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轉而反轉,連邏輯都不通,《鶴唳華亭》還是不如《琅琊榜》

2021-01-13 老周新視野

大眼

摘要:11月11日優酷開始播出古裝劇《鶴唳華亭》,一時好評如潮。但是看過之後,劇情確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但明顯感覺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劇情設計連基本邏輯都說不通,還是不如《琅琊榜》。

11月11日優酷開始播出古裝劇《鶴唳華亭》,一時好評如潮。有朋友強力推薦,所以也去看了。但是看過之後,劇情確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但明顯感覺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劇情設計連基本邏輯都說不通,還是不如《琅琊榜》。

就從最早幾集的元服冠禮大典來說。

基本劇情是這樣的:皇太子蕭定權年滿二十,要舉辦元服冠禮大典。中國古代,男子二十及冠,也就是束髮戴帽,表示成年。元服冠禮就是成年禮,作為太子就意味著可以行使太子相對應的權利。所以一直覬覦皇位的皇長子齊王蕭定棠就設計破壞這個及冠大典,他讓宮女吳內人在大典時從鳳儀門上拋下攻訐太子的捲軸,但此事卻被女官張尚服發現,張尚服就密告給了太子,於是太子就在大典時將這事抖了出來,此時張尚服為阻止吳內人反被推下城樓。大典因此中斷,在隨後的調查中,還剩一口氣的張尚服卻並沒有指認齊王的陰謀,然後咬舌自盡。太子要求搜查行兇的宮女和捲軸,結果奉皇帝命令負責搜查的女官姜尚宮是齊王的人,所以庇護吳內人並毀去捲軸。面對沒有人證物證的情況,太子卻提出自己為了保全兄弟之情,所以臨時模仿齊王筆跡另寫了一個捲軸,被毀去的只是假捲軸,真捲軸被張尚服藏起來了。於是大家再去找真捲軸,還先被太子找到了,但皇帝趕來一看,卻是個空白捲軸。皇帝就讓太子第二天朝堂請罪。第二天朝堂上,太子先是自行脫去冠帽外衣,素衣請罪,然後卻突然大逆轉,拿出了人證物證——齊王派去殺吳內人滅口的殺手原來是太子的人,吳內人成了證人。真正的捲軸也在,交給皇帝的空白捲軸是臨時掉包的!齊王的陰謀就此被揭破,不過這中間還有反轉,齊王一見人證就不打自招了,實際上這認證已經受傷講不出話來了,而帶來的捲軸還是空白的。夠燒腦的吧,不過這樣的劇情安排遠遠沒有大偵探波洛那樣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根據推理分析絲絲入扣找出真相那麼精妙,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味道。最後,太子以大局為重,並沒有追究齊王,而是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了張尚服,是張尚服從中挑撥,引出事端,反正張尚服已經自盡,就讓死人背鍋,股權了皇家顏面。這倒合情合理,太子這麼處置才是最明智的。

呀呀呀,整個劇情已經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五折六折了,幾乎過十分鐘就有一次反轉,那真叫跌宕起伏峰迴路轉驚心動魄。

但是細細一想,整個劇情基本邏輯都說不通。

首先太子,元服冠禮這是多大的事啊,正因為如此重要,齊王才會想盡辦法來阻撓破壞。如果知道了齊王的陰謀,應該是設法阻止齊王陰謀,讓大典順利進行。怎麼會大典到了皇帝就要給自己戴冠的重要時刻,反而自己叫停,來揭露齊王的陰謀,反而讓大典取消?再有什麼天大的事也要先把儀式辦完,這才是正常邏輯,誰會這樣丟西瓜撿芝麻?再退一步說,太子就是想要通過這事打擊齊王,最關鍵的物證捲軸為什麼要交給張尚服保管?完全應該是自己保管,再不然給自己最親信的心腹嘉義伯顧逢恩保管,沒有任何道理給張尚服啊。

