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融水苗族自治縣在苗家小鎮舉辦「脫貧感黨恩·奮進新起點」主題活動,10多堂蘆笙隊1000多名苗族群眾載歌載舞,表達對新生活的喜悅之情。龍林智/攝
編者按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針對「十四五」規劃與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廣西提出「四新」理念,要求持續推進「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的「16字」方針,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百年華誕。全區各地幹部群眾對未來有何設想期盼,心中的「十四五」如何開局,2035年幸福生活是什麼樣子?今日廣西日報推出「盼,壯美廣西的幸福未來」特別報導,敬請關注。
揮灑,奮筆繪就新藍圖
本報評論員
百年徵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在歷史長河中,今年註定將留下極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記。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變革、大調整廣泛而深刻,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眺望前方,有明媚陽光也有疾風暴雨,有壯闊通途也有溝溝坎坎。精神狀態決定幹事成敗。面對漫漫徵途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面對日益增多的風險挑戰,唯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迎難而上、乘勢而上,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探新路、育先機、開新局,風雨無阻向前進,才能跨越重重峰巒、開拓全新境界,繪就新藍圖。
堅持「高」的追求,主動對標先進,向最好看齊。以落後平庸為恥,以創先爭優為榮,堅決擯棄「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消極心態,多一些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自覺。要找準標杆、勇立潮頭,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各項工作,敢與強者比、敢向高處攀、敢跟快的賽,奮起直追,不斷超越自我、爭先進位。
保持「穩」的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前進道路上,不可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少不了險灘暗礁,甚至是驚濤駭浪。越是風雲變幻,越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困難再多不畏懼、泰山壓頂不彎腰、挑戰再大不退縮,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鼓足「闖」的幹勁,做好奮鬥者,當好答卷人。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提質,有些險必須冒,有些關必須闖。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魄力,敢於涉險灘、敢啃硬骨頭,始終保持一股闖勁、衝勁和韌勁,用敢闖敢試的鬥志、開拓進取的精神,奮力闖出一片新天地。
弘揚「實」的作風,不喊口號、不放空炮,推進工作實打實、硬碰硬。大力弘揚真抓實幹作風,說了就算、定了就幹、幹就幹好,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確保每一項工作都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田野充滿新「硒」望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覃 偉
2020年12月26日,冬日荷城,陽光明媚。貴港市覃塘區覃塘街道大郭村田野上熱鬧非凡,貴港市和順食品公司員工正與農民商談土地流轉事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春耕擴種600畝富硒紅黑米稻作準備。
2020年春夏,該公司建立4個富硒紅黑米稻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千餘戶群眾發展富硒稻3000畝,畝均收入提高20%左右,有172戶脫貧戶通過務工增收。
該公司董事長韋榮華在外創業多年,2014年獲知家鄉土地富含有機硒的資源優勢,便回鄉創辦企業,潛心鑽研紅、黑水稻品種培育、水田栽培技術。同時,韋榮華致力提升產品品質,投資建立糧食深加工廠、產品檢測室等,引入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如今,該基地生產的富硒紅黑米從大山走向全國,先後獲「中國特色硒產品」「中國名優(特色)硒產品」稱號。
「作為黨員,不能忘記回報鄉親的初心。」2020年初,韋榮華又在3個脫貧村擴種500畝的富硒紅黑米水稻、1200畝白米稻,為1027戶群眾每年每畝增加租地收入1000元,同時為67戶脫貧戶提供了長期務工的機會,「『十四五』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全力打造富硒米品牌。」他說。
「村集體經濟發展也從種植基地中受益。」覃塘區三裡鎮水仙村黨支部書記閉金華介紹,和順公司與村裡合作建立150畝的富硒紅黑米種植基地,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4萬元的年收入,給17戶脫貧戶每年每戶增加4萬元的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等。
基地的壯大發展,帶動了當地富硒紅黑米的發展壯大。覃塘區山北鄉壯米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韋學活在韋榮華的資金、技術幫扶下,建立1150畝的富硒紅黑米、優質米種植基地及加工廠,吸納223戶脫貧戶股金78.2萬元,讓他們每年有8.6萬元的分紅。服務企業也從中獲益。每年春耕夏種季節,黃練鎮發發農機專業合作社為和順公司提供機耕、插秧、收割、運輸等服務,年增加營業收入超100萬元。
近年來,覃塘區因勢利導,鼓勵種植大戶加入富硒水稻產業中,目前該區共種植富硒水稻28.4萬畝,佔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3.5%。與非富硒稻相比,富硒稻每畝增收600元左右。
美麗鄉村釋活力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韋鵬雁 通訊員 盧秀靈
2020年12月30日,百色市田陽區五村鎮巴某村,周明和蘇萍夫婦忙著給客房消毒。元旦假期,他們家的客房都被預訂滿了。樓下小賣部,後廚農家餐館,樓上民宿,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以前覺得這地方住人都難,怎麼會有人來旅遊?」回想起當年剛到巴某村看到人畜混居的生活環境,蘇萍很感慨。
