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你心中是問號還是驚嘆號?

2021-02-19 好玩的數學

如果你見識過數學的美妙,就一定會同意,數學是個驚嘆號!

林開亮(首都師範大學數學博士,現任教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

我是周星馳朱茵版《大話西遊》的忠實粉絲,裡面的許多經典對白,都被我搬進了課堂。比如,上學期最後一堂課是高等數學課程的考前答疑,我是這樣開場的:「大家學了一個學期的微積分,我很想知道,數學在你心目中,究竟是個問號還是個驚嘆號?」大部分人都回應說,是問號。然而,當我繼續問「那麼,你的問題在哪裡呢?」臺下就一片沉默了。大家不吭聲,也許是因為問題太多了,簡直沒法提;又或者是多數人但求考試通過,對疑惑是避之唯恐不及,不願更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其實,不光我班上的學生,對大多數人來說,數學可能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們可能難以理解,數學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竟然是個驚嘆號(正如紫霞之於至尊寶)!在至尊寶心目中,紫霞是美的;在某些人的眼裡,數學也是美的。紫霞的美是一望即知而雅俗共賞的,而數學的美,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需要心領神會。一旦你見識過數學的美,就必然會同意,數學是個驚嘆號。如果你不信,我想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雞兔同籠。這是中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記載於《孫子算經》,現在通常拿來考小學生。小學生沒學過方程組,這種題目就有點難了。

 對下面這個具體的雞兔同籠問題,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女生給出了解答,家長(是我的良師益友)不知道她做得對不對,就發圖片過來問我。現在我想請各位讀者也當一回判官,看看對錯:

她的解法是對的。這種解法被稱作「假設法」。其出發點是,假設全都是雞(或者兔),也就是她在題目之後寫下的第一句話。然而,這個方法並不好理解。很可能她的母親看到這句話就迷糊了:兔就是兔,怎麼能假設兔是雞呢?可以想像,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教這種解法,效果可能不好。

對於這個問題,我要介紹一個更好懂的方法,它是由張景中院士提出來的。張景中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出版過許多面向中學生的優秀數學科普著作,其代表作是《數學家的眼光》。

對雞兔同籠問題,張景中院士是這樣分析的:

雞有 2 條腿,兔有 4 條腿,出現了不平等。但實際上,也是平等的:本來雞也有 4 條「腿」,只是其中 2 條是翅膀。35 個頭本來應該有 35×4=140 條腿,為什麼只有 94 條腿呢?因為翅膀不算腿,所以有140-94=46 個翅膀,從而雞有 46÷2=23 只,兔子有 35-23=12 只。

很明顯,張景中院士的解法更好懂。兔是雞或雞是兔這樣荒謬的假定,根本用不著。他只是把雞的翅膀算作了腿(以達到雞與兔腿數的平等,這樣更好算),這就是數學家的眼光。要領略到數學的美,感受到數學中的驚嘆號,就需要這種眼光。

說到雞兔同籠問題,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楊振寧先生在《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877.shtm)中的一段感悟:

我父親是研究數學的,我小時候他很自然地給我講了一些「雞兔同籠」、「韓信點兵」等四則問題。我學得很快,他很高興。很多年以後在美國,我有三個孩子,他們小時候我也給他們介紹「雞兔同籠」、「韓信點兵」等問題,他們也都學得很快,我也很高興。可是我與他們有一個區別:我父親介紹給我四則問題之後,過了一年他再問我,我都記得很清楚;我的孩子們,我一年後再問他們,他們就把四則問題完全忘得精光。結論:外來的信息如果能夠融入個人腦子裡面的軟體之中,就可能會「情有獨鍾」,有繼續發展的可能,像是一粒小種子,如再有好土壤、有陽光、有水,就可能發展成一種偏好(taste),可以使這個人喜歡去鑽研某類問題,喜歡向哪些方向去做「準備工作」,如果再幸運的話,也就可能發展出一個突破口,而最後開花結果。

如果你要考察小朋友是否在數學方面有興趣(也就是楊先生所謂的偏好),不妨學他們父子的辦法,用「雞兔同籠」問題試一試。(「韓信點兵」確實難了一點,據我的了解,普通的大學生可能都難以勝任;它不只是簡單的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而是地地道道的數論。)

楊振寧先生的文章《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特別強調了他總結出的科學研究過程三部曲:興趣 → 準備工作 → 突破口。照我的理解,這個三部曲可以用驚嘆號和問號來改寫:! → ? → !

