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趙繼風:不懈努力讓日子好起來

2020-12-09 吉安新聞網

龍禮香、本報記者孔璐、實習生羅昀

8月底,已是初秋。早上5時,天剛亮,在峽江縣羅田鎮東梅村,村民趙繼風已起床忙活。燒好火,將頭天晚上泡好的高粱拿出來蒸,蒸好剷出放涼後加入酒麴,放入池子裡發酵。等一個月後,香濃醇鬱的純糧土燒酒就釀好了。接下來,趙繼風要將這些酒打包裝好,通知客戶過來拿。

「什麼是小康?我覺得就像現在這樣,住上新房、有一項能養家的小事業。」這位與人交談時總是爽朗大笑的農村留守婦女,在遭遇一連串變故後,依然積極樂觀地擁抱生活,並靠著勤勞努力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2006年,20歲的貴州女孩趙繼風和在深圳打工認識的肖小燕結婚。隨著當年大兒子的出生,趙繼風留在了肖小燕的老家——東梅村照顧老人和小孩。「那時真是窮,一大家十多口人擠在一個老房子裡,公公、婆婆,還有大哥和二哥一家。」她每天早出晚歸做農活、收拾家裡。二哥常年不在家,二嫂身體殘疾,大嫂早逝,剛來的趙繼風接下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

天有不測風雲。2007年,趙繼風被查出患有重度腎病症候群,在醫院治療了一個月。病情好轉後,她回家吃藥治療,這一吃就是3年。

病還沒痊癒,厄運再次降臨。2008年,大兒子意外被米湯嚴重燙傷,被送往南昌急救。「呼吸機就用了40多天,當時欠了二三十萬元。按我們當時的收入算,哪怕不吃不喝,也要十幾年才能還清,感覺天都要塌了。」回想當時的狀況,趙繼風仍止不住地嘆氣。

一邊是欠下的巨債,一邊是需要照顧的年邁公婆以及二哥一家,趙繼風並沒有被困難打倒。2009年,她向親戚借了些錢在家學養豬。「多的時候養了9頭母豬、200多頭小豬。」對於趙繼風來說,養豬的那幾年是最難的。好在隨著生豬相繼出欄,家裡的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

就這樣一邊養豬,一邊忙農活和家務,到了2016年,趙繼風夫妻二人蓋起了新房,把二哥家的兩個孩子也接過來一起住。到了年底,考慮到條件逐漸好轉,在鎮幹部上門排查貧困戶名單時,趙繼風主動提出退出貧困戶名單。「我家是2014年被列入貧困戶的,現在孩子們都慢慢大了,日子不像以前那麼苦,我也不想當貧困戶呀。」核實之後,當年,趙繼風家正式退出了貧困戶名單。

此後,為了響應國家保護環境的號召,趙繼風主動停止養豬,嘗試種獼猴桃、辦養雞場。2018年,她開始用傳統方法做純糧土燒酒。「一開始主要靠朋友『捧場』,現在大家都說這酒特別香,開始給我介紹客戶。」趙繼風說,她相信只要自己不斷努力,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看著越來越多的人上門詢問買酒一事,趙繼風心中也有了新的目標,「我已經向縣裡提交了資料辦證,接下來準備註冊品牌,慢慢做到更好。」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光樂村——種好魔芋日子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光樂村——種好魔芋日子美 2020-07-17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米金燦燦 日子紅火火
    說起眼下的生活,家住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北老爺廟村的李勝波話明顯多了起來。  「從春節到現在掙了5萬多元,開農機、打草塊,沒閒過。這不,頭半個月,學會了用無人機打藥,咱不光會開農機,還得會開『飛機』!」  「我媳婦正學開車呢,等駕駛證一下來就給她買臺車,方便接送孩子。」  36歲的李勝波有一張古銅色的臉,一看就是地道的農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城裡人有的咱都有,吃穿用都不愁了,還能搞點業餘愛好,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小康啊。」賈雲峰說,「現在村裡的環境好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漸漸豐富起來,用手機拍村裡的新鮮事,常常還能在朋友圈收穫一大堆城裡親戚的『贊』呢。」心裡幸福,就是小康!晚飯後,村民賈建東坐在自家門前,妻子馬麗花正在給院裡的花草澆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荷花蝦的「百萬富翁」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荷花蝦的「百萬富翁」 2020-07-13 07:00:00來源:央廣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貧困戶養殖青蛙「呱呱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貧困戶養殖青蛙「呱呱叫」 2020-08-17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裡河區袁家灣村的幸福日子
    一根網線,就把偏僻的小村子和外面的世界連接了起來。「當時就想,要把我們村裡種的好百合通過淘寶賣出去。」高作旺說。沒人懂怎麼辦?恰逢小女兒高豔玲大學畢業,於是高作旺把大學畢業的小女兒硬拽了回來,準備在淘寶上開店銷售百合,父女倆還因此結了「梁子」。「父親讓我回到村裡在淘寶上開店銷售百合,當時我特別不願意,心想難道又要回村裡待一輩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劉芝香脫貧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鳳縣宣傳】-【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繼續刊發各鎮、各部門的特色亮點工作全方位展現鳳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講好鳳縣脫貧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鳳縣雙石鋪鎮劉芝香的脫貧致富之路我是在扶貧扶志宣講會上認識劉芝香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陳玉芳說:「那一天,總書記來到我們家,和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關切地詢問住房改善情況如何、退休金和社保能不能按時領取、看病方便不方便,我真切地感受到總書記對咱老百姓生活的關心。」  這兩年,東華園一天一個樣,設施日漸完善,服務功能日漸齊備,居民們喜不自勝。  走在整潔的道路上,陳玉芳欣喜地向記者講述社區的新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全面小康...
    他們的日子逐漸滋潤了起來。馬麗花和丈夫還供兩個兒子去外地讀書。如今,兩個兒子大學畢業都已經在江蘇定居。今年,老兩口又給兩個孩子都交了房子首付,心裡徹底踏實了下來。「作為父母,我們再苦也得教育孩子成人,也希望他們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好日子。」馬麗花說,還有一年,自己就要退休了,想著站好最後一班崗,爭取退休之前再拿一次優秀員工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在物質豐盈的同時,他們正享用著精神大餐:成立了文化大院,唱二人轉、扭大秧歌、跳廣場舞,參加公益活動……村風民俗向上向善,村民日子過得多姿多彩。  黃昏時分,一天的採訪結束,記者將踏上歸程。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20-08-31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
    2020-09-06 03:56:44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昆明鬥南三十餘年「蝶變」成亞洲最大花市,鋪就「花田—花鄉—花都」致富之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黃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2020-08-05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在四川省成都市這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裡,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社區讓居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溫馨與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紅火,老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好,全面小康的成色越來越足。最美不過夕陽紅  黌門街社區是個普通的老舊社區,不普通的是這裡有個遠近聞名的「奶奶廚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掠影
    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這是記者們在白沙村小學機器人教室內採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2020-07-2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成員...
    求是雜誌社《小康》雜誌地方新聞部主任靳晶寄語本報讀者。   「為人民辦事,才能被人民永不忘!」「我們的日子得勁兒嘞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河南小分隊的成員之一、求是雜誌社《小康》雜誌地方新聞部主任靳晶,在6月10日至16日的連軸兒採訪期間,總被這些來自基層的語言感動並感染著。  「雖然緊,但是一點也不覺得累,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要寫的人和事。」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好政策落地實施,讓一家人告別了貧苦的日子,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網際網路,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