巴某村群山環繞,山上樹林鬱鬱蔥蔥,山塘連片分布,人稱「田陽小桂林」。大山成就了美景,也困住了村民們。由於山多地少、基礎設施差等,村裡一直沒有產業支撐,外出打工是收入的最重要來源,一個個村屯都變成了「空殼村」。2015年底精準識別時,有建檔立卡戶255戶1012人,是田陽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自治區、百色市和田陽區高度重視巴某村脫貧攻堅工作,特別是2018年以來,在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及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實施村莊環境提升整治,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書寫了深度貧困村高質量脫貧新篇章。
近段時間,馱富屯的周榮康很忙,除了到基地務工,還要抽空去撿油茶果。他說:「油茶低產改造後,產量差不多翻倍,家裡收入又增長很多。」巴某村持續做強、做優、做大種植產業、養殖產業、鄉村旅遊三大特色產業,打牢群眾穩定增收的基礎。目前,引進企業實施200畝鐵皮石斛基地、150畝高標準葡萄園,完成1000畝優良油茶種植和馱富屯100畝油茶低產林改造,實施年出欄300頭育肥牛養殖項目。
做大鄉村旅遊產業。2018年底初步建成500畝桃李基地,種下1.3萬棵桃樹和5000棵李樹,樹下間種油菜花。引入專業團隊,深入打造18℃巴某涼泉度假村,抓緊實施登山棧道及山頂觀景平臺、康養遊泳場等旅遊精品項目。每年春節前後,桃花、李花、油菜花盛開之際,遊客紛至沓來。
踏實築夢迎新機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陳明桂
「未來5年,我們會不斷走出去,既要到越南等東協國家設點,也會到百色、東興等地布局。」廣西華泰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光華,對「十四五」將帶來的新機遇充滿期待,著手謀劃公司發展新目標。
作為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首批進駐的企業之一,10年來,曹光華切身感受到了廣西沿邊對外改革開放的發展力度和紅利。
特別是2020年以來,憑祥綜合保稅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圍繞崇左市做好「兩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堅戰」新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創新推進口岸通關、對外貿易等重點工作,推動企業切實享受到各種實實在在的服務和機遇。
「我們整個業務板塊,是隨著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的發展而壯大了。公司員工從以前的10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營業額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率。」說起憑祥綜合保稅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建設帶來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曹光華甚是自信。
「在這裡有個好處,不管你想做什麼生意,只要你想得到,機會都很多,而且都能做成。」在曹光華看來,憑祥綜合保稅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不少舉措允許先行先試,中國對東協國家的經貿往來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在這個風口上,對企業來說,各種新業態、新模式會越來越多,只要認真、踏實、專業,很多業務都能發展甚至做大做強。
曹光華眼中的新機遇,得益於國家和自治區對外開放開發政策的支持,也源於他對邊貿行業的思考和預判,「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籤署,對我們業務規模的擴大、業務範圍的擴展會帶來很多機會,我們非常看好邊貿旅遊免稅購物區,想把邊貿+旅遊做起來,做出廣西邊貿特色。」
在曹光華看來,未來5年,邊貿的發展,需要更廣大的平臺整合各方資源。他之所以看好和深耕報關、倉儲、物流、跨境電商等業態,目的是希望能為區內外更多中小企業、創業者提供走出國門的機會,讓更多人共享廣西對外開放開發的成果。
2020年,隨著6戶11人建檔立卡戶全脫貧,巴某村實現了貧困人口「清零」,同時還榮獲「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鎮」等稱號。
鄉村變化不僅吸引遊客,還吸引眾多群眾回鄉就業創業,村裡人多熱鬧起來。村民們在花叢裡走出一條致富路:以土地入股「桃李園」每年有2222元/畝的分紅,油菜籽收益每畝2000餘元,還有39間民宿以及農家樂投入營業。「期盼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把村裡的旅遊設施搞得更好,牌子打得更響,吸引更多的遊客。」周明對「十四五」充滿無限憧憬。
古鎮民宿慢生活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駱怡
2020年12月31日下午,不少趕到賀州市昭平縣黃姚古鎮歡度元旦假期的遊客,讓整個景區變得熱鬧起來。民宿業主全新鎔的店在古鎮一條小巷裡一邊泡著功夫茶,一邊與前來投宿的客人寒暄。
全新鎔是一名90後,經營這家民宿已有5年。當時,剛大學畢業的她在一次創業競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10萬元低息貸款作為創業啟動資金。她用這筆錢在黃姚古鎮租下一棟民房,開始打造自己的客棧。因為資金有限,她親自主持裝修,不但省了設計費,還在熟人處「賒」回來不少物料。
「我的目標群體是同齡的女孩,一共有9間客房,全為小清新風格的內裝。」全新鎔說,由於定位精準,創業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第二年,她又租下了旁邊另一棟房屋,擴大了民宿面積。
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對全新鎔來說,就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寒冬。到了下半年,黃姚古鎮景區迎來復甦。往年,她的店10月份收入大約有10萬元,2020年維持在八成左右,這堅定了她繼續經營民宿的信心。
全新鎔介紹,古鎮和民宿是中國文化領域和旅遊領域最活躍的板塊之一,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廣西發布的《旅遊民宿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改造和新建旅遊民宿3000家,使之成為建設旅遊強區的重要支撐以及城鄉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增長點。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新鎔就開始謀劃新店。這次她打算在景區外建設一家與古鎮客棧風格完全不同的民宿,與田園風光結合起來,讓客人能體驗返璞歸真的農耕風情。
「我的創業正好是在『十三五』期間,得益於好政策,要不然我可能沒有勇氣走出第一步。」全新鎔說,「我覺得『十四五』期間,旅遊業民宿業高質量發展,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抓住機遇,我相信自己的事業會做得更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