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新聞網8月31日報導,臺當局防務部門當日將一份名為「2017年中共軍力報告書」的文件遞交至「立法院」。報告中,臺防務部門不僅揚言「共軍犯臺」有個7個時機,還片面地聲稱大陸「尚未具備全面進犯臺灣的作戰能力」,儼然一副「共軍戰力盡在我掌握」的模樣。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這兩年臺軍在評估兩岸軍力時總是有一種迷之自信。從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臺軍一直認為自己優勢很大,惘然不顧兩岸軍事力量對比在進入21世紀之後已經逐漸拉開差距,僅僅從空軍力量上講,從當年數量不多的蘇-27面對三位數的三代機隊的情況,已經變成解放軍四位數三代機隊面對臺軍老舊的三代機隊。更不用說海軍力量的建設已經達到天差地別的程度。
更何況臺海軍事問題的核心早就已經是中美在西太平洋軍事力量的對抗,而非臺灣地區本身軍事實力可以左右的。這樣的迷之自信只能徒增笑耳。
事實上從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三軍主戰裝備開始大量服役開始,兩岸的軍事實力就已經拉開差距,臺灣也早已不是我軍的主要戰略假想敵。
報導稱,臺防務部門在報告中再次提出了「整體評估共軍攻臺可能時機」,其中包括七種情況,分別是:一、「臺灣宣布獨立」,二、「臺灣明確朝向獨立」,三、「臺灣內部動蕩不安」,四、「臺灣獲得核子武器」,五、「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對話的延遲」,六、「外國勢力介入臺灣島內事務」,七、「外國兵力進駐臺灣」。
在這份報告中,臺防務部門聲稱,臺軍方首次公布大陸航母「遼寧號」跨海區域航訓航線圖,圖中顯示,「遼寧號」在2016年年底首次進行繞臺航訓經臺灣東南海域時,曾一度進入臺灣地區所謂的「防空識別區」(ADIZ)內。臺防務部門還認為,「大陸航空母艦戰鬥群悄然成形,具備有限度的遠海能力。」
臺防務部門公布的「遼寧號」跨海區訓練圖(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解放軍軍機繞臺路線圖
報告書聲稱,近年來大陸萬噸級公務船舶依舊借執法和科研之名,常態在臺灣(地區)周邊海域及重要航道活動,配合海軍情報艦船進行臺海戰場情報搜集,東部戰區持續從事針對性兩棲聯合登陸作戰演練,海空兵力頻赴東海警戒巡邏及南海戰鬥巡航,繼去年航空母艦編隊及海空機艦數次繞行臺灣本島周邊,2017年7月空軍轟六型機首度赴臺海當面從事戰鬥巡航,凸顯「大陸對臺灣的武嚇已不再隱晦」,通過「經由例外、塑造慣例、形成常態」模式,借常態軍事威懾,對臺灣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
而針對解放軍航空母艦跨越島鏈的部分,臺防衛部門稱,「遼寧號」航母2016年底經由北海、東海並首次跨越「第一島鏈」,循巴士海峽駛入南海,期間從事艦船及艦載戰鬥機組合訓練,展現基本防空及對艦作戰能力;另外在今年7月的兩次經由臺海,則是以逼近「海峽中線」航行,臺防務部門認為,近來解放軍戰機及航母編隊常態性繞行臺灣本島,展示對臺灣的軍事威嚇實力。
對於大陸對臺的可能行動,臺防務部門片面認為,大陸可能會採取「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的用兵理念,稱解放軍可能行動包括聯合軍事威懾,運用心理作戰模式,採取提高軍事活動強度、調整兵力布局,包括前進部署、實兵演習、火力示警或軍事艦船藉自由航行及無害通過之名於臺灣本島海裡毗鄰區內巡邏等。
此外,報告書還聲稱,雖然大陸持續致力軍工科技和戰具研發,但在對臺戰術戰法運用,受限於臺海天然地理環境,且大陸「尚未具備全面犯臺之正規作戰能力,所以採傳統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可能性較低」,現階段仍以對臺灣進行聯合軍事威懾、聯合封鎖作戰及聯合火力打擊之可能性較大,未來不排除大陸將加重網絡攻擊、電磁作戰等非傳統作戰型態。
針對「武統」議題,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表示,我們其實已經多次作了明確的闡述,我們將繼續貫徹執行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我們將盡最大努力,以最大的誠意去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們也絕不允許「臺獨」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對於臺灣一些媒體分析認為,解放軍戰機繞臺飛行的次數不斷增加是為了攻打臺灣作準備。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回應稱,這些軍機訓練是空軍的例行性訓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