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入高中,意味著腳尖已觸到大學的門檻,但要完成這一跨步需要付出三年的努力。這種努力除了學生本人,也包括家長。家長應是「供能」者、「伴飛」者、「領航」者。這一角色具有挑戰性,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家長或者「優秀」的家長。
孩子進入高中,家長應該了解什麼,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合格的家長」?
有經驗,我們一起分享。
在必考+選考的模式中,重點關注選考科目,要根據選考科目以及學生在對應學科上的優勢作出初步設想。但不宜過早確定選科方向,因為學生的優勢發展方向可能還沒充分表現岀來,要經過高一或高二後才能看岀(因人而異)。家長了解了這些情況,又有老師的指導,選科定向就會「最優化」。
從拿到高中錄取通知的那一刻起,伴隨著喜悅迎來了學生身心最放鬆的時刻,畢竟中考的備考是高度緊張和辛苦的。部分學生將這種鬆弛狀態一直帶進了高中,認為離高考還遠,高一不必太緊張。他們對高中學習上的困難估計不足,毫無思想準備。部分學生表現出不適應,甚至有的上課時「聽不懂」。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初、高中課程在難度上有「躍遷」,對思維訓練的要求更高,形成「臺階」。如何越過「臺階」,成了高一任課教師教學的主攻方向。各校都在初、高中課程銜接上使出「大招」,力圖縮短學生適應期,迅速進入到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上來。作為家長,一定要關注開學初幾個星期孩子的學習情況。要及時鼓勵,及時幫助,別讓自信心受到打擊。
有經驗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在暑假期間提早進入高一重點課程的學習,有的甚至採取各種辦法,學完一個學期或一年的課程。對有難度的新課程已經打好了「底子」,再學時輕鬆愉快,學習時間的分配有利於在其他各學科上的投入。當孩子盲從無序時,家長要表現出計劃性和目的性,這才像「合格」的家長。
高一數學和英語的學習難度往往因學生的估計不足,成了學習上的「攔路虎」。它佔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往往需要經過較長「適應期」。英語詞彙量不足是高中成績主要「攔路虎」,再加上英語語法知識不紮實也是提分難點。
對於數學與初中數學不同,高一數學更抽象、數學語言的「符號化」、「圖象化」更突出等特點,學生必須改變思維模式才能適應。否則就「聽不懂」課、完不成作業,「問題」逐漸增多。儘管可能都是一些「小問題」,但累積多了就成了「大問題」。
學生的學習障礙其實都是由「小問題」構成,如果及時消除這些「小問題」,障礙就被消除了。所以真正遇到困難時,別害怕,完全有辦法克服,只不過「工程量」卻因人而異。此時家長要提供幫助,不能任其下去不管,至於怎麼幫助,你應該懂!
有的學生上第一節課時就打瞌睡,這顯然是晚上睡眠沒有得到保證。或玩手機打遊戲,或在網上「衝浪」,家長也沒監管。睡眠不夠,早上起不來,早餐吃不好,當然早讀的效果就差。該記的沒記,該背的沒背,該黙寫的沒黙寫,「欠帳」愈來愈多。因上課時打瞌睡,沒聽課,作業也完不成。課後再花成倍的時間去彌補,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學習習慣是多麼重要,而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就是一種約束和約定,必須檢查「守約」情況。管理好手機,管理好時間,既有緊張的學習,也給玩耍的時間。
因母親的嘮叨,產生了許多家教失敗、甚至悲劇的例子。孩子15、16歲,自我意識增強。覺得已經長大,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而嘮叨會成為一種「心理噪音」,使人無法安靜而心煩,從而產生過激的心理行為。因母親的嘮叨,而離家岀走、而厭學逃學、而精神錯亂,這樣的情況真實發生過,做母親的一定要注意。與嘮叨不同的是父親的「粗暴」,發洩式的指責或打罵,這同樣十分有害。它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破壞了「親子關係」,結果是事與願違。
進入高一,從年齡段來看,正是身體和心理快速發育時期。獨立意識增強、性別角色意識增強、表現的欲望增強、情感需求增強。成長中他們要面對各種問題,甚至有的無法向父母傾訴。他們開始追求美,表現自己的「優勢」,希望在不同的目光中得到肯定和讚美,尤其是來自同齡異性釋放的「信息」。由此產生所謂「早戀」,並隱藏在少數「早熟」的中學生中。
「早戀」的真相經常被人誤解,其實多數都是「鬧著玩」,少數在玩幼稚的「感情遊戲」,根本還談不上是「戀愛」。所以對中學生的「早戀」現象既不要太過誇張,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加已引導,使其覺悟。作為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很多時間與異性同學獨處,喜歡到入迷的程度,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因為會分散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精力,影響學習。
要做到「家長會」不缺席,孩子面前不議論評價老師的「長短」,對孩子不護短,孩子成績有波動時不推責,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很清楚。如果是寄宿制學校,更要小心,一定要定期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表現,不要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