再說張尚服,原來是太子生母皇后身邊的宮女,太子還曾救過她。按理她是太子一邊的人,所以才會將齊王的陰謀報告太子,但是最後為了阻止吳內人被推下城樓,且不說這麼高的城樓上摔下來居然沒死,而且醒過來後卻矢口否認齊王有陰謀,又成了齊王的人,將太子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如果說她和齊王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關係,那麼根本沒必要去告訴太子,只做不知道這事就好,也不會送了自己性命。久居深宮的女官,連這點基本常識都不懂嗎?如果是幫助齊王給太子設局,那就更是畫蛇添足了,只要拋下攻訐太子的捲軸,太子的元服冠禮就黃了,作為齊王根本沒必要再橫生枝節多此一舉搞這種局中局的把戲。所以張尚服的行為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別急,會有反轉,果然張尚服就是吳內人的聖母,為了庇護女兒,所以在朝堂上寧可自盡也不供出女兒。這下看起來,邏輯上說得通了。但是,在宮禁森嚴的皇宮,宮女能夠懷孕生子,孩子的父親是誰》難道是皇帝嗎?這個看似合理的情節就更說不過去了,估計編劇自己也編不下去,只好就此含混過去,反正張尚服已死,就不用深入下去了。

至於,齊王這樣機密的陰謀怎麼會讓張尚服知道?玩宮鬥的人,連這點保密戒心都沒有,布置事情門口居然沒有把風的?而且如此重要的捲軸,吳內人肯定是貼身收藏,怎麼可能讓張尚服調包了呢?更是匪夷所思了。

最後說說齊王,寫攻訐太子的捲軸怎麼還需要齊王自己動手?這不是留下罪證嗎?隨便找個人寫,萬一事情不成,還可以反咬太子派人寫的來構陷自己的,這樣淺顯的策略,玩政治的齊王會不明白?

至於攻訐太子的是三年前皇后病故當晚沒能守在床邊,以及顧逢恩謊報軍情叫開宮門,也不是什麼無人知道的隱秘,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來,更加名正言順,有什麼必要搞這種小動作?

所以這個一連用了四五集的元服冠禮大典風波,根本就站不住腳經不起推敲,完全是故弄玄虛,為了反轉而反轉,實在不夠嚴謹,比起《琅琊榜》還是有不小距離。

看到這段太子與齊王之爭,大眼馬上就想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朱翊鈞偏愛最寵信的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所以遲遲不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順便說下中國傳統的繼承制度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這是大原則大底線。所謂「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很多人以為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錯了,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有一位,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官宦人家的正妻就是太太,皇帝的妾就是除了皇后之外所有的嬪妃,官宦人家的妾就是俗稱的小老婆,正式稱呼是「姨娘」。正妻和妾之間的地位懸殊是非常大的,正妻是主人,妾只不過比奴婢稍高一些。就連妾生的孩子,名義上都是正妻的,就得管正妻叫「母親」。所以嫡子繼承是正統首選,都不用看排行,這就叫「立嫡不立長」。在《鶴唳華亭》中,太子是皇后所生的嫡子,是天經地義的繼承人。趙貴妃所生的庶子齊王,根本就沒有絲毫競爭的資格。看看《紅樓夢》裡嫡子賈寶玉對庶子賈環是怎樣的等級優勢就明白了。如果要廢嫡立庶,那在封建社會簡直和大逆不道一般無二了,會遭到大臣的群起反對,根本想都不要想。而且劇中的太子老師是天下聞名的大儒盧世瑜,舅舅又是軍中大佬武德侯顧思林,齊王哪有一點機會啊。

所以,《鶴唳華亭》這個太子上位的情節,如果在當年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任何疑問,也沒有任何人敢有覬覦之心的。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子才會「立長不立幼」,或者才有「立賢不立長」的可能。《琅琊榜》裡太子、譽王、靖王都不是嫡子,所以才有可能競爭皇位繼承人,這在古代倫理道德上才是合情合理的。同樣,朱常洵和朱常洛都不是嫡子,萬曆才有可能想讓三子朱常洵繼位,如果有個嫡子,那根本就不用多費心思了。即便都是庶子,眾多大臣維護「立長不立幼」的原則也是相當堅決,和萬曆皇帝整整鬥爭了十五年,最終還是萬曆落敗,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三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后,按照慣例,親王16歲就應該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了。但是,萬曆一拖再拖,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28歲才讓他去了洛陽封地。而且還給了福王大量的錢財和土地。但好景不長,二十多年後明末大起義,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的巨額家產都成了李自成的軍費。

