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 09:4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懂技術,蝦塘中養澳龍;會營銷,新街口種水稻
創業「新農人」 創富「新農業」
南報網訊 眼下正是水稻收割的季節,在六合區橫梁街道的艾津稻園,4臺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兩臺拖拉機在田埂上穿梭,將一車車稻米運回加工基地。艾津「新農人」王光告訴記者,今年豐產豐收,不僅會給公司帶來很好的效益,而且周邊的種植大戶和農民也都會跟著受益。
作為公司副總,王光喜歡把自己稱作「新農人」。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大學選擇農業院校,就是為了能把學到的知識用在農村,改變農業產出低、效益不好的現狀,「這是我們作為『新農人』的使命」,王光說。今年9月,王光榮膺首屆全國「新農人」獎,全國一共12人獲獎,王光是江蘇省唯一的獲獎者。
艾津的「新農人」團隊共有44人,其中30多位是本科以上學歷,包括18位碩士研究生。他們紮根農村,帶去了新技術、新理念,種植的艾津超歐標大米賣到20元/斤依然供不應求;同時,「新農人」團隊還為周邊的種植大戶和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幫助他們每畝地每年節本增收150元以上。
新街口商圈金色稻田 崔曉 攝
除了生產上的創新之外,在銷售上,「新農人」團隊也不斷推陳出新。王光介紹,今年國慶前夕,艾津稻園和德基廣場合作,把水稻種在了新街口。國慶期間,德基廣場門前800平方米的金色稻田每天都吸引了上萬遊客參觀,成為網紅打卡地。王光說:「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市民了解到艾津超歐標大米。」
過去,外界對農民的認知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對農業的認識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如今,隨著像王光這樣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紮根田間地頭,農民可以輕鬆種田,農產品也可以優質優價,農村更是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
「90後」的高瀾瑄投身農村正是因為自己的創業夢。大學畢業後,她放棄了令人羨慕的事業單位工作,來到六合區橫梁街道開辦「楓林灣生態農莊」,做起了特色苗木栽植與精品龍蝦養殖。6年來,承包面積從最初的130畝發展到現在的1300畝,今年截至10月底,銷售額達480萬,利潤超百萬。
「傳統農民一般都是先進行養殖或種植,再去找銷路,往往會導致農產品滯銷。而我們在養殖龍蝦之前,就已經找好銷路,根據訂單進行精細化養殖,不僅確保了銷路,而且龍蝦的品質更好,提升了附加值。」高瀾瑄說,今年基地內還拿出6畝水面,創新養殖淡水澳龍,「一般來說澳龍都是養在海水中,我們在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在龍蝦塘裡養澳龍,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功。而澳龍的養殖效益至少是龍蝦的2—3倍。」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在南京各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就業,和傳統農民相比,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體現了當下新型職業農民的特質。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來寧從事農業就業創業,市農業農村局和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於青年大學生來寧從事農業創業就業學費補助政策實施辦法,目前已對172名青年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開展了免學費補助;同時,全市建設了36家市級及以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也就是「農民田間學校」,建立初、中、高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體系,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認定各級新型職業農民3147人。目前,南京培育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本報記者 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