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麗江市金安鎮光樂村——
種好魔芋日子美
「比起玉米,種魔芋的收入高多了,去年家裡種了3畝魔芋,掙了7萬多元。真是沒想到,『不值錢』的魔芋這麼賺錢。」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光樂村委會7組村民和永會高興地對記者說。
和永會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4口人此前的經濟來源一直依靠家裡種的幾畝玉米。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扶持下,和永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改種魔芋。「當年收的魔芋就賣了3萬多元。現在我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房子也修好了,還買了洗衣機、電冰箱。」和永會說。
「銷路一點也不用愁。」和永會告訴記者,現在村裡幾乎家家都種上了魔芋,家裡種得多的,年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
近年來,金安鎮結合當地的資源基礎,重點引導群眾種植魔芋、烤菸、花椒等特色產業,並開展科學種植培訓。通過科學種植、科學管護,金安鎮種植的魔芋、烤菸效益不斷提高。村裡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種魔芋、烤菸實現了脫貧。去年,金安鎮種植魔芋400畝,產值達200多萬元;種植烤菸276畝,產值達160多萬元;種植花椒100多畝,產值達5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了1.25萬元。
「現在各家收入高了,村裡的環境也變了樣。」光樂村監委主任和廷勇指著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對記者說,以前髒亂差的現象基本沒有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們的思想觀念轉變了,精氣神更足了。「近年來,光樂村持續開展鄉風文明紅黑榜和曬家風亮家訓等評選活動,湧現出不少『五好家庭』『整潔文明戶』,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崇德向善之風盛行,生活也越過越好。」和廷勇說。
德宏州芒市遮放鎮——
稻田養蟹助增收
烈日當空,孟巖回脫去上衣,撲通一聲跳進水田中,一隻手提著水桶,另一隻手在水中搜尋著什麼。只見他突然俯下身去,撈起一隻比手掌還大的螃蟹,兩隻、三隻……沒過多久,螃蟹就裝了半桶。
孟巖回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鎮街道5隊村民,他一邊認真查看著套養在稻田中的中華絨螯蟹(又稱大閘蟹)的生長情況,一邊對記者說:「這批蟹8月份就將銷往上海,可以比上海周邊養殖的大閘蟹提前2個多月上市,供不應求。遮放的氣溫和水質特別適合大閘蟹生長,只要合理控制放蟹苗的節奏,可以做到全年生長。」
說起養蟹,孟巖回如數家珍:「目前最大的蟹能長到6兩多,稻田套養大閘蟹的畝均純利潤在2.5萬元左右。如果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畝均純利潤能到4萬多元。」
孟巖回養殖大閘蟹已有十多個年頭,但產生效益還是最近幾年的事。這得感謝上海青浦區對德宏州的對口幫扶。2018年,上海青浦區援滇幹部懷向軍在了解到孟巖回養殖大閘蟹「屢敗屢戰」的情況後,聯繫了上海海洋大學馬旭洲副教授在技術上給予指導。
「馬教授帶著優質蟹苗和養殖技術來到我的蟹塘,為我出謀劃策。今年5月,馬教授又送了一批上海海洋大學選育的新品種『江海21』蟹苗給我。」孟巖回告訴記者,養蟹的頭幾年,由於缺乏經驗,走了不少彎路。最慘的一年,8畝蟹塘僅收穫了6隻瘦小的螃蟹。多虧有了援滇幹部和馬教授他們的幫助,養蟹這個產業終於走上了正軌。
自己富了不忘同村人。2019年5月,孟巖回成立稻花之鄉水產養殖家庭農場,帶著同村4戶村民一同養殖大閘蟹。「我要把經驗和技術教給村裡人,帶著大家一起致富。」孟巖回說。
雲南日報記者 和茜 李沛昀 通訊員 何官池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光樂村——種好魔芋日子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