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語發音學習離不開兩點:聽、說。
一、 聽
在聲樂方面一直有一個著名的言論,說不會唱歌的「音痴」其實並不是真的「唱不對」,而是「沒聽對」,即是在音樂認知能力方面有缺失,無法辨識音高、感知音樂。也就是說其實不是「唱跑調」了,而是「聽跑調」了!
英語學習也是一個道理,大部分的發音問題其實不是真的「說不對」,而是沒聽出不同發音之間的區別,耳朵不敏感,自然也很難意識到繼而糾正自己的發音問題。
因此英語發音學習首先是多「聽」!
聽什麼?

英文兒歌、動畫片對白、英語故事、BBC的CBeebies的廣播都可以,現在國內很多電臺app上也有著海量的聽力資源。
但注意,聽的材料一定要來自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且從一開始就要以正常語速聽。剛開始時不一定要求孩子一定得聽懂,但是這個「聽」的環境一定不可少。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潛力非常強,在這個階段給孩子創造大量的英語視聽環境,將在潛移默化中為其之後的發音學習打下極為重要的基礎。
聽多久?
能聽多久聽多久,見縫插針地聽。如早上用英語歌曲叫孩子起床,出行或回家時在車上播放英語相關的內容,睡前讓孩子聽著英語故事入睡,孩子在家玩耍時播放英語歌曲或故事做背景音等等。
總長度每天至少保證1小時以上。
二、 說
所謂「實踐出真知」,在孩子接受了大量英語視聽材料的薰陶後,家長便要有意引導孩子多說多練,將腦子裡積累的英語發音為自己所用,通過「聽-說-糾正-聽-說」形成學習閉環,不斷鞏固、提高英語發音水平。
自己「說」
孩子的學習初期缺乏相應的交流能力,此時的「說」可以主要採取個人練習的方式,如跟讀。可以是模仿動畫片中的人物對白,也可以是聲情並茂地朗讀英文故事,甚至是演唱英文歌曲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把孩子的「跟讀」錄製下來,與原聲做對比,讓孩子去感受、辨識自己的發音跟英語原聲不一樣的地方,從而自我糾正和改進。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輔助孩子糾正發音,但不要操之過急「全盤控制」,要著重培養孩子對英語發音的辨識能力。
創造交流環境,對別人「說」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之後,家長便可以為孩子創造相應的交流環境,培養孩子開口說英語的興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