為給出這個解釋,我想先借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詩句。所謂興趣(第一個「!」),就是「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其著眼點在「異」,訝異;所謂準備工作(中間的「?」),就是「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有光」就是看到了希望。至此,突破口已經呼之欲出了:「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豁然開朗了,才能真正領悟其真諦(第二個「!」)。

現在你看出,第一個驚嘆號與第二個驚嘆號是有本質差別的:前者是莫名奇妙的訝異(驚);後者是心領神會的歡喜(嘆)。連接兩者的問號,代表的是最曲折艱辛的漫漫求索,在陶淵明的詩句中則以「仿佛若有光」形如其最佳狀態。「仿佛若有光」就是似懂非懂而接近於懂,就是得道的前兆。美國數學家沙利文(D. Sullivan)曾在訪談中提及這種妙不可言的狀態:

許多數學家主要是受他們要簡化或理解的欲望所驅使的。你要權衡。最理想的位置是,你有著豐富的現象以及似懂非懂的地方,懂得太多,其「熵」反而低些。這種多少有點矛盾的情況最為理想。

第一個「!」代表的「甚異之」,和「?」代表的「仿佛若有光」,以及第二個「!」所代表的「豁然開朗」,可以把面對「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人分成四個範疇:第一個範疇是沒興趣的;第二個範疇是有興趣、但僅僅停留在好奇階段的;第三個範疇是在冥思苦想但尚未發現真理的;第四個範疇是經歷整個過程而發現了「世外桃源」的。大多數科學家的常態都屬於第三範疇。

首先要指出,不必所有人都對同一個東西(比如數學)感興趣。一個人對一樣東西是否感興趣,往往取決於天性與機遇。天性難以改變,機遇方面似乎又可遇不可求,但總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作為例子,請允許我講點我個人的情況。現在我從事數學科普的寫作,有三個人對我影響最大:首先是我的姑媽,她是小學數學老師,在給我數學啟蒙時注意到我有數學頭腦,並一直鼓勵我鑽研數學;第二個是我的初二語文老師,她講課認真,寫得一手好文章,鼓勵作為理科生的我多讀多寫;最後一個是楊振寧先生,機緣巧合之下,我有幸蒙他指點,寫了一篇關於他的同事數學物理學家戴森(Dyson)的傳記,得到他首肯和鼓勵。遵循他的建議,在取得數學博士學位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我堅定不移地踏上了科普寫作的道路。我知道前路漫漫,但我樂此不疲。從前思考數學時,我常常犯懶;現在,我的寫作一天都停不下來。

我想,科普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吸引更多的讀者到第二個範疇(甚異之)和第三個範疇(仿佛若有光)。德國數學家察吉爾(Don Zagier)舉過一個例子,可以幫你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當數學家的潛質:

我喜歡顯式的、可動手實踐的公式。對我來說,它們本身就很優美。它們可以很深刻,也可以很簡單。例如,設想你有一串數,它們滿足這樣的性質:其中任意一個數加上 1 以後得到的數,恰好是前後相鄰兩數的乘積。那麼這一串數必在五步之內循環。比方說,如果你從 3, 4 開始,那麼這串數是 3, 4, 5/3, 2/3, 1, 3, 4, 5/3,…,在五步之內循環。數學家與非數學家的區別,不在於能否發現像這樣的東西,而在於是否關心它、並對它為什么正確、有何意義、與數學中其它東西可能存在的聯繫而好奇。在這個特殊的例子中,結果表明,這個簡單的斷言與高水平數學中許多深刻的課題有關:雙曲幾何,代數 K- 理論,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以及量子場論的某些模型。我發現,這種非常初等的數學與非常高深的數學之間的聯繫極其優美。

這段話取自我跟幾位朋友合譯的一本數學家相冊(《當代大數學家畫傳》,上海世紀出版),最初翻譯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他舉的這個例子(五步之內循環的遞歸數列)多麼美妙。幾天前我才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曾在加德納(Martin Gardner)的數學科普書《矩陣博士的魔法數》中讀到過這個例子及其推廣:

