看你的分數。 而且這裡面美國最好的十幾個本科生學院,還有一點它很難,如果你在學校裡面待過,如果你要問問學校裡面管招生的人,你就會同情他們,為什麼呢? 他們和內地學校有點不一樣,有些學校名氣比較好,也會不斷擴招,但是非常優秀的學校不能這麼做,這樣會把門打得太開,來的人太多教學質量可能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所以美國最好的這幾所本科學院基本上不會隨意擴招,現在美國很多人出現能夠考滿分的情況,出現一個殘酷的現實,比如5000個考滿分的人,但是今年指標是1000人,招生官只能選1000個,這樣考核的指標對於招生官來說很困難。 有不少家長來問我,除了考滿分,我們還要準備什麼。 我的回答是,準備的東西多得很,申請的學校越好,越是需要你其他的潛力、素質、優點的具體證明,這是我每年都要和大家說的道理。
海外通識教育:
重視實踐項目 激發學生潛能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丁教授您的經歷是相當的豐富,您在中國內地完成本科和碩士,在哈佛大學讀的博士學位。然後在哈佛任教,之後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還有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教授和研究工作。現在又回到了國內,擔任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兼中國海外利益研究院學術主導。其實您覺得在中西方的教育體系當中,大學教育到底應該是教師繼續傳授知識呢?還是應該啟發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激發年輕人的創造力呢?
丁學良: 因為我對美國的大學本科有親身經驗,就當他們的助教TA,Teacher Fellow一共到了5年半,所以當然很幸運的就是我接觸的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那非常不一樣。即使哈佛本科生跟別的本科生學校有差別,但有些基本的道理我覺得是相通。
比如說在哈佛的本科生院,從一年級大一開始,他就一定要你學,那個時候叫核心課程,現在又改了叫做 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它的核心構成,它的目標是什麼?它是要來自於古希臘的傳統。你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你以後你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人士,你同時還是一個人,然後如果你成家以後,你是丈夫或者是你的妻子,如果你有了孩子的話,你是父母,然後你和社會之間也有一種關係,因為你是公民,是不是?然後如果你以後參與對社會的公共服務的話,不管是在政府裡面,而且在法律系統裡面,還是在其它系統裡面,你同時還是一個 highly responsible有很高的責任的這麼一個公民。
所以他要你選的那些課都是為了你未來,你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儘可能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具有哪些素質?我認為這種教育理念在任何一個社會裡面都是正當的,這樣你具體的內容有所不一樣。舉很簡單的例子,在我1987年開始在哈佛本科生院當TA後來資深一點當了TF,還有一個等級是最後Lecture,有三個等級。這時候我就很注意就是那些學生他選課的那種搭配,比如說在那個時候,有幾門課我就覺得對我本人啟發就很大,你哪怕是理工科的學生,你必須要上一門發展經濟學。因為美國有很多的孩子,他不知道第三世界窮困的社會,最大的問題是哪些問題?那些孩子上了發展經濟學以後,有些人就是從這個課中學到了非常重要的啟發和刺激,然後把自己理工的專業同這個世界怎麼脫貧,怎麼幫助發展中國家也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都結合起來。
我很羨慕他們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小時候沒這個機會。然後還有一個非常生動的一個例子,就在他們的本科生院裡面有on leave(休假制度),就是你請假,他不說請一兩天假,至少你請一個學期,最多是請兩個學期,在特殊情況之下,還可以再多一個學期,一般以兩個學期為最多。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大學本科的4年,你不能一天到晚就在校園裡面呆著,你都要到外面去做點事,這是做什麼事?你自己選擇,當然學校裡他有提供很多的信息,那麼我在我班上就有幾個學生,我很羨慕他們有這樣的發展機會。
比如說有一個女孩子,他的父母就是臺灣做電腦工程的,很早就移民到了美國去了,他們是在臺灣出生,當然在美國成長的,國語講的蠻好的,但是不能夠寫很重要的文章。她到大三的時候他就講,她說丁老師他說你能不能給我寫封推薦信,實際上我想申請一個學習的on leave,我以為她回臺灣去,她說聽說中國大陸的長江三峽項目馬上要開了。我看了一下資料,這是人類有記載歷史上最巨大的水利工程,這個水利工程裡面牽涉到人和自然的關係,環保。牽涉到人和天的關係,因為你比如說氣候的變化所帶來的暴雨或者乾旱,它牽涉到人跟人的關係,它牽涉到人跟家庭的關係,它牽涉到人跟社區的關係,它牽扯到人和法律的關係,它牽涉到人和疾病的關係,它牽涉到人和瘟疫的關係。但這種機會像這樣的試驗是人類是幾千年才遇到一次。
