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像是農民兄弟們種地一樣,到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都是相對固定的,如果不按照規律操作,就有可能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想讓孩子在智力發育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那家長在日常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必須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抓住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期。一旦錯過,再想追趕就來不及了。
準確地來講,我們在孩子成年以前,都應該關注孩子的智力發育。但相對而言,有一個年齡段,對孩子日後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這就是0-6歲。而這個年齡段,又可以細分為兩個階段。
0-3歲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叫做「基礎階段」。這時我們一般只能通過孩子所表現出的一些特點,來模糊地認識孩子的智力水平。比如「孩子很快就學會爬行了」、「孩子會說爸爸媽媽的時間要比別的小朋友早很多」等等。這些現象看似與孩子的智力水平無關,但實際上孩子的這些表現可以從側面印證孩子日後的發展潛力。有些人很認同「三歲看到老」的觀點,就是因為孩子在3歲以前的種種表現,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長大後的表現。
3-6歲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叫做「快速發展階段」。之所以叫「快速發展」,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智力水平會突飛猛進,迅速提高。造成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智力飛速成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十分迅速,這為智力的提高打下了生理基礎;另一方面是因為此時孩子的語言、行動等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孩子在平時運用這些能力的過程中,同時也刺激了大腦,這進一步增加了孩子智力提升的可能性。
肯定有家長對這種論調表示「不屑一顧」。在很多人看來,智力發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通過後天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我們甚至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數理邏輯方面的訓練,用於提升智力,怎麼到你這裡,就「來不及了」呢?
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在恰當的時間,為孩子的智力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打基礎的時間,就是孩子0-6歲的時候,過了這段時間,那就不叫「打基礎」了。如果基礎沒打好,我們就得在後面的日子裡,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基礎缺失帶來的不足。把孩子的成長完全寄托在後天教育上,這明顯是一種不理智的做法。要想打牢孩子日後成長的基礎,就必須在0-6歲這個關鍵期,抓住一切機會提升孩子的能力,否則日後定會得不償失。
首先,家長朋友們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包括但不限於充足的營養攝入、愉悅的心理狀態、舒適的生活條件等。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充分地享受家庭生活帶給自己的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孩子的成長速度會更快。
其次,家長朋友們要在日常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添加一些有助於孩子智力開發的活動。比如提前讓孩子接觸各類書籍,經常與孩子做一些互動遊戲。通過具體的一些活動,讓孩子各方面能力得到鍛鍊。相信只要家長朋友們能關注孩子的智力成長關鍵期,稍作努力,就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獲得優勢,進而贏得人生比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