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勸學詩》在宋朝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專門作出來鼓勵百姓們努力讀書的廣告宣傳語,只不過,詩中的語句過於直白,直截了當的以財色勾引人們讀書,在宋朝時雖然人人都喜歡,並以此激勵自身,但在後世王朝,對這首詩的評價可並不怎麼好。
明朝名將戚繼光因當時的兒童啟蒙教材把這首詩收錄其中,很憤慨地表示:「此等言語一入胸中,便是淪洽骨髓的病疼,一味只於聲色勢力上鑽求之,而望其壯長學做聖賢,籲!亦難矣!心術之壞,莫非此篇為之作俑也」,戚繼光認為青少年的價值觀未定論之前,用這首詩會教壞他們。
清朝文人楊光先更是在其所寫的著作《尊聖學疏》中直言:「追論宋室變華為夷,皆學之罪;壞萬世人心道術,由宋真宗勸學之歌」,把整個宋朝的沉淪都歸咎於這首詩。
從古代儒家主導的道德價值觀來看,這首詩確實會使人心不古,把讀書成功與否用財色來衡量,相信宋真宗也知道這一點,可他為何還要這麼直白地去勾引天下人?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為趙宋的統治找盟友。
科舉起於隋唐時期,但那時的科舉並不成熟,每次考試錄取的人數少不說,錄取誰也都把持在權貴手中,考卷糊名制沒有普遍使用,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在科舉前需要去權貴家中投獻自己寫的詩詞或文章,展示才華的同時,也是賣身投靠,等於是先要和權貴結成政治上的同盟或依附關係,才有可能在科舉考試時考中,說到底,隋唐時的科舉還是貴族政治的延續。
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雖然制定了以文御武的策略,努力提高士大夫的地位,也想以平民政治代替貴族政治,但因為宋太祖是謀奪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政治上要得到認可,就必須拉攏絕大部分權貴,至少在皇位和江山穩固之前,不能讓權貴們覺得自己會過河拆橋。
且宋太祖執政時期,首要目標是剿滅南北各個割據政權,並在完成初步大一統後,試圖奪取遼國治下的燕雲十六州,因此,需要的是穩定和團結的內部環境,只能暫時容忍從隋唐至五代延續下來的部分權貴繼續掌權,無法也不適合通過科舉改革讓平民政治走上前臺,宋太祖時期的科舉依舊沒有嚴格執行科舉糊名制,只不過稍許杜絕了權貴們對科舉的影響。
宋太祖之後是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燭光斧影」的發生,讓宋太宗坐在皇位上也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他同樣要拉攏和安撫滿朝權貴,特別是太平興國四年時,宋太宗以舉國之力北伐燕雲,結果在高粱河被遼國打得慘敗,試圖用收復燕雲的功績證明自己取代宋太祖是正確的謀劃也全部泡湯。
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戰後威望大損,因此對於科舉改革也是顧慮重重,畢竟,科舉改革是要從權貴們碗裡奪食,他也害怕引起反彈,宋太祖到底還是留下了幾個兒子,所以,宋太宗執政時期,雖然增加了科舉取士的規模,錄用的數量是宋太祖時期的幾十倍,但對科舉的弊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底層讀書人還是考不過權貴。
宋太宗之後就是《勸學詩》的作者宋真宗了,到他執政時期,宋朝已經經過了兩代三朝,政局逐漸穩定,老趙家的皇位已經很穩固,且因為「澶淵之盟」的籤訂,外部威脅也暫時失去,宋真宗可以專心把目光轉向內部,於是,宋真宗時期對科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真宗時期的科舉,除了嚴格執行科舉糊名制的同時,還首創了謄錄製,為了防止考官從筆跡和提前準備的暗號中以權謀私,所有的考卷在封印後全部由專人抄錄一遍,抄錄的副本給考官審核,以此杜絕營私舞弊,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想做而沒有做到的科舉公平性在宋真宗時期得以實現。
宋真宗大搞科舉改革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維護科舉考試的公平性,真正為國選才,但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摒除權貴通過科舉的弊端大量走進官場,最終以平民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當天下大部分普通人都認可趙宋的統治時,少數權貴也無法輕易的改朝換代,宋太祖和宋太宗這兩代帝王未竟之業將由他來完成。
但科舉的公平性解決了,可還有一個問題讓宋真宗頭疼,當時還是在使用雕版印刷術,讀書的成本很高(畢昇生於宋太祖時期,是在宋仁宗年間才發明活字印刷,且在宋朝時沒有普遍使用),一般人還真學不起,平民和寒門子弟在學習知識這方面,相比起不差錢的權貴來說,非常吃虧。
可宋真宗也無法給全天下的平民讀書人去提供書籍,皇家也未必有餘糧,只能採取鼓勵的方式讓平民和寒門子弟自己想辦法砸鍋賣鐵去求學,付出成本當然想要有收穫,有哪些收穫?除了能做官外還有什麼?於是,《勸學詩》適時出現了,詩中赤裸裸地宣揚科舉高中後你能得到什麼,良田、豪宅、金錢和美女應有盡有。
詩中描述的獎勵給了普通家庭供養家中子弟讀書的積極性,想做官?砸鍋賣鐵去讀書,想發財?砸鍋賣鐵去讀書,想要美女?砸鍋賣鐵去讀書,用一首詩激勵平民子弟考科舉,有了直接和明白的利益誘惑,大傢伙省吃儉用投資吧,家中出一個進士,啥都有了。
有了《勸學詩》,還是皇帝親自出面打廣告,詩中的一切都變得更真實可信,宋朝的底層讀書人開始大量湧現,科舉的公平性也保證了他們能夠憑藉才華成為人上人,平民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由宋真宗時期真正開始,此後,宋朝的歷任皇帝也幾乎按照詩中描述的那樣,把富貴給了新生的士大夫階層。
不管後世如何評價《勸學詩》的好壞,至少在宋朝,他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北宋滅亡後,南宋能繼續存在,不就是殘存的士大夫們依舊堅決擁護對他們特別好的老趙家繼續做皇帝?宋朝成為有史以來文治最好的朝代,也和老趙家苦心收買讀書人有關,換個朝代,誰敢認可和提出「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