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作《勸學詩》,激勵讀書人上進,明朝戚繼光為何予以痛罵?

2020-12-17 孤寡老人講歷史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勸學詩》在宋朝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專門作出來鼓勵百姓們努力讀書的廣告宣傳語,只不過,詩中的語句過於直白,直截了當的以財色勾引人們讀書,在宋朝時雖然人人都喜歡,並以此激勵自身,但在後世王朝,對這首詩的評價可並不怎麼好。

明朝名將戚繼光因當時的兒童啟蒙教材把這首詩收錄其中,很憤慨地表示:「此等言語一入胸中,便是淪洽骨髓的病疼,一味只於聲色勢力上鑽求之,而望其壯長學做聖賢,籲!亦難矣!心術之壞,莫非此篇為之作俑也」,戚繼光認為青少年的價值觀未定論之前,用這首詩會教壞他們。

清朝文人楊光先更是在其所寫的著作《尊聖學疏》中直言:「追論宋室變華為夷,皆學之罪;壞萬世人心道術,由宋真宗勸學之歌」,把整個宋朝的沉淪都歸咎於這首詩。

從古代儒家主導的道德價值觀來看,這首詩確實會使人心不古,把讀書成功與否用財色來衡量,相信宋真宗也知道這一點,可他為何還要這麼直白地去勾引天下人?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為趙宋的統治找盟友。

科舉起於隋唐時期,但那時的科舉並不成熟,每次考試錄取的人數少不說,錄取誰也都把持在權貴手中,考卷糊名制沒有普遍使用,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在科舉前需要去權貴家中投獻自己寫的詩詞或文章,展示才華的同時,也是賣身投靠,等於是先要和權貴結成政治上的同盟或依附關係,才有可能在科舉考試時考中,說到底,隋唐時的科舉還是貴族政治的延續。

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雖然制定了以文御武的策略,努力提高士大夫的地位,也想以平民政治代替貴族政治,但因為宋太祖是謀奪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政治上要得到認可,就必須拉攏絕大部分權貴,至少在皇位和江山穩固之前,不能讓權貴們覺得自己會過河拆橋。

且宋太祖執政時期,首要目標是剿滅南北各個割據政權,並在完成初步大一統後,試圖奪取遼國治下的燕雲十六州,因此,需要的是穩定和團結的內部環境,只能暫時容忍從隋唐至五代延續下來的部分權貴繼續掌權,無法也不適合通過科舉改革讓平民政治走上前臺,宋太祖時期的科舉依舊沒有嚴格執行科舉糊名制,只不過稍許杜絕了權貴們對科舉的影響。

宋太祖之後是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燭光斧影」的發生,讓宋太宗坐在皇位上也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他同樣要拉攏和安撫滿朝權貴,特別是太平興國四年時,宋太宗以舉國之力北伐燕雲,結果在高粱河被遼國打得慘敗,試圖用收復燕雲的功績證明自己取代宋太祖是正確的謀劃也全部泡湯。

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戰後威望大損,因此對於科舉改革也是顧慮重重,畢竟,科舉改革是要從權貴們碗裡奪食,他也害怕引起反彈,宋太祖到底還是留下了幾個兒子,所以,宋太宗執政時期,雖然增加了科舉取士的規模,錄用的數量是宋太祖時期的幾十倍,但對科舉的弊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底層讀書人還是考不過權貴。

宋太宗之後就是《勸學詩》的作者宋真宗了,到他執政時期,宋朝已經經過了兩代三朝,政局逐漸穩定,老趙家的皇位已經很穩固,且因為「澶淵之盟」的籤訂,外部威脅也暫時失去,宋真宗可以專心把目光轉向內部,於是,宋真宗時期對科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真宗時期的科舉,除了嚴格執行科舉糊名制的同時,還首創了謄錄製,為了防止考官從筆跡和提前準備的暗號中以權謀私,所有的考卷在封印後全部由專人抄錄一遍,抄錄的副本給考官審核,以此杜絕營私舞弊,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想做而沒有做到的科舉公平性在宋真宗時期得以實現。

宋真宗大搞科舉改革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維護科舉考試的公平性,真正為國選才,但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摒除權貴通過科舉的弊端大量走進官場,最終以平民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當天下大部分普通人都認可趙宋的統治時,少數權貴也無法輕易的改朝換代,宋太祖和宋太宗這兩代帝王未竟之業將由他來完成。

但科舉的公平性解決了,可還有一個問題讓宋真宗頭疼,當時還是在使用雕版印刷術,讀書的成本很高(畢昇生於宋太祖時期,是在宋仁宗年間才發明活字印刷,且在宋朝時沒有普遍使用),一般人還真學不起,平民和寒門子弟在學習知識這方面,相比起不差錢的權貴來說,非常吃虧。