她說我是個華人,但不是中國大陸出生的,我能不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去目擊這個曠古工程所帶來的一切嗎?我非常佩服她。我說孩子我說你要曉得你去的那個地方,不但對你這樣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孩子來講,很難,即使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的孩子到那兒去都很難,我覺得很簡單例子,那是沒公共廁所,你想想看你怎麼過日子?如果你生了病?方圓200裡之內找不到一個很像樣的醫療所,我想還有比這更糟糕的,那裡的人講的方言你聽不懂,因為那裡很少有人會講普通話,我說你要把所有最困難的因素考慮進去以後,再過一個星期你再來找我。如果你說你還想去,我一定給你寫一封最強的推薦信。
又過一禮拜來了,我給她寫封推薦信,然後她就去了。再過了15年,這個孩子就成為美國第一批的環保專業的研究生博士,又過了10年,她成為全世界最領先的環保政策的專家,成為美國國會全球環境保護政策的第一號研究員。什麼叫人才,這就叫人才。她有一個偉大的目標,她願意為此付出代價,而同時這個學校給她機會。因為她後來在長江三峽那地方待了一個學期說還不行,我還沒有把這裡面我應該了解的很多事情做得更仔細一點。丁老師你能不能再給我寫一封信,我再延期一個學期。她整整一年,就這個女孩子就在那麼樣的一種艱難的環境之下,但她這一輩子過的是非常有意義的。
「好奇心」是一個人發展潛力和可能性
的最重要驅動力之一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剛才您舉的這個例子是相當的形象、生動,而且很有啟發。因為一個學生她在讀書的時候,她就知道在中國三峽有這樣的一個工程,她希望自己去親身的體會去經歷。那麼其實可能在美國有 on leave或者是休學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中國內地我們做個交換生 exchange可能已經是很好的機會了,大家能夠見不同的同學,可以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教育當中我們往往還是希望培養乖孩子,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做,而且學業功課也是相當的繁重,慢慢的就對世界的好奇心就給磨滅了。怎麼樣才能讓年輕人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呢?
丁學良: 人的好奇心,是他以後發展潛力和可能性的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因為你如果沒有那種好奇心的話,你會很滿足於被填鴨式的教育,一輩子就這樣子,從小在家裡聽爸爸媽媽話,做乖孩子,爸爸媽媽要你這樣你就這樣,要你不這樣就不這樣。到學校去以後,只不過聽爸爸媽媽的變成了聽老師和班主任的了。
那麼我在這方面,我們從小的時候很不一樣,我們這一代人,你回去可能你父母現在都會跟你講歷史的故事,因為我們小時候的時候在中國就開始搞文化大革命以後,正規的教育體制都給打爛掉了,當然帶來很多很糟糕的後果。但同時我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講文革也帶來意料不到的好處。我們就從小的時候沒人管我,沒人管當然有很多的人就幹壞事,但我還好,我還是要找機會去看書。那個時候你找書的時候,當你找到一本書,你能夠把這個書前前後後看好幾遍,也所以我後來的那些興趣都是因為在文革的時候,圖書館被破壞以後,我自己找書看過來,培養了我對很多問題的興趣、好奇心。
然後後來有一次那是我第一次到普林斯頓大學去的時候專門去拜訪愛因斯坦的故居,在愛因斯坦國故居面前的時候,我就很感懷,我說我終於看到了愛因斯坦最後度過他的好多年生活和工作過的地點,讓我感謝你,愛因斯坦老爺子,我說你一句話刺激了我以前的那麼多年,那麼多個月那麼多天,每天幾個小時的那種學習,因為愛因斯坦講過什麼?一個沒有好奇心的年輕人,這個世界對他來講,這是一個小小的點,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你的未來就是一個圓圈,如果你的好奇心越大,這個圓圈就越大。
我很感謝我從小的時候受到這句話的啟發,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奇心,是很糟糕的,但是我同時要加一句話,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地區的教育體制,包括學校也好,包括老師也好,包括家長也好,對年輕人對小孩的好奇心不是給予鼓勵和扶持,刺激他的話,這樣的教育制度是不足以培養出來具有競爭力的年輕人。你要曉得一個國家也好,一個社會也好,一個城市也好,一個產業也好,它能不能在劇烈的各種層次和各種範圍裡面競爭中間能夠往前走,最重要是它裡面人的素質,不管這個人在那裡面是一個工人,是一個職員,是一個教師,是一個學生,是一個醫生,還是一個律師等等。
子女並非附屬品
家庭需營造平等溝通氛圍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現在中國流行這樣一句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無論是在中國內地也好,香港也好,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父母為了讓孩子進一所好的名校,也是費盡了心思。那麼其實您覺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一個說法是不是成立?另外就是我們家長對孩子的培養通常都是精心策劃的,這樣刻意的一個規劃,換句說法是以「雕塑」的方式來規劃自己孩子的發展軌道,您認同嗎?
