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婧璇
6月13日,靳晶(左)在河南淅川縣張河村的石榴地裡採訪村民王洪才。2019年,該村有241名群眾像王洪才一樣,靠著石榴基地脫貧。
歸欣 攝
求是雜誌社《小康》雜誌地方新聞部主任靳晶寄語本報讀者。
「為人民辦事,才能被人民永不忘!」「我們的日子得勁兒嘞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河南小分隊的成員之一、求是雜誌社《小康》雜誌地方新聞部主任靳晶,在6月10日至16日的連軸兒採訪期間,總被這些來自基層的語言感動並感染著。
「雖然緊,但是一點也不覺得累,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要寫的人和事。」7月1日上午,靳晶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視頻連線採訪時,手裡拿著當天出爐的《求是》雜誌,其中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刊登了她和搭檔《紅旗文稿》副編審張少義採寫的《竹林深處幸福日子長》,這篇通訊描述了「黨旗紅、群眾生活紅、山鄉紅葉紅」的全國文明鎮、中國最美鄉村——竹林鎮的蛻變之路,她感嘆道:「只有親自下到那裡,才知道我們為何要把鏡頭對準人民、版面留給人民,因為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帶著「為什麼」去採訪
每次採訪前,靳晶都會在心裡問上幾個「為什麼」,「帶著問題去採訪,寫出來的報導才會不一樣。」
「一個窮山村,怎麼就能評上中國首屆人居環境範例獎?怎麼就獲得了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幾個中原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尋常農民,怎麼就能帶領一方百姓在這窮鄉僻壤之地奮鬥出一方新天地?」
在去河南鄭州鞏義市竹林鎮之前,靳晶心中打了幾處問號——曾經「山高、石厚、土薄、缺水」的竹林鎮,如今憑什麼能?
「當看到山青、景美、人富足時,我心中所有的問號都變成了驚嘆號!」靳晶坦言,此次深入採訪,讓自己真正明白,這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幹就是40年的農村典範;這是苦幹實幹認真幹,幹出一片新天地、幹出幸福花兒盛放的現實樣本……
「長壽山上看景色,長壽山下逛古鎮」,靳晶在與古鎮民俗風情街上做生意的百姓交流時,大家都說正是「永不收房租」「利潤分成」的做法,讓自己過上了在家門口「望得見山、留得住鄉愁」的好日子。
鄉親們說起現下的好生活,繞不開老書記趙明恩。看到這位80歲的老書記仍然精神矍鑠,幹勁十足,「80後」靳晶很受震撼。她說,自己一直被趙明恩的一句話所鼓舞,「為人民服務永不退休。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事,才能被人民永不忘。」
「當幹部要有幹部樣兒,當黨員要有黨員樣兒」「黨員就是要率先垂範,百姓才會跟著你走」「好日子就是幹出來的」……在和竹林鎮黨員交談的過程中,靳晶發現,他們既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實幹苦幹,穩紮穩打,最後總會出成效』。小小的竹林鎮,正是這一理論的生動實踐。」靳晶感慨道。
常記「心中有讀者」
一路走,一路拍,一路寫,一路報。「我跟小夥伴們的採訪足跡不僅留在了河南這片熱土上,也印在了我們的新媒體作品中。」靳晶笑著說道。
進入《求是》雜誌微博、求是網、中國小康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其中如《直擊現場:捧起來就能喝的丹江水》《80歲老書記趙明恩:為人民辦事,才能被人民永不忘》《豫見:建業電影小鎮歡樂多》等一篇篇鮮活的現場「微」報導,都是靳晶和一同採訪的小夥伴們一個點一個點「踩」出來的。「背後都是帶著泥土的腳印,耽擱不得,拍完立馬做,做完立馬發。」爽朗的靳晶說道。
「清涼涼的丹江水,這是剛剛從江中心取上來的,大家可以看到,跟礦泉水一模一樣,可以放心飲用!」視頻中的靳晶,站在南水北調工程的丹江口水庫,語氣有些微喘,一邊說著,一邊向大家展示礦泉水瓶裡自己剛取的丹江水。
「這是我很滿意的一篇新媒體作品,勝在立意——『飲水思源』。南水北調是項世紀工程,為中國北部許多缺水的城市,特別是為首都送來了甘甜的丹江水。為了一庫清水永續北流,河南淅川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靳晶說,自己就想帶著大家看一看這清涼涼的一渠水,「撈水用的礦泉水瓶、小網兜,都是我們在現場現買的。我還帶了一瓶回北京,給身邊的人看看。」
「作為『四全媒體』時代的記者,練就『十八般武藝』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始終記住:心中有讀者、有人民。只有這樣,做出來的報導、新媒體產品才能真正走進人民的心坎裡。」靳晶坦言道。
走下去方知天地寬
「此番採訪,讓我明白要努力去挖掘身邊平凡人的偉大和溫暖。用情用心用力去採訪,才能用筆書寫人民、記錄這偉大的時代。」靳晶由衷地說道,「走進百姓的生活中,方知天地寬。」
踩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萬畝石榴園的田埂上,看著園中套種的辣椒,聽著當地百姓講述因地制宜配套發展農業、種植業,「不來到現場,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當地人民為南水北調工程默默無聞地犧牲和奉獻。」說到激動之處,靳晶竟有些哽咽,「既要保一庫清水,又要脫貧致富,老鄉們走出了一條奔小康的新路徑,他們對我說,自己當下的日子得勁兒嘞很!」
走進鄭州鞏義市回郭鎮,河南明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包裝車間主任賀鵬輝向靳晶講述了作為小鎮「後浪」青年的幸福生活。「他對我說,這日子當初想都沒想過,那種幸福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我。」靳晶感慨道。
……
很多時候,製作一分鐘不到的短視頻,靳晶和小夥伴們要忙上小半天。「就是要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引發共情和共鳴。」靳晶笑著說道,站在丹江口水庫反覆拍攝,直到晚上到了賓館看到已被曬傷的臉頰才有感覺,「當時工作太投入啦!」
「作為《小康》雜誌的記者,報導好、記錄好人民的小康生活,是職責,更是使命。」靳晶說,自己要用情用心用力去做好這件事,「做好人民的記者,用眼觀察,用心感受,用筆記錄和報導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