可宋真宗也無法給全天下的平民讀書人去提供書籍,皇家也未必有餘糧,只能採取鼓勵的方式讓平民和寒門子弟自己想辦法砸鍋賣鐵去求學,付出成本當然想要有收穫,有哪些收穫?除了能做官外還有什麼?於是,《勸學詩》適時出現了,詩中赤裸裸地宣揚科舉高中後你能得到什麼,良田、豪宅、金錢和美女應有盡有。

詩中描述的獎勵給了普通家庭供養家中子弟讀書的積極性,想做官?砸鍋賣鐵去讀書,想發財?砸鍋賣鐵去讀書,想要美女?砸鍋賣鐵去讀書,用一首詩激勵平民子弟考科舉,有了直接和明白的利益誘惑,大傢伙省吃儉用投資吧,家中出一個進士,啥都有了。

有了《勸學詩》,還是皇帝親自出面打廣告,詩中的一切都變得更真實可信,宋朝的底層讀書人開始大量湧現,科舉的公平性也保證了他們能夠憑藉才華成為人上人,平民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由宋真宗時期真正開始,此後,宋朝的歷任皇帝也幾乎按照詩中描述的那樣,把富貴給了新生的士大夫階層。

不管後世如何評價《勸學詩》的好壞,至少在宋朝,他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北宋滅亡後,南宋能繼續存在,不就是殘存的士大夫們依舊堅決擁護對他們特別好的老趙家繼續做皇帝?宋朝成為有史以來文治最好的朝代,也和老趙家苦心收買讀書人有關,換個朝代,誰敢認可和提出「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