矩陣博士從兩個數 a, b 開始,用函數 產生遞歸數列的算法,涉及到一個很寬泛的研究領域,其中存在著大量尚未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對任意的正整數 n,人們試圖找出 n 個變量的有理函數,使得由它生成的遞歸數列是循環數列並且其循環步數達到最長。對 n=2 的情況,賴尼斯(R. C. Lyness)撰文討論過實現五步循環的函數,至今尚不清楚是否有函數遞歸實現更長的循環步數?當 n=1 時,此類函數中最簡單的,當然是 ,在兩步之內實現循環;最長的循環步數為 3,由函數遞歸實現。在 n=3 的情況,已知的最長循環步數為 8,由函數遞歸實現;例如,如果初始值取 a=1, b=2, c=3,那麼數列是1, 2, 3, 6, 5, 4, 5/3, 4/3, 1, 2, 3…,八步之內循環。在 n=4 的情況,已知的最長循環步數為12,由函數遞歸實現,這是康威(John Conway)發現的。

這個經歷告訴我兩點:第一,我可能沒有當數學家的潛質;第二,作為一名有志於科普的作家,我要向加德納前輩多多學習,他是一個有品味的數學科普大師。順便提一句,加德納的許多科普小品都已集結出版,並且有中譯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數學感興趣的讀者。在他那些妙筆生花的文章裡,你可以看到數學中許許多多的驚嘆號!

當然,科學家做研究,其終極目標當然是進入第四範疇:追求「豁然開朗」,乃至發現(也許,一個更有抱負的說法是「開闢」) 「世外桃源」。在許多人物傳記中,你可以讀到他們對靈光一現的美妙瞬間的捕捉與形容,最刺激的畫面莫過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的裸奔,那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大驚嘆號!阿基米德當時呼喊的「Eureka」,翻譯過來就是「我得道了!」

這個故事背後的數學與物理,我不打算複述。取而代之,我想再講兩個有關聯的例子,一個是他人分享的「似懂非懂」,一個是留給讀者自己去經歷的「豁然開朗」。

第一個例子來自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他不僅是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大師,也是加州理工學院富有魅力的物理教師,其膾炙人口的三卷本《物理學講義》風靡全球。比爾蓋茨不久前在博客上撰文,稱自己是費曼的鐵桿粉絲。

估計是因為他的自傳《別逗了,費曼先生》和《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栩栩如生,費曼的讀者和粉絲遍及各行各業。比如前兩年很火的一個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有個小朋友就叫 Feynman。可以想見,他的父親吳鎮宇就是費曼的粉絲。在回答南都娛樂的提問「為什麼兒子叫 Feynman?」時,吳鎮宇這樣回答(我很少聽聞其他演員對科學有如此境界):

Feynman 是一個科學家的名字。你知道,演員永遠都是伸手拿東西的。如果沒有科學家,我們可能到不了天上。Feynman 他爸爸(指吳鎮宇本人)已經是伸手討飯吃了,兒子應該幫我還債。有些科學家成就很高,但生活沒太大樂趣。但那個叫 Feynman 的科學家不是,他很懂得平衡生活。

這裡我們不擬涉入費曼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的書裡有生動的描述。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曾經疑惑的一件事,在其中他經歷了陶淵明詩中武陵漁人的全部歷程(引自費曼的演講集《發現的樂趣》):

好,我繼續講我作為一個數學青年的親身經驗。

我父親告訴我的另一件事情——我不能很好地解釋它,因為這與其說是告訴,倒不如說是啟迪——所有的圓,不論尺寸多大,其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是一樣的。對我來說,那並不是太難理解的,但是這個比值有一些奇妙的特性,那是一個美妙的數字,一個深奧的數字,π。 作為一個青少年,當時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個數字的奧秘,但這是個非同尋常的東西,我從此到處留心尋找這個 π。

後來在小學,我學到怎麼求小數,在怎麼求時,我寫下 3.125,我認為,這是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 π 的另一種寫法。老師把它糾正為 3.1416。

