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9 07:29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引爆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
龍袍街道:百年小湯包「承載」大夢想
龍袍花田。 龍袍街道供圖
龍袍蟹黃湯包出籠。 龍袍街道供圖
9月5日,第十九屆中國·南京龍袍蟹黃湯包美食文化旅遊節首次籌備會召開,龍袍街道相關負責人、蟹黃湯包飯店掌門人等齊聚一堂,紛紛就辦好本屆蟹黃湯包節建言獻策、分工出力。可以想像,9月28日,隨著一年一度的蟹黃湯包節啟幕,省內外聞香而至遊人們的味蕾,將徹底打開並得到滿足。
小小的蟹黃湯包,每年能為龍袍街道帶來約50萬人次的遊客、撬動逾2億元的旅遊收入。近年來,龍袍以蟹黃湯包為媒,展示街鎮風採,搭建交流平臺,推動鄉村旅遊,實現富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香飄百年,曾與乾隆有不解之緣
行走在龍袍街道,「百年龍袍蟹黃湯包」的招牌不時映入眼帘。望文思意,龍袍蟹黃湯包已有百年歷史。南京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會長楊三四介紹,40多年前做學徒時,他就聽說龍袍蟹黃湯包的「問世」,與「滿清第一吃貨和美食家」乾隆皇帝有著不解之緣。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經過龍袍,品嘗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
這一傳說賦予了人們對龍袍蟹黃湯包的美好想像,但還沒有人下「龍袍蟹黃湯包誕生在乾隆年間」的斷言。然而,龍袍蟹黃湯包不遲於清末出現,確實有據可查。據《六合縣誌》記載,「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以皮薄、餡嫩、味鮮、不膩而著稱,於制蟹油、皮湯、做餡、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看起來似秋菊吐豔,吃起來鮮而不膩。」龍袍蟹黃湯包「負盛名」距今,最少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與其他蟹黃湯包相比,龍袍蟹黃湯包以用料講究、配方獨特、製作精良、難以仿製著稱,僅製作工序就多達33道。以前老百姓根本消費不起,只有達官顯貴才能享用。」楊三四告訴記者,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龍袍蟹黃湯包才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2007年,蟹黃湯包加工製作工藝被列入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節造勢,打響龍袍蟹黃湯包品牌
百年傳承,「中國龍袍蟹黃湯包美食文化之鄉」的美譽逐漸流傳開來。2001年,龍袍人敏銳地發現了蟹黃湯包蘊藏巨大商機以及對地方經濟的利好因素,開六合區辦美食節先河,創辦「龍袍蟹黃湯包節」,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八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以來,龍袍街道就把蟹黃湯包節的主辦權交給湯包協會,徹底市場化,把協會推到「舞臺」中央,讓湯包店自己牽頭辦節,激發了協會內生動力。在協會的操持下、節慶活動的加持下,龍袍蟹黃湯包的名氣越來越大,儼然已成為當地一張亮麗名片。
「說起蟹黃湯包,人們不一定想到龍袍,但說起龍袍,大家一定會想到蟹黃湯包。」龍袍街道黨工委委員陳思介紹,隨著龍袍蟹黃湯包聲名日隆,走進龍袍的遊客逐年遞增,「小車來往穿梭,飯店家家爆滿」的熱鬧場面屢見不鮮。以去年為例,為期3個月的蟹黃湯包節,全街共接待遊客量約50萬人次,其中不乏浙江、安徽等周邊省份遊客,撬動旅遊收入超2億元。
通過冷鏈物流,龍袍蟹黃湯包更是香飄大江南北。楊三四告訴記者,多年來,他不但把龍袍蟹黃湯包郵寄到廣州、深圳等地客戶的手中,還吸引天津、杭州等地的廚師,慕名前來學習蟹黃湯包製作技藝,品牌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湯包為媒,帶動整條產業鏈
招募廚師、服務員,熬製皮凍……剛邁入9月,程二生態休閒農莊負責人程斌,就開始為月底開幕的十九屆龍袍蟹黃湯包美食文化旅遊節忙碌起來。「蟹黃湯包上市後,天天都會翻臺。不提前準備,到時候肯定抓瞎。」程斌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長江社區人,程斌到揚州做過廚師,在新街口賣過電器。看著家鄉的蟹黃湯包得到了省內外遊客的追捧,他果斷決定回鄉創業。2014年底,程二生態休閒農莊開門迎客。4年多來,隨著蟹黃湯包聲名遠揚,農莊也由當初僅容納40人就餐的無名小店,成長為擁有11個包間、1個大廳,可同時接待200多人用餐的區域性招牌農家樂。
龍袍蟹黃湯包帶火的可不止程二生態休閒農莊。巨大的客流量紅利,直接拉動了農副產品銷售、民宿消費等快速增長。如今,在龍袍,螃蟹養殖、蔬菜種植、冷鏈物流、農家樂經營……一條以蟹黃湯包為龍頭的產業鏈已經成型。
「湯包經濟」的火爆,給農民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龍袍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蟹黃湯包節期間,僅剔蟹黃蟹肉工人崗位,街道各大飯店、農家樂就能提供數百個,人均每天可以拿到130元左右的工資。一個湯包節下來,一位工人就能賺取1萬多元。
「蟹黃湯包品牌效應還在持續釋放,龍袍上下積極推動『蟹黃湯包文化+』,不斷延長產業鏈,做強湯包經濟,做好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文章,帶動鄉村振興。」龍袍街道黨工委書記汪東輝說。
龍袍街道居民點讚
龍袍街道長江社區居民李有田:以前,家門口有石子路,有土路,一下雨鞋上全是泥;現在,柏油路、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雨下再大也見不著泥。以前,村裡破破爛爛,很多人出去打工掙錢;現在,村裡乾淨整潔,城裡人開著車到村裡玩,不少人陸續回鄉創業。
龍袍街道平原村村民張宇順:我年輕時,農村道路泥濘,經常停電,信息閉塞,收入很低。1991年,我就離鄉創業了。看著村莊變美了,道路寬敞了,2013年,我又在家門口承包了幾十畝水面,養殖青蝦、螃蟹等特種水產,連年盈利,日子越過越好,再也捨不得離開家鄉了。
龍袍街道簡介
龍袍街道位於六合區東南端,西鄰長蘆,東接儀徵,南臨長江,北靠橫梁,滁河穿境入江,四橋跨江落地,繞越與沿江高等級公路網交匯,通達大江南北。
街道區域面積125.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5.8萬人,轄6個社區居委會和5個行政村,被譽為「中國龍袍湯包美食文化之鄉」「江蘇省乳鴿之鄉」,是南京市重要蔬菜基地,江北新區規劃中的龍袍新城所在地。
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敬清
通訊員 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