相關焦點

  •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勸勉的詩,大家都讀得不少,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古代宋真宗寫下的一首勸學詩——《勵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 宋真宗不務正業,愛鑽研文學詩詞,他的這首《勸學詩》你一定讀過
    或許你對宋真宗趙恆並不熟悉,但是他的這首《勸學詩》你一定聽說過!作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存在感屬實有點低,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留下一首千古名篇。寫到這裡,我們也不賣關子了,簡單了解完他的個人信息我們開始正式分享這一首《勸學詩》,廣為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出自他的筆下,而作為皇帝寫出這樣的詩詞其目的是為了鼓勵讀書、崇尚文化、發展科舉,從而幫助他招賢納士,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培養了諸多參政治國的賢才能人。
  • (夏雲)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趙恆《勸學詩》手抄
    此詩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趙恆的一首詩,他寫這首詩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他用「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勸勉學子讀書上進,這幾句詩雖然有著鮮明的功利傾向,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宋真宗頗具文學才能。
  • 最接地氣的帝王詩,句句樸實無華,卻欺騙了讀書人1000年
    最令他們擔心的,還是那些讀書人,一旦獲得了精神武裝,推翻封建政權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秦始皇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進行了焚書坑儒。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發展了科舉制度,讓文人看到讀書做官的希望。宋朝更是優待文人,讓士大夫們衣食無憂,與皇帝共治天下。其實,宋朝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 戚繼光不多見的一首詩,信手拈來,卻是傳世之作
    下面介紹戚繼光不多見的一首詩,信手拈來,卻是傳世之作。登盤山絕頂明代:戚繼光霜角一聲草木哀,雲頭對起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但使雕戈銷殺氣,未妨白髮老邊才。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文武全才,在戎馬倥傯之際,既完成了一些軍事著作,又留下了很多詩文篇章,其詩格律頗壯、近燕趙之音。這首詩作於隆慶二年後,當時戚繼光在薊門統領練兵事務。全詩描繪了登盤山所見,更抒發自己寬廣雄壯的胸懷、與垂名青史的豪情。
  • "勸學詩",一定要寫幅給孩子
    勸學詩,顧名思義就是勸人們讀書學習的詩歌,具有很強的勵志性。
  • 史上出名的勸學詩,你讀過幾首?
    史上出名的勸學詩《勵學篇》宋真宗 趙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得開大宋皇朝,他心身警惕,於是制定了一個重要的國策,貶抑武人參政,建立一個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國地方長官一律任用文臣,朝廷為實行既定國策,就必須一方面廣開讀書人登仕的途徑,一方面竭力提倡讀書的風氣。趙恆寫下了這首有名的詩篇。
  •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很多讀書人將這句話,作為終生抱負。古代讀書人讀書的最終目標是考取功名,自而當官,光耀門楣。在那個沒有電燈,沒有網絡的年代,要成為一代聖賢,有所成就,就得努力讀書,付出巨大的辛勤。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下的這首勸學詩,講述年輕人如何讀書上進,千年來傳唱不衰,成為勉勵孩子讀書上進的好詩。
  • 歷史上最經典的三首《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自古以來,讀書便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有許多賢人君子,寫下了許多勸學詩,今天我們來讀其中最經典的三首。    二、宋真宗趙恆《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 勸學用用這招。最直接的就是讀書能變現,變成真金白銀
    想必,朱熹的《勸學》詩,你不止一遍給孩子講過。「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小時候記憶力好,老了啥也記不住,少年時,一點時間都不能浪費。美好的春天一晃而過,夏天太熱,轉眼間秋已至。
  • 宋代最著名的勸學詩,道出了讀書的意義,其中兩句人人都會背
    關於讀書的用處古代的一首詩說得最為實際:勸學詩【宋】趙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這首詩中的許多句子我們都很熟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話看起來十分功利,卻也是鼓勵了無數讀書人,靠自己的學識改變命運。畢竟寫這首詩的作者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宋太宗第三子,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他通過這首詩告訴天下的讀書人一個重要的道理,你想得到的東西就在書裡,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 為鼓勵學子,皇帝親自作《勸學詩》給國考打廣告,嘿,寫得不錯哦
    為鼓勵學子,皇帝親自作《勸學詩》給國考打廣告,嘿,寫得不錯哦文/硬核老李發展到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弊端凸顯,讀書人不講求實際學問,學術思想也受到嚴重束縛,文成了「八股文」,人成了「書呆子」。在這裡,老李要特別介紹一首皇帝作的詩,這首詩目的是鼓勵學子們好好讀書,考取功名,以圖榮華富貴。
  •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在明朝時候,有這麼一股敵人一直是朝廷統治者的心腹大患,他們是乘著小船從海上而來的,可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似乎沒有人能夠把他們給制服。一、當時作為對付倭寇的將軍,戚繼光積極制定合適的戰術戚繼光到了浙江任上的時候,就發現倭寇以往來的時候都是單兵作戰,雖然一時間也不過十幾個人,最多也不過幾十個人,但是他們的機動性很強,能夠迅速移動,而在戰鬥的時候,明朝士兵又因為長期是扎堆作戰,往往容易被敵人突破,而首尾不能相顧
  • 戚繼光真的行賄張居正了嗎?
    身為明朝十六世紀大才子,某明代香豔小說的疑似作者,在描述「戚繼光賄賂張居正」的情節時,滿腔怒火的王世貞妙筆生花,各種突破尺度的劇情不斷:戚繼光何止給張居正送錢送東西?而且哪怕張居正去世,明王朝滿朝掀起痛罵張居正的風潮時,王世貞提供的這些「勁爆情節」,也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補充揭發,從頭到尾都是孤證,毫無丁點真憑實據。那麼戚繼光,究竟有沒有「行賄」過?張居正個人的日記裡,倒是記載了一次:戚繼光的弟弟到北京出差,給張居正帶了一些土特產。張居正就象徵性收了一點,其他全退回去了。
  • 動漫戚繼光:華夏兒女皆英雄,赤膽忠心戚繼光
    《戚繼光》用3D技術為大家講述了以戚繼光為首的戚家軍抵抗倭寇的故事。在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金戈鐵馬,捨死忘生,轉戰各地,清剿倭寇。 同時這也是戚繼光他由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成長為一位赤膽忠心、心懷天下的民族英雄的傳奇歷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成功,也是我中華民族對外抗爭勇氣與力量的體現。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明朝的滅亡在於內憂外患,最主要的是內憂,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強大的滿清還在長城關外望「關」興嘆。到明朝末期,封建社會幾千年以來對於長城的修築,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輔助以城池和大炮火器,努爾哈赤也只得飲恨而終。
  • 明朝大將排行,戚繼光上榜,李如松妥妥排在第一位
    李如松,《明史》稱讚道他為:「將門有將,得無愧乎」,是明朝第一大將,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深的兵法精髓,在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更是打出了威名和霸氣!徐達 (1332年—1385年),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農家出身。
  • 明朝末年,3000倭寇被俘虜,戚繼光見後: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明朝嘉靖年間,在沿海一帶有很多倭寇,這些倭寇一路燒殺,無惡不作。為了平定倭患,朝廷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去浙江一帶駐紮。浙江沿海,倭寇泛濫,他們打家劫舍,地方官員拿他們沒有辦法,只要向朝廷求助。沿海城市因為有海上貿易,所以在這些地方,有很多倭寇,他們不僅阻礙了正常的貿易,還嚴重幹擾當地百姓的生活。
  • 放著那麼多神兵利器不用,戚繼光為何鍾愛狼筅?
    ,而平倭靖海更是戚繼光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功績,也是他步入軍旅的初衷,為此他還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以表明心志,而後十餘載,戚繼光轉戰東南數省,歷戰百餘,終於掃平倭寇,解除了困擾明朝百年的海患,使得大明海路再次通暢,沿海百姓不再受倭患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