丁學良: 我很注意到在美國最重視教育的兩個族群,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華裔,不管是來自哪個地方的華裔。那麼我就比較這兩個族群實際上同樣的是重視教育,實際上同樣是父母親自己可以過很節儉的生活,為孩子的教育能夠騰出來足夠的資源,我一直就講騰出來資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每一個好的學校畢業典禮的時候,你看那些孩子們講話的時候,很少有人不提一句話,我感謝我父母親為我的sacrifice,為我做出的自我犧牲。
這麼講的時候,我發現猶太人這個家庭裡面對孩子的這種教育和華裔的對比,不是說百分之百,但是經常能遇到這個對比:你看在猶太人家裡的時候,因為我有很多好朋友是猶太人家庭,他們父母跟他們孩子是這樣,吃飯的時候,閒聊的時候,他們老是在爭論。不是在為一個具體的什麼小事來爭論,他們老是在爭論在我看來很有趣的問題,這樣子對孩子的未來的發展刺激是非常大的。
比如說父母親他就問孩子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他說今天你在飯桌上吃飯,我要你把盤子裡面的東西都吃掉,你為什麼說我做法不對?其實也就是七八歲的孩子,孩子就講,媽媽你以前跟我講過,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億的小兒童吃不飽,喝不上自來水,如果我把盤子裡的東西吃得精光,他們吃什麼呢?這個孩子的回答是如此的天真,但很有趣的。然後母親就要跟他解釋,這是兩回事。你要想幫助這個世界上窮困國家,幾億吃不飽飯的孩子,你要用其他的方式,而不是浪費你盤子裡面的食品,他們現場針對這些問題。
當然還有隨著孩子的成長,更多的還有他們針對其他的問題,比如說有些家庭就爭論非常敏感的問題,如果你父母親中間有一個人決定要離婚,然後家裡吵架,那麼你看到你父母天天為這個事吵架的話,你作為孩子你才是重點,你貢獻什麼樣的意見?你會做什麼樣的調整?這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但這種假設在美國社會很普遍,十幾歲的孩子們要考慮這個問題了:我父母親中間有一方提出來要離婚的話,這個理由在什麼地方?我能改進這種狀況嗎?如果能改進很好,但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個狀況,我們未來將怎樣處理離了婚的父母,然後特別是父母還有跟他講另外一個道理,如果你看到你父母親失敗的婚姻以後,對你未來選取配偶組織家庭會有什麼樣的正面和負面的教育和啟發作用?
我覺得這種家庭討論這東西太棒了 ,還會討論戰爭,討論氣候的變化,討論難民問題,討論恐怖主義,討論宗教的衝突,討論高科技對人帶來的好處和威脅。隨著孩子成長不同的年齡,你完全在家裡可以爭論這些問題,討論這些問題。
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潛移默化 非常重要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剛才您例舉的家長和孩子能夠像朋友一樣的交談,這樣的氛圍是相當的好,我也是非常的認同。其實我們中國式的教育經常會有一種家長制,覺得孩子你是我生出來出來的,所以我應該是教導你,你要聽我的建議。那麼您覺得和孩子之間平等的像朋友似的交流,甚至能探討一些比較重要的嚴肅話題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丁學良: 也有些案例就是說當子女在這中間起到非常正面作用的時候,也導致了有一些父母之間重新考慮離婚是不是一個最佳的安排?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曾經在有一家店裡面,後來這對父母是和好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家一個女孩子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講如果你們倆離婚的話,那我是跟著媽媽,我願意跟媽媽。她說媽媽對我更體貼更照顧。但是我看電影、看報紙、看電視,經常看到單身母親再婚以後,她從前一個婚姻帶來的女兒經常被他後來的繼父性侵擾,在美國很普遍的,而且造成極其嚴重的家庭悲劇。
「你們兩個要結婚的話,也許這種情況也會落到我身上。你們想一想,你們有我這樣一個女兒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為了我以後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你們倆難道不可以重新考慮你們倆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嗎?」 像這種話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經常我說父母是要比孩子要大很多歲,但你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等到父母親吵架的時候,他們身上孩子氣的東西也會爆發出來,就感覺用事,情緒用事。我覺得我所看過的那些我很羨慕的家庭,兩代人,甚至有時候爺爺奶奶在家裡加起來三代人是討論一些非常嚴肅問題這樣的家庭。我如果在華人的家庭裡面,這樣的情況要少得多,也不是沒有,但少得多。
我是非常希望人們要記住一句話,當我們講教育的時候,狹義的教育是由教師完成的,是在學校裡完成的,而廣義的教育必須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不管是他是德智體美等等,任何一個方面的影響,都潛移默化的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很多年以前我回到我安徽往南的老家,一堆親戚就講了我們家認識的誰家的孩子,連中專都沒考上。現在只好重撿他爸爸幹的活。他爸爸幹嘛呢?他爸爸在街頭搞一個小攤子,推著小攤子早上起來炸油條做早點,我並不是說你做早點的人就對社會沒用,對社會還是有用的。但你不能以認為你父親是做早點,做了一輩子,你孩子還要做一輩子早點,你還在會做其他的事,做更好的事。