可見,《鶴唳華亭》的編劇對中國傳統倫理知識還是弱了一點,細節上也差了一點,還是拿元服冠禮來說。作為成年禮,及冠最主要有三件事:束髮,戴帽,起表字。古人是不理髮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後來清兵入關,要漢人剃髮,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這才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漢人的拼死反抗,最後也迫使清朝讓步,「女留男不留」,女子保留漢人傳統的髮型和服飾。所以頭髮絕對是大事,成年禮上的束髮是要請貴人或者德高望重之人來做的,而劇中竟然是女官張尚服來替太子束髮,這就違反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禮數。平時宮女或僕人可以幫太子束髮,但在及冠禮這一天,是絕對不可以的。

再有起表字,在大典上是皇帝給太子起了表字。這也不對。古人的名字實際上是名和字分開,而且得很清楚,名是一出生就有了,通常是家裡長輩起的,三國到南北朝以單名居多,宋以後大都是雙名了。古人認為直呼其名是極不禮貌的,除了自己的長輩或者上級可以稱呼名字,一般相互交往時作為尊重就稱呼「字」。而字,是用來「以表其德」,所以又叫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再起的名字,通常是和本名涵義相關的。如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亮和明,飛和翼,雲和龍,都是有關聯的。社會交往時。平輩或者小輩、部下,都是稱呼字,以示尊重。自稱當然是名,這是表示謙恭。

具體來說,劉備叫諸葛亮,可以直呼其名。關羽張飛,就只能稱「孔明先生」或「孔明兄」了。當然,劉備也可以稱「孔明先生」,那就表示特別尊重了。而關羽要是直接叫「諸葛亮」就是非常無禮了。至於諸葛亮自稱一定是「亮如何如何」,絕不說「孔明如何如何」。

而這個表字通常是老師或者有聲望的尊長來起的,所以為太子起表字的最佳人選一定是老師盧世瑜,而不會是皇帝來起。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原則,還是小細節,《鶴唳華亭》還是有不少欠缺,比起《琅琊榜》確實還有不小距離。不過,畫面唯美,對白精煉,演員演技不俗,亮點還是不少,希望後續能夠越來越精彩。

