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銀川中小學就要開學了,新學期,自然要有新氣象,近日銀川教育局的一則消息,就讓廣大中小學生心頭一涼。
在校期間,禁止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事兒你怎麼看???
01 銀川全面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入校
銀川市教育局近日發布消息,自2020年秋季開學起全市中小學校全面禁止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校園,僅保留定位和通話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可帶。學校因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的應指定專人加強管理,嚴禁學生使用平板電腦進行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
對電子產品的熱愛,仿佛刻在了人類基因中牢不可破,且不說未成年人,看看滿大街抱著手機不撒手的成年人,就會發現很少有人能抵禦它的誘惑。
平時讓孩子寫作業背單詞,一個個無精打採,但當他們拿起手機的瞬間,便能立即開啟封印。那一刻,他們已經忘了老師的諄諄教誨,哪怕母親手裡正持著雞毛撣子,也阻擋不了他五殺的熱情。只要一聽到一聲「TiMi」,就註定會被本能驅使,滿腦子都是防禦塔和高地。
對電子產品的痴迷,是根植於基因中的本能,當躺在沙發裡的老爹摳著腳給抖音主播瘋狂點讚的時候,「子承父志」就變成了一種代際傳統。
如果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的渴望已經到了一種本能難以抑制的程度,那麼面對這種巨大的誘惑,小孩子又怎能倖免?
電子產品雖不是洪水猛獸,但足以讓一些孩子深陷泥潭,想讓他們遠離誘惑,強制性的措施比空洞的說教來的有效。
面對熊孩子,母親的碎碎念,遠不及一把雞毛撣子更具震懾力。
02 銀川一家燒烤店起名「臥槽」
近日,銀川有市民反映,在興慶區有一家名叫「臥槽」的燒烤店,隨後監管部門介入,此事引發熱議。
在討論「臥槽」這個店名是否得體之前,我們先得搞清楚它的含義。「臥槽」一詞最早是象棋術語,如今演變為網絡用語,作為語氣詞,它主要表示驚訝、吃驚、不敢相信,同時伴有不太願意接受的意思。
有網友曾研究過,「臥槽」一詞通過變調可表達十多種不同意思,而罵人只是其中一種。高曉松與馬未都在一次脫口秀節目中就北京人說的「臥槽」曾展開過討論,北京話中的「臥槽」不是罵人的話,打電話全程「臥槽」也只是不同心情的表達,可以代表所有的一切。
回歸到現實,銀川這家燒烤店之所以引發爭議,只因「臥槽」一詞寫在廣告牌上,無法通過語調表達固有含義,這便給大家留下了主觀判斷空間。
在這個前提之下,爭議是不可避免的,也很難對此事蓋棺定論。相比之下,有本小說名叫《臥槽》,百度還有個「臥槽吧」,而且這個詞經常出現在各種文章及視頻內容中,可見並非是所謂的「違禁詞」,所以大可不必急著以公序良俗的名義對其大肆批判。
事實上,語言詞彙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發生著寓意變遷,「好人」和「老實人」原本是表揚人的,如今卻與缺乏勇氣、懦弱、自卑等消極品質關聯起來;再比如,「學外語」再正常不過的詞彙,卻在《人民的名義》熱播後, 變為嫖娼,享受異性服務的隱語。
「臥槽」一詞,就是傳統語言範式重塑的一個典型代表。不可否認,一些網絡詞彙確實表現出淺薄粗鄙的觀感,然而一個詞彙的生命力有多長,其語義與現實到底存有多大衝突,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公正的答案。
看寧夏新媒體榜單
向上滑動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