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後,一些高考大省的學生都是一片哀嘆聲。對於這些高考大省來說,考大學確實太難了,競爭實在過於激烈。
尤其是河南,作為考生最多的省份,其高考難度在全國範圍內都屈指可數,河北省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兩個省都是公認的高考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今年高考,這個現象更為突出,700分上不了清華北大,680進不了華東5校的情況在這兩個省比比皆是。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兩省高考如此困難呢?
l 復讀生人數比例極高
從上圖可以看出,復讀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肯定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河南復讀生人數近47萬,已經超過了考生總數的40%。河北情況稍好,但也有超過15萬的復讀生,佔比25%以上。
雖然這些復讀生相當部分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對應屆生構不成威脅。但確實也有相當部分復讀生極具實力。
這些復讀生並不是考不上大學而選擇復讀,而是沒考上理想大學,甚至是沒考上頂級985才選擇復讀,這些復讀生確實對應屆生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這個現象正在向全國蔓延,高三打基礎,高四985正成為普遍現象,只不過在這兩個省份格外突出而已。
l 閱捲尺度放水
上圖是今年河南河北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校在兩省的錄取分數線非常接近,除了個別斷檔的高校外,幾乎相差無幾。
這不是正常現象。縱觀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全國一卷通常的情況是,河北分數高於山東,山東分數高於河南。今年山東改為新高考模式,而河南的分數和河北居然並駕齊驅了。
僅僅一年的時間,基礎教育沒變,師資沒變,生源沒變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現象只有一種可能,河南的閱卷,尤其是文科的閱捲尺度發生了鬆動。
這也不是河南一家的專利,河北也有類似的情況,事實上很多省份都有類似的操作,區別僅在於程度不同而已。
l 內捲化嚴重
所謂內捲化,意思就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這二省的高考中,出現了明顯的內捲化現象。以河北為例來簡單說明,河北衡水中學的存在,客觀上提高了全河北考生的辛苦程度。
再通俗點說,就是大家越來越努力,但收穫並沒有增加,甚至反而下降了。比如,第一年,大家都每天學習10個小時,有個人學習了12個小時,他去了清華大學。
第二年,大家都每天學習12個小時,但有人每天學習14個小時,學14小時的那個去了清華大學。因為清華大學並沒有在當地增加錄取名額,儘管大家付出更多,上清華的比例還是那麼多。
衡水中學帶來的極限應試教育,並沒有給河北增加一個錄取名額,唯一提高的是河北考生的整體高考成績,這個成績的梯子越豎越高,導致河北的考生越來越辛苦。
考生更加努力,高考分數逐年提高,但各高校在當地的錄取名額沒有任何改變,直接導致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
河南也開始向內捲化發展,這條路走下去,考生看起來越來越努力,但殘酷的現實是,這種努力是徒勞的,付出和得到嚴重不對等。
l 本省教育資源匱乏
這兩省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本省教育資源極度匱乏。都是一個985院校都沒有,僅剩一個211院校在撐門面。河北的211院校河北工業大學甚至還坐落在天津。
本地指望不上,考生只能向外省市求發展。但這裡又有了一個問題。很多高等院校的財政是教育部和當地政府分攤的。
地方財政出了錢,自然有理由要求高等院校招生向本地傾斜。985大學都是本地人的大學這種說法,就是因為這個現象而產生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河南河北這些高考大省,從外部取得突破,為本省考生獲得更多的錄取指標也相當困難,
本地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投入捉襟見肘,對外省市交流缺乏成果,不能給本地考生帶來更多資源;而這二者又進一步加劇了本地內捲化的程度。
嚴格意思上,復讀生數量大幅度上升本身也是內捲化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高考大省未走向何方?如何減輕本地考生考學的難度?這要考驗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智慧和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