相關焦點

  • 格局小,劇情無邏輯,《鶴唳華亭》註定成不了《琅琊榜》
    甚至連郝蕾、邱心志、劉德凱這些童年男神女神都來助陣,實在令人驚喜。另外,演員們的演技都十分在線,完全沒有對不起這樣的強大陣容。老戲骨們的演技自不必說,一言一行都在人物裡。許多觀眾將《鶴唳華亭》與《琅琊榜》相比,預言它是下一個爆款。只是,雖然《鶴唳華亭》的優點十分明顯,缺點同時也很明顯,能不能像《琅琊榜》一樣成為爆款,還有待商榷。
  • 鶴唳華亭高能反轉是什麼意思 鶴唳華亭劇情一共反轉了幾次
    電視劇《鶴唳華亭》因為劇情高能反轉上熱搜,在最近播出的劇集中劇情一直反轉了幾次呢?網友總結出前幾集的內容,才三集就反轉了7次,羅晉飾演的太子才不是什麼小哭包呢!  鶴唳華亭高能反轉是什麼意思  羅晉、李一桐主演的電視劇《鶴唳華亭》12日正式開播,原本以為會是一部俗套的愛情劇,想不到劇中反轉竟然不少,才播出5集就已經有了7次高能反轉,網友表示堪比女版《甄嬛傳》了,羅晉飾演的太子更是成為新一代小哭包代表。
  • 1個劇情反轉10次,羅晉金瀚飈哭戲,《鶴唳華亭》值得一看
    最近,又有一部劇,號稱能夠超越《琅琊榜》。這話,我是很不服氣的。《長安十二時辰》說能超越《琅琊榜》,好像沒能超越吧!更何況這部劇豆瓣評分僅7.5,根本沒有可能超越好嗎?不過,話又說回來,無法超越《琅琊榜》和《長安十二時辰》,也不能說它就不是一部好劇啊。畢竟,看劇嘛,還是不要帶節奏得好。
  • 鶴唳華亭:強大的演員陣容,最具爆款像的古裝劇撲街,因這2點
    》正在熱播,該劇開播以來,憑藉反轉與虐心等關鍵詞屢屢登上熱搜,引發觀眾強烈熱議,從該劇演員陣容,故事內容,細節把控等眾多方面來看,該劇無疑在向《琅琊榜》看齊,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該劇都應該是最具爆款像的古裝劇。
  • 《鶴唳華亭》羅晉青銅變王者,體罰自打手心,蕭定權反轉來了
    《鶴唳華亭》播出到現在已經有段時間了,雖然說大家對於羅晉這個角色還是抱有希望的,但是這種虐心小編實在是接受不了,但是又不能不看這部戲,羅晉的演技從《錦繡未央》之後就有了很大的提升,這部劇更是如此,只不過這一次的羅晉沒有之前角色中那麼強勢了,目前看上去他總是一個人獨攬了所有的哭戲。
  • 開頭10秒就被驚豔到,3集有7個反轉
    上一次我們聊到「裸播」,還是在6月。那時候,《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沒打一聲招呼就悄然上線,《長安十二時辰》更是連導演也是播出之後才知道已經播出的消息,簡直讓人驚掉下巴。而這一次,新上線的電視劇除了「裸播」之外,還在首播時間上打了觀眾一個措手不及。
  • 讓反轉來得再猛烈一點!
    最近反轉劇真是大勢啊,《鶴唳華亭》一集裡面反轉6次,每到以為塵埃落定就又掀起一地雞毛。點擊播放 GIF 2.0M為了調查出詐保人背後的秘密,演戲什麼的都不在話下。點擊播放 GIF 2.3M米若還是個行走的百科全書,方元不懂的都不用上網了,米若分分鐘解答。
  • 玩轉反轉,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掌握反轉能幫助我們快速了解語義,對於閱讀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其實,有可能你與高手之間的距離就是反轉)。最簡單的理解,英語反轉對應於中文"但是" 。但中英反轉存在異同,英語反轉相比中文反轉,擴展了語義應用,有著更為廣泛的使用場合。這樣,若單純用我們熟悉的中文反轉去試圖理解英文反轉,自然會出現理解不通的問題。
  • 幽默是邏輯的反轉,更是種智慧:如何讓自己的表達即幽默又有深度
    02邏輯反轉的幽默一個笑點直接拋出來,這樣並不好笑,而是要突然戳中聽者的笑點,要達到這種效果,你還需要鋪墊。哲學家康德說:在一切大笑裡,肯定有荒謬,背理的東西。什麼意思呢?就是幽默的邏輯的和我們平時認知的邏輯不一致,所以幽默才產生了。舉個例子,歌手大張偉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大家都應該熱愛小動物,因為它們非常好吃。這句話的前一句是一個鋪墊,在大家的共識裡,熱愛小動物,是保護小動物,做為一個明星,倡導保護小動物合情合理。