我用這些事情為例來說明一個影響。那兒有個秘密,有個關於數學的疑惑,這個想法——而不是那個數字本身——對我很重要。好久以後,我在實驗室——我說的是我自己家裡的實驗室——做實驗,到處胡亂撥弄——不,對不起,我從來不做實驗,從來都是到處胡整。我做收音機和小機械,四處胡亂撥弄。漸漸地,通過書和手冊,我開始找到一些適用於電學、把電流和電阻聯繫起來的公式。有一天,在看一本書上時,我找到振蕩電路的頻率的一個公式:

其中 L 是電感,C 是環路的電容。這個有個 π,但是圓在哪裡呢?你們在笑,但我當時十分嚴肅。π 原本是與圓有關的一個東西,現在從電路中出來了一個 π,那麼圓在哪裡呢?你們這些在笑的人,你們知道這個 π 是怎麼來的嗎?

我不得不愛這個東西,不得不去尋找它,思考它。然後我認識到,線圈當然是做成圓形的。大概半年以後,我發現另一本書,書上的線圈有的是圓的有的是方的,而這些公式中都有 π。我認識到 π 不是從圓形線圈中來的,我又開始思考。現在我對 π 的理解比較好了,但是在我心中,我仍然不清楚那個圓在哪兒,π 從哪兒來。

我們把少年費曼的這個疑問留給有興趣的讀者。如果你想獲得提示或核對答案,可以參見美國物理學會對他的訪談檔案(https://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5020-1)。費曼的例子屬於似懂非懂(估計他是故意這麼發問,以啟迪有興趣的讀者),還有待豁然開朗。我覺得下面一個例子更簡單,可以讓學過複數的讀者豁然開朗。歐拉(Euler)的下述公式,幾乎已經被奉為數學之美的首選代言:

eiπ + 1 = 0 

英國當代數學領袖阿蒂亞爵士(Sir Atiyah)在最近的一個訪談中提到:

通過向數學家展示各種方程,並用磁共振成像(fMRI)記錄其大腦反應,我們發現,在 60 個備選公式中,被認為最美的,是上述歐拉公式。它用到了圓周率 π;歐拉常數 e(≈2.71828);虛數單位 i;以及 1 和 0 ——將數學裡所有最重要的東西融合到一個公式中,這個公式真的很深刻。所以大家公認為,這是最美的方程。我曾說過,歐拉公式之於數學,恰如哈姆雷特的名句「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之於文學——它們都非常簡潔,非常深刻。歐拉公式只使用五個符號,但包含了美妙而深刻的想法,簡潔是優美的重要成分。

毫無疑問,對那些第一次見到這個公式的人,其第一反應必定是一個大大的驚嘆號——你肯定會覺得奇妙,這是真的嗎?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優美的事實直接接受,那就失去一個進入桃源仙境的絕佳機會了。

圖片來源: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

面對這個公式,一般的讀者跟說這話的阿蒂亞是有本質差別的:一般的讀者只是停留在第一個驚嘆號的階段(莫名其妙的訝異,是不懂),而阿蒂亞以及有點數學見識的人(至少包括學過複變函數的所有人),則看透了其簡單的本質(心領神會的歡喜,懂了)。兩者之間相差的,是對 eiπ 乃至更一般的以虛數 it 為自變量的指數函數 eit 的理解,這是關鍵所在。我想把這個問題留給有興趣、樂於思考的讀者,我相信你也會從「仿佛若有光」而達到「豁然開朗」的奇妙境地。據我的體驗,你一旦理解了這個公式的本質,就可以對費曼的那個疑問得到更深刻的洞察。

我發現不少通俗文章寫得過於詳細,以至於讀者被牽著鼻子走,甚至沒有思考的餘地。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切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只要播下種子就好,因為在後面的劇情中,主角換人了。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賽先生(微信號:iscientists

以數學學習為主題,以傳播數學文化為己任,以激發學習者學習數學的興趣為目標,分享有用的數學知識、有趣的數學故事、傳奇的數學人物等,為你展現一個有趣、好玩、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