你知道就是說鄰居們在議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講了一句話對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他這對父母一定要罵孩子,說他考試不好,你不好好念書,但他們都為什麼不罵自己呢?他們家有一本書嗎?孩子從小看到父母親哪一天手裡捧過一本書呢?」但他父母一有點時間,要麼抽菸,要麼打牌,要麼打麻將,你在家裡給孩子做了什麼榜樣?這樣的父母在罵孩子之前首先要罵自己。我想就是說廣義的教育一定是從家庭開始,你家裡書櫃裡面放什麼書,比你家裡家具好不好,對孩子影響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
指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共同商討未來發展道路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時代不同了,像您這一代人第一批去美國留學的都不是靠父母付的學費,是拿著獎學金出去的,家裡的條件也沒有現在那麼富裕,但是照樣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出色的教授。現在我們中國的社會相當的富裕了,不少家庭都有能力送孩子到海外去讀書,有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金錢都是很多的。或許光是物質的投入也是不夠的,對於孩子們來說精神食糧也是相當的重要,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是相當的關鍵。最近我也看了一部內地的電視劇叫《三十而已》,這些非常出色的女性有了孩子之後就回歸家庭,為了孩子進名校,費盡了心思,甚至還迷失了自己。教育的話題有太多可以聊的,那麼您覺得教育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呢?
丁學良: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對他的好奇心要給予鼓勵,如果你發現他的有些好奇心對他是有傷害的,那麼你要規勸,然後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你越來越要注意到一點,孩子的一生是他自己,是他的一生,不是你父母親的一生。因此在最重要的一些問題上,孩子做決定的過程之中,父母想參與意見,但是父母親是提供advice建議、提供分析、提供信息,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他自己不願意做的決定。
在美國華裔中間非常普遍,我在哈佛大學當好幾年的助教,經常遇到一些華裔的孩子,來自各個地方華裔的,大陸的話比較少,大部分話都是來自於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的。就講說丁老師你能不能夠在有件事情上給我提一些advice建議,什麼呢?「我對我現在的專業很不喜歡,我想改專業,但是我回去跟我父母親商量這件事,我就要找出充分的理由告訴他為什麼我要改這個專業。」
我舉個例子,絕大部分的華裔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教導底下要選理工科,因為選理工科鐵飯碗,在美國社會裡受到的歧視比較少。但有些孩子他根本就不喜歡理工科就喜歡其他的東西,然後他就跑來跟我商量。我就跟他就講句老實話,我說你父母親對你的那種教導,是我們華人過去200年來積累下來的一種深沉的智慧。你要看一看,從清朝的末期開始,華人社會經歷過多少天翻地動,天翻地覆的這種變動,使得多少家庭受過無窮的災難,因此父母親對你希望拿個鐵飯碗拿個金飯碗這一點,是父母親一片好心。
但我說你要在換專業之前,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換的專業本身,除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滿足你個人願望以外,萬一你那一條路走得不是很順利,你有沒有一個備用的第三條道路?爸爸媽媽給你選的是A你想選b,你b做的很好,當然很好了,萬一b做得不好,你還有沒有方案C?你只要把這個問題回去跟你父母親講清楚話,你父母就覺得你是個成熟的孩子,我遇到這種情況挺多的。所以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要互相理解。而且有一句話聽起來好像覺得是一個空頭大道理,你一定要讓孩子做一個正派人,你千萬不能夠把那些幹壞事的所謂的小聰明小智慧,損人利己的那種壞招,無形或者有形的灌輸給你的孩子,會害了他。
你能夠教育孩子的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我覺得這是中國傳統智慧中心最可靠的思路,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傳了2000多年的基本的做人的道理。你像在美國,我看到過的一些來自各個地方的一些華人孩子,等到父母親很有錢的時候,你看那孩子在美國幹嘛?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歐洲吸毒,亂搞兩性關係、飆車、賭博,等他錢不夠用的時候,最花錢的時候就開始綁架,綁架在一起的華人孩子,發生過好多起。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說,這個家庭一定是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就培養這樣的孩子出去海外,他們家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既無道德也無智慧。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 正如剛才您所說的,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缺失。作為父母來說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正派的人,不要鬧一些小聰明,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但是也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之於人」,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傳承了兩千多年了,那麼也希望能夠傳承下去。謝謝您,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