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月3日起,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簡稱考研)成績陸續公布,標誌著高校畢業生就業新一波春招高峰到來。根據人社部和教育部的統計,201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820萬人,創歷史新高,如果把海歸畢業生和往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都統計在內,總數將超過千萬人之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系列報導,希望管窺一豹,立體化透視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變化,深度觀察和剖析大學生求職新趨勢。
「他們覺得我對工資的要求會比較高,未來留不住。」在2017年10月的一次秋招面試上,當陳涵(化名)說出自己大學創業月入3萬時,卻被面試官拒之門外。
在下一次面試上,同樣的創業經歷,陳涵稱自己在談收入時「減少了一個0」,卻拿到了知名企業的offer,「可能創業對就業最大的影響,就是提高了對錢的感知度,剛畢業的工資確實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隨著考研成績的公布,2018年就業季即將進入另一個高潮,其中,有一群特殊的畢業生,他們早在大學時期就自行創業,且獲得了不菲的收入,面臨就業季,是繼續創業還是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成為了他們人生的選擇。
「剛剛步入社會,先學習、積累經驗才是最重要的,但沒有走上創業的路,或許未來也是一種遺憾。」放棄創業項目的顏葉(化名),如今已經拿到一家知名銀行的offer,對她而言,就業季是一個既迷茫又清晰的時期。
而創業收入和求職工資的對比,也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囧境。有的創業大學生大學期間已達到純收入近百萬元,求職後1.5萬元左右的月薪,往往僅是以往收入的幾十分之一。
對此,大多數創業者認為,工作更重要的是積累經驗和資源,收入並非唯一考量標準。也有大學生創業者為了未來更安心的工作,提前進行生活資金儲備,「就業前三年工資或許不會太高,但無論高低都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可以安心發展工作。」
創業經歷成面試談資
2月2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趙龍剛剛結束了為期12天的蘇寧職前培訓。
早在2017年10月,趙龍就已經和南京蘇寧總部籤訂了三方協議,而此時,求職時間不足2個月,他手中已經握有十多份入職offer,其中不乏華為、中建八局等知名企業。
談起自己的求職經過,趙龍認為離不開他大學四年的創業故事。
2014年9月,剛剛步入山東大學的趙龍,以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加入了一個初創團隊。三年多下來,他們創辦的大學生正裝品牌「別樣正裝」,不僅通過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還從山東大學擴展到了全國112所高校,年銷售額過百萬。
儘管趙龍在大學期間還有過百度、騰訊等大公司的實習經歷,但創業經歷,成為了他在求職過程中最大的特色。
「面試時問的頻率和內容最多的就是創業,他們也很好奇。」趙龍說,創業的經歷貫穿了自己大學四年,也是自己最寶貴的經歷。
但也有公司擔憂,在大學時期就年收入過百萬,能否願意在企業長期發展下去?
對此,趙龍想得很明白,「創業和就業兩者是相關的,我的創業項目就是基於零售的項目,在蘇寧也是做零售相關的內容,其實是相通的。」
在他看來,創業只能維持一個現狀,長期來看無法給自己帶來大的提升,「特別是資源、資金、人脈、經驗積累等,所以想到大公司來繼續磨礪。」這樣的回答,也獲得了面試官們的欣賞。
已拿到上海某銀行offer的顏葉表示,當初的創業經歷在自己的簡歷上留下了出彩的一筆,「當時做過的事情都是實打實的,不是那種特別空泛的東西,而很多公司看重的就是這種辦實事的能力。」
相比於趙龍近四年的創業經歷,顏葉的創業有些短暫,但辛苦和壓力卻一點兒不少,「我們是在大二期末才開始決定要做創業項目,當時想辦一個職業體驗平臺,9個人七手八腳的就開始做了。」由於沒有資源和社會經驗,忙碌了很久,大家也沒有把項目落到實處。
焦頭爛額的雜事、毫無頭緒的未來,讓顏葉苦惱了很久。步入大三的尾聲,當時準備考研的她怎麼也靜不下心來複習,「當時突然就想到了找到工作之後那種平淡的小生活,實在太吸引我了。」
退出創業團隊的顏葉開始準備考研和求職,儘管創業沒有成功,但近一年的經歷,卻成為她面試時的談資,「我很喜歡和面試官講一些做創業項目的趣事,有次還把面試官給逗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