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2019年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將於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舉辦。為彰顯農業農村領域最新現代信息技術,展示「新農人」採用的先進實用技術。11月13日,記者來到江寧區,實地探訪了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秣陵街道觀音殿村、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和谷裡現代農業示範區。
稻田套養青蛙 取長補短最大化利用空間
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現代生態養殖技術為基礎,實行青蛙與野鴨等特禽養殖技術推廣,產品研發與初深加工為核心,集特種禽畜養殖、加工、銷售,優質水稻種植、銷售於一體的多元化生態科技企業。
近年來,清色風經過反覆實踐論證,示範使用「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在南京首創蛙池套種果蔬水稻、稻田套養青蛙野鴨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全面開花。
談到為何將水稻和蛙放在一起,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程告訴記者:「三年前我們也只種養一種,但是單獨種水稻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單純做養殖太浪費土地資源,於是我們轉變了經營模式,把種水稻和青蛙養殖綜合起來,最大化利用空間。實踐證明,青蛙非常適合在稻田裡生長,構成了一個生態鏈循環,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許多害蟲,作為青蛙的食物。青蛙活動過程中疏鬆土質,糞便也能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整個生產過程中不需要額外的人工治草治蟲施肥。
除了模式的轉變,設備的更新也至關重要。周程表示:「我們現在利用水質監測機器對PH值、水溫、水量進行控制,水位低了可以自動調整,水質異常可以發出提醒,工人坐在辦公室通過手機就可以精準地對園區進行管理。之前沒有這類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的時候,都是依靠人的經驗,感覺需要換水了就換一下。智能化設備幫我們解決了人力缺少這一大難題。」
非遺文創植入村莊 特色田園鄉村吸引創業
作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單位之一的觀音殿村位於江寧區秣陵街道元山社區西部,是江寧西部鄉村綠道與銀杏湖旅遊道路交匯節點上一處靈秀的自然村落。基於村莊兩崗一衝地形地貌,將非遺文化整體植入生活生產生態中,打造具有非遺文化創意特色的田園鄉村。
白牆黛瓦,木質的臺階樓梯,古樸又時尚的小鋪在路旁錯落有致。秣陵街道田園辦主任孫靜表示:「我們一開始是想打造一個文創非遺市集。因為村莊周圍聚集著有一批民間手工藝人,我們就想到這些手藝人集中起來,恢復市集文化。近三年,觀音殿村吸引了很多大學生、城裡的創業者入駐到村中,這讓我們很意外。」
同時記者了解到,觀音殿村可以為創業者提供資金的扶持、減免房租等優惠政策,給創業打開了一個通暢的渠道。目前這裡已經聚集了包括薰衣草森林、星空宿在內的一批優質業態。以蘇太醫的錦囊妙計為例,創始人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通過文創大賽入駐觀音殿村,項目主要內容是開發打造一系列的中醫藥健康養生產品,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醫學的功效。經過幾年的沉澱,該項目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年收入可達10萬以上。
自主研發生產線 傳承創新中推動行業進步
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禽肉深加工企業。公司一直以弘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己任,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快速發展,只為演繹出食尚和經典的金陵鴨韻,做具有南京形象的一張城市名片。
秦淮水脈恆久遠,金陵鴨餚香九州。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文表示:「鴨作為南京的傳統食物,一直都是手工製作。但手工製作耗時耗力,於是我們利用師傅多年的工作經驗,再加上我們對原料的把握,對產品原料的分析,自主研發了800隻/小時標準化、柔性化、自動化鹽水鴨生產線。原來一個老師傅一天只能煮四鍋共兩百多隻鴨,現在一條生產線一個臺班可以煮六千隻,只要1-2人控制。不僅僅是效率,產品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前是師傅的情緒控制鴨子,現在是設備識別。
櫻桃鴨在傳承和創新中積極推動鹽水鴨行業的技術進步,今年更是推出了茶香型鹽水鴨,將南京的雨花茶和鹽水鴨兩大特色產品糅合在一起,填補了南京市場的空白。他們選用在茶樹林中生長,以茶樹果為食的鴨,在醃製時加入雨花茶,口感比普通鹽水鴨更好。但由於茶鴨的生長周期比普通鴨長一倍,目前只是小批量地進行售賣。
就地取材 廢物利用 實現農業持續性生產
走進谷裡現代農業示範區的一處大棚,在一個個長條形的坑中,掛在繩上生長的顏色形狀各異的小番茄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南京谷裡現代果蔬產業研究院科研技術部部長夏彭飛表示:「園區所在的這塊地原來是一個經過建築垃圾回填的荒廢地,在這塊地上我們採用了槽式無土栽培模式,讓植物垂直生長,規避了土壤和外圍環境的影響,使廢棄地成為可耕作的良田。同時我們引用了循環農業的概念,就地取材,將沒有地方堆砌的食用菌廢棄物作為栽培基質,利用食用菌栽培時沒有消耗掉的養分供蔬菜使用。」
在每株植物的底部都有一根黑色的管子,夏彭飛告訴記者這是滴灌管。他介紹到:「我們引入了精準水培一體化灌溉系統,滴灌管是這套系統的末端。所有水和肥的使用,都是通過滴灌管精準地作用到植株根部。整個肥料的使用比農民常規的方法要降低50%以上,但產量卻提高了30%多。」
此外,夏彭飛表示他們所有的灌溉用水全部自給自足,都是設施頂部排水槽匯聚收集的雨水。整個精準水培一體化灌溉系統是一個閉環,從雨水收集池,到灌溉中心,到滴灌,到廢液回收,到循環利用,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進入環境,減免了傳統農業中因灌溉肥料使用不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實現持續性生產。
(官方攝影團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