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大傘遮陽擋雨,這樣的「標配」服務車你喜歡嗎?
補皮鞋、修雨傘……在杭州不少老舊小區的街巷裡,這樣的便民服務類攤點相當常見。
老杭州關於街巷的記憶裡,鍋碗瓢盆的奏響曲之外,最熟悉的莫過於這些小攤點走街串巷時那南腔北調的聲聲吆喝。雖然它們大多不咋規範,有時還會影響交通,甚至有些髒亂差,但價格便宜、出門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這些「補丁」式的便民小攤點。
昨天,記者從杭州市城管委獲悉,杭州開始在上城區小營街道開展一項試點:為十類便民服務的攤點,提供統一式樣的便民服務車、服務標誌和服務證。
在皮市巷口擺攤的蔣師傅,昨天就用上了新的便民服務車。他這個修車修小家電的攤已經擺了5年多了:「以前用的是自己做的推車,上面還搭了個棚子。社區裡後來跟我說,可以給大家免費換服務車,大家都規範起來,想想也有道理,就同意了。」蔣師傅指著面前那輛深藍色的便民服務車說,「喏,是挺漂亮的,用用也方便,車上還裝了白色的遮陽傘,自己看也順眼了不少。」
除了給大家換車,街道也給大家統一製作了服務證,攤主的姓名,經營些啥業務,擺攤地點在哪兒,看得一清二楚。連營業時間也規定好了: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以後,還考慮給攤主穿上統一式樣的小馬甲,看上去就更清爽了。」
杭州市城管委工作人員說。社區還將通過向居民發放消費券等形式,鼓勵攤主更規範地經營。
在蔣師傅的攤點旁邊,連著有4家類似的攤點,大夥全都換上了最新式的便民服務車。「單個看效果還不明顯,這麼一排看下來,看上去真的舒服多了。」附近紫金社區的王大伯說,家裡東西壞了捨不得扔,平時可少不了這些小鋪子。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批便民服務車是請中國美院來設計的,鋼質材料,顏色都一樣。為了定下款式,光前期聽取意見就花了很長時間,樣品也做了好幾次。最終,根據經營業務的不同,定下來三種不同大小的款式。
最常見的服務車1米高,工作檯的長和寬分別達80釐米和65釐米,工作檯下面還有幾個格子,可以放東西,一般來說夠用了。大一點的,還可以放下一臺縫紉機。服務車下面都裝有輪子,方便推動。
根據前期的排查摸底、分類設計和民意測評,目前,納入便民服務提升的,主要有修車、修鞋、縫補、修傘、配鑰匙、修鐘錶、磨剪刀、修鍋具、修小家電和綜合服務等十類便民服務項目。
原標題:
中國美院設計新推車新雨棚,攤主還會穿上新制服
家門口的修車點補鞋攤,亮了
杭州城管年內將完成100個便民服務點的提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