相關焦點

  • 「驚嘆號」與「大問號」
    曾有人論胡適,說他像個驚嘆號,善於激勵青年;而魯迅像個大問號,總是推說不知道怎麼辦,逼青年去冥思苦想。於是,我常想: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是否也需要一些「驚嘆號」與「大問號」呢?我們班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有了自己的《吾童數》,一學年編輯一冊。學生們的一篇篇「數學童書」,表達了他們情不自禁的數學熱情,也見證了他們堅持不懈的數學思考!
  • 踏過一切問號,迎接人生的驚嘆號!
    踏過一切問號,迎接人生的驚嘆號! 動畫製作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 王建手繪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插畫師 李雨桐編輯丨張海龍原標題:《踏過一切問號
  • 楊健:飛人找到新鬥篷 劉翔把問號變驚嘆號!
    劉翔是善於給人驚喜的運動員,總是在大家心裡沒底的時候給人驚喜,把問號改成驚嘆號。我們希望能把驚喜延續到大邱世錦賽和倫敦奧運會!」(小酒)
  • ...問號拉直成了驚嘆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成員...
    在去河南鄭州鞏義市竹林鎮之前,靳晶心中打了幾處問號——曾經「山高、石厚、土薄、缺水」的竹林鎮,如今憑什麼能?  「當看到山青、景美、人富足時,我心中所有的問號都變成了驚嘆號!」  「當幹部要有幹部樣兒,當黨員要有黨員樣兒」「黨員就是要率先垂範,百姓才會跟著你走」「好日子就是幹出來的」……在和竹林鎮黨員交談的過程中,靳晶發現,他們既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實幹苦幹,穩紮穩打,最後總會出成效』。小小的竹林鎮,正是這一理論的生動實踐。」靳晶感慨道。
  • 驚嘆號!
    他說:寫文章不要隨便使用驚嘆號(!)。如果一定要用,他給了一個量化指標——每10萬字最多用1個。我以前顧不了這些。寫了文章,覺得需要加重語氣時,句子中帶有強烈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時,就會用嘆號,且應用自如。自從知道了那條「每10萬字最多用1個嘆號」的規則,後來就很謹慎。每每在電腦上打下一個「!」
  • 一次集訓三個驚嘆號,怎麼回事?
    來源:解放軍報原標題:一次集訓 三個驚嘆號作為集團軍機關政治工作幹部,首次參加陸軍戰役首長機關集訓,倍感「壓力山大」的同時,也深受震撼。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驚嘆!每天作業練習,無論是將官、校官還是尉官,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大家為如何判斷形勢、理解上級意圖、定下作戰決心不斷分析、討論、研判,通過思想的碰撞,拉直心中的問號。應該說,此次集訓給各級指揮員開了好頭,研戰鑽戰的濃厚氛圍,嚴格務實的考核制度將鞭策各級指揮員不斷自我加壓、自我提高。打一仗就要進一步。
  • 特斯拉的新車發布,給世界帶來的是驚嘆號還是問號
    當類似「顛覆汽車產業」「結束汽油車時代」等信息鋪天蓋地般出現在各路媒體評論上時,我們不禁要對此畫個問號,真的有這麼快嗎?
  • 【成語24強】北京體育大學「驚嘆號」組合
    【成語24強】北京體育大學「驚嘆號」組合 首頁 央視網 2015年11月20日 11:10 A-A+
  • 標點符號反映性格 愛用驚嘆號易喜易怒
    喜歡用問號的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樣做好不好?」,這些人做事瞻前顧後,想得太多;喜歡用省略號的人則缺乏決斷力,反覆無常,他們很容易就走神,喜歡隨大流,他們經常會忘記把鑰匙放在哪裡,也會花10分鐘去找已經戴在鼻梁上的眼鏡;喜歡用引號的人缺乏原創性,總愛引用名人名言,他們沒有什麼主見,總是喜歡嘰嘰喳喳但又做不了決定。
  • QQ音樂首發周杰倫新專輯驚嘆號
    2011年11月11日,「亞洲流行天王」周杰倫將推出第11張專輯《驚嘆號》,新專輯將在QQ音樂全球線上首發(http://vip.music.qq.com/huodong/shoufa_jay/ ),屆時,QQ音樂用戶將率先聆聽到周董的新歌。
  • 突破路上的問號與嘆號
