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作為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理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潛心深耕。大學科技園是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成果「落地」「入市」的中試平臺,理應成為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的孵化基地。
高校作為知識的供給者,在科學研究方面著重解決的是從0到1的突破。大學科技園應扮演好「接力者」的角色,努力完成從1到10的跨越,並將「接力棒」傳遞下去,讓更多企業將10的能量放大到100乃至更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學科技園應著力強化三種能力。
首先是發現能力。大學科技園應練就一雙「慧眼」,一方面要建立信息收集的機制和渠道,及時了解和把握高校相關學科的重要科研進展,及時了解知名學者和活躍團隊的最新研究動態,並通過運用知識圖譜、技術雷達等分析技術,從大量的科技成果「弱信號」中去偽存真,見微知著,發現具有開發價值和商業機會的線索。另一方面,要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深刻理解創新型企業潛在的技術需求。綜合以上兩方面的研判,在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後,大學科技園應組織專業力量,著手進行「概念驗證」,論證各種創新想法、論文及專利成果的商業化可行性,進而作出是否具有轉化價值的判斷。
其次是連結能力。囿於人力資源、專業深度等因素,大學科技園自身不太可能也不必「十項全能」,關鍵在於能「廣結善緣」,要善於集聚和連結各種功能性資源,構建高校知識供給與企業技術需求的良性互動局面,將科學家的好奇心、企業家的進取心以及資本的趨利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科技創新來說,不少功能性資源分布於高校內外,涉及概念論證、技術熟化、企業孵化、政策解讀、應用場景構建、市場研究、智慧財產權服務等各個方面,貫穿於「創新想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化-商品化-創辦企業」的全過程。大學科技園要扮演好「催化劑」和「黏合劑」的角色。
第三是轉化能力。大學科技園的發現能力意在「選種」,連結能力主要是為種子的萌發和成長創造必要的條件,營造良好生態。當這些條件初步具備後,「田間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其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最終的「收成」。「田間管理」所指向的轉化能力,是一種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體系化能力,具有多主體、全周期、高協同等特徵。既涉及技術交易、企業孵化等「顯性轉化」,也關乎思想交流、知識互動、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提升等潛移默化的「隱性轉化」,需要校內外不同類型的主體協同行動,需要各種功能性平臺的「起承轉合」。
大學科技園的當務之急是強化以上三項能力,並推動相應的管理機制改革,爭取在加強創新網絡內部連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陳強 戴大勇(陳強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戴大勇系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經理)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擴展閱讀:
強化轉化孵化等核心功能!上海市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今召開
(上海科技)
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今天(10月21日)召開。市委副書記於紹良在會上強調,大學科技園是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載地,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把牢大學科技園發展目標定位,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集聚輻射帶動等核心功能,堅持塑造品牌、形成特色、提升能級,助力上海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
於紹良指出,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堅守初心、大膽探索,聚焦長遠未來、潛力活力、能級能量,使大學科技園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站」和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要各揚所長,推動老品牌厚積薄發、新亮點加快培育成勢,儘快形成集聚效應、綜合效應、品牌效應。要深化校區園區社區聯動融合,有效集聚創新要素,營造更加宜創宜業宜居的環境。要創新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大學科技園建設運營。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不斷提高大學科技園發展水平。
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主持會議。副市長陳群與創業代表一同為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想600基地啟用揭牌。市科委就《關於加快推進我市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作說明,閔行區、上海交通大學、精智實業、華誼集團作交流發言。會前,與會人員赴大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實地察看園區和入駐企業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