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讀書的一大樂趣,就是同學來自全國各地,文化碰撞尤其多,發生了不少有趣的事兒。因為課程裡有語言學,關於這方面的事情就更敏感了,某節課探討到發音,南方人成為了一大討論焦點。有的南方人n和l的音居然會分不清,天然發不出它們的區別——南京同學用方言自我介紹時,會說自己是「藍京人」;四川成都的朋友,說到牛奶就念「流奶」;大家聊著聊著,更是說起了一個流傳很廣的段子:南方人嘴上說著河南,北方人卻聽成了荷蘭,南方人滔滔不絕,卻獨留北方人一臉懵逼。
南方人n和l不分,因為方言環境就是這樣的
n和l不分,是一些南方人的一大語言特點。從小在北方長大的人,並沒有這種困擾。中國方言系統複雜,雖然北方方言各有差異,但是基本都還通。南方人說話就怪很多,之前去南方旅遊,聽著上海人說話就像是外語;貴州湖南說快了,更是啥都聽不懂。其實這和普通話的標準有關,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看到普通話的定義不難理解,普通話裡無論是發音還是詞彙,與北方的日常生活更為緊密一些。
雖然南方人n和l不分,但是南方人相互交流並沒有問題,但是遇到北方人,兩者就出現了大問題。雖然北方人覺得這是段子,甚至難以理解,但是並不影響南方人的生活。因為語言是一個「聽到——習得——應用」的過程,聽到的語音再發出來,發現交流通,那繼續這樣使用。這不難理解,南方人不分n和l,本身就是方言系統和結構決定的,整個環境如此,交流成自然。
看著普通話,卻發著方言音
日常生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雖然都學普通話,但是在家鄉卻不自覺說方言。如果沒有意識到兩者的差別,是不會主動去切換兩種發音的。這其實和南方人n和l不分也是類似的,周邊方言語境影響了你的發音。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雖然小時候也學了普通話,但到了大學才發現,發音還是煙臺方言,南方同學聽不懂,練習了兩周才糾正過來。如果回憶過去的學習歷程,會發現有方言的地方,存在著「看著現代白話文,卻發著當地方言語音」的這種現象。
如果你也像我這樣兩地生活,會不自覺地進行語言切換。在北京就說普通話,回到家鄉,就不自覺被帶走,說起了方言。說起來雖然複雜,但是也正符合語言反饋的那個循環。不同的環境,讓你不自覺發出了不同的語音。但不少南方人,就算在北方生活很久,也很難正確發音,因為他們的語音體系並不常用到這塊肌肉,需要反覆練習舌頭;對於北方人來說,方言切換到相近的普通話語音,就容易很多。
語言發音,不過是舌頭的習慣
舌頭肌肉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工作後我迷上了自由潛水,很多海邊生活的人稱之為扎猛子。為了減少水壓對耳膜的衝擊,教練會講述如何用法蘭佐做耳壓平衡,需要抬起舌根引導口腔內氣流的流動,這個動作有的人天生就會,有的人需要練習幾周甚至一個月才能習得。每當有新手煩躁的時候,教練就講到,這個是肌肉記憶問題,平時我們不常用,但是你練習久了舌頭就記住了,自然而然就習慣了。極為有意思的是,有些會歐洲小語種的人,練習這個非常快,就是因為本身語言體系裡有用到這個動作的發音。
其實這樣想起來,南方人練習幾周,也能輕鬆分辨得開n和l,只要找準那塊舌頭肌就好了。語言發音,不過是舌頭肌肉的習慣,這樣想來,也是一件極為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