    冬奧會的七個大項之一——雪車項目,中國冰雪運動突破了又一項空白,寫下新的驚嘆號。  蜿蜒蛇形的奧林匹克滑行中心舉行的3個項目:鋼架雪車、雪車、雪橇,共產生9塊金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些名字略顯陌生,從器材到規則,都足以讓人一頭霧水。這些運動之前一直是歐美選手的專屬領地。
  • 常用數學符號的英語表達!90%的人不知道!
    常用數學符號英語表達:+  plus 加號;正號-  minus 減號;負號±    plus or minus 正負號×   is multiplied驚嘆號 exclamation mark?問號 question mark『 』 單引號 single quotation marks「 」 雙引號 double quotation marks( ) 圓括號 parenthesis or round brackets… 省略號 ellipsis* 星號 asterisk or star• 項目符號 bullet
  • { },≠,&,⊥,∫,∑……這些數學符號的英文讀法是什麼?
    1.驚嘆號exclamation@at  '所有格號apostrophe?問號question  mark.Mathematical Symbols (I) 數學符號 (一)中文英文=等號is  equal to≠不等號is  not
  • 突破之路上的問號與嘆號
    冬奧會的七個大項之一——雪車項目,中國冰雪運動突破了又一個空白,寫下新的驚嘆號。蜿蜒蛇形的奧林匹克滑行中心舉行冬奧會的三個項目,分別是鋼架雪車、雪車、雪橇,共產生9塊金牌。對於此前很少了解這項運動的中國觀眾來說,這些名字無疑顯得陌生,更何況它們還有各自的別名——俯式冰橇、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從器材到規則,都足以讓人一頭霧水。
  • 娃娃:我心中有個符號,米勒:是問號嗎?
    娃娃:我心中有個符號,米勒:是問號嗎?如今的LPL積分榜可謂是瞬息萬變,IG先是不敗金身慘遭ES攻破,排名跌落至第二,而後又被身後年後八連勝的FPX擠下去一名。遊戲結束之後,娃娃在官方直播間都說:「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符號。」米勒在一邊接了一句:「是問號麼?」當時官方直播間裡刷滿了問號,這個機器人實在是太離譜了,閃現出鉤連對面維魯斯的閃的換不到,幾波OMG的攻勢全都因為這個機器人的拉胯操作告吹,說真的這種屢錯屢犯,全部說成是失誤都有點離譜了。
  • 分號、問號、冒號的誤用
    問號主要用來表示疑問句(包括設問句和反問句)末尾的停頓。問號的誤用主要是把非疑問句誤為疑問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帶有「誰」「哪」「什麼」「怎樣」「幾」等疑問詞和「是……還是……」疑問結構的非疑問句裡。例如:①至於誰來當我們的處長?目前尚無從知曉。句中的問號應改為逗號。②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 選擇問句中「問號」的用法
    還是觀眾沒耐心了?」請問其中的標點用得是否妥當?謝謝!  河北讀者 鄧明川  鄧明川讀者:  選擇問句常用「是……還是」來連接兩個分句。例如:  (1)咱們是打籃球,還是打排球?  (2)是我一個人去,還是別的同志也一起去?  (3)我是簡單說說,還是詳細敘述?
  • 中英句尾標點符號:句號、感嘆號、問號,中英對照釋義及在中英文中的使用區別
    二.問號(question mark)1.中文:用來標示疑問句的結束。 2.英語:A question mark is the punctuation mark(?) which is used in writing at the end of a question.
  • 句號·嘆號·問號
    (陳述句)        我們還是回去吧。(祈使句)        老李同志真是個好人啊。(感嘆句)        如果一個句子中出現了"什麼""怎麼"之類的疑問代詞,句末加有"呢"之類的助詞,但句意並沒有發問和要求回答,也不能視為問句,        句末仍用句號。如:        你歇會吧,現在時間還早著呢。
  • 把人生的問號拉直
    一個一個目標兌現至於那些成空的願望空如大海,當作奉獻廣闊的世界,自由飛翔風夾著雨迎面而來有風有雨才是人生不要懊惱,旅途掛滿問號像風鈴搖響,提醒平安我們都想做一件事把人生的問號拉直抹平心中的遺憾潮水滋潤著心田安眠的夜,一覺到天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