  • 邏輯嚴謹、反轉不斷,《失控》好看到中途停不下來
    《失控》劇情方面非常出色,就如片名,這部劇講了一個「失控」人生的故事:一個女兒得了重病的醫生和一個欠高利貸的保險推銷員,兩個人為了解決各自的問題聚到了一起,策劃了一起綁架案,然而策劃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狀況百出、反轉不斷,結果並不像兩個人預想的那樣,而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失控」起來。
  • 《夏日大作戰》反轉的性格,反轉的故事,反轉總是最精彩的
    所以儘管只是個簡簡單單,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落俗套的日系動畫電影,但我還是決定好好地記錄這一下午帶給我的溫情和感動。打算看這部動畫電影,其實源於個很偶然的機會。說是偶然也,是當時心態上的一種必然吧。因為我們都有父母,看著容顏漸老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的他們,是我唯一覺得這漫長的人生啊,也有很焦急很匆忙的時候。還讓我想到的就是留美的那個叔叔了,他雖然看起來放蕩不羈,但從看到他的第一眼,或者說他和女主人公夏希有著那樣親密無間的友好關係,這種人物設定是一萬分能讓人推斷出他的為人根本不壞的。當他得知疼愛他的奶奶病逝了這個消息,心裡該為自己當初的頂撞和口不擇言感到多後悔跟自責呢。我不禁這樣為他擔心。
  • 鶴唳華亭大結局:齊王給蕭定權下跪叩首,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近日由羅晉、金瀚、李一桐等人主演的《鶴唳華亭》迎來了大結局,該劇一向以高能反轉著稱,但是在大結局的時候這一技能似乎是消失了。此前有網友表示,看《鶴唳華亭》的時候,太突兀的劇情一定會反轉,但是大結局的時候,金瀚東窗事發被貶為廣川君王,這一劇情竟然沒有了「反轉」神技的加持。被貶後的蕭定棠終生不得返京,更不得踏入皇宮一步,為了奪嫡,蕭定棠母子二人千般萬般算計,兩任中書令為此喪命,最終也還是躲不過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 譚松韻母親車禍開庭事件反轉?是反轉也不是反轉
    所以,也有了今天的反轉。並記錄了其中關鍵點,最終得出結論,以下被傳播廣泛的內容在庭審全程中都不存在。這件事的反轉是造謠的輿論的反轉,而不是譚松韻作為受害者家屬的身份反轉的問題,攻擊譚松韻本人的依然是大可不必。
  • 《鶴唳華亭》:雅正端方的古典之美卻要被更新「壞事」?
    天還是天,水還是水,江山美得像畫一樣。我站在高處,想起了那句話……可得解脫處,唯神佛前,與山水間。反轉No.1從目前更新劇集來看,《鶴唳華亭》在堅持原作內核之上,以大量反轉來突顯懸疑感,營造出高能氛圍,吸引觀眾。劇作60集,憑藉「單元性事件」架構起整個故事情節,又將男女主角含蓄的情感融合到高潮迭起的情節發展中,快慢結合,形成了一種有效的類型化敘事的方式。
  • 《鶴唳華亭》好不容易忍到大結局,卻還是有三點不明
    《鶴唳華亭》劇情跌宕起伏,演員演技精彩絕倫,可如果問觀眾是靠什麼堅持到最後,答案只有一個字「忍」。「感覺自己腦子不夠用」,相信這是很多人看完《鶴唳華亭》後最大的感受。近幾年,「宮鬥」、「宅鬥」劇確實深受觀眾愛戴,可每集幾個反轉實在太燒腦。
  • 《鶴唳華亭》:我的小心臟啊!
    導演就各種渲染氣氛啊,看得人很著急,最後張內人還是沒說出口。完了,太子這下兇多吉少了。典禮開始了,被指使的宮女也順利來到了城樓上,氣氛一觸即發。然後就反轉了。殺害宮女的那個太監也是太子派去的,就為了在大王的人面前做一場戲,讓他們以為證人已經死了。最後大王也在太子步步緊逼下,口不擇言,自己承認了罪行。最後我以為大王終於要涼涼了,結果太子又放過了他,把事情都推給了死去的張內人,為這件事畫上了句號。
  • 別再把「反轉40次」當懸疑燒腦片最高標準了!
    ——哦不對,按照電影的設定,只有90年代的女人可以打電話給2020年,這臺電話不但是個內線,撥號系統還是單向的——那麼問題來了,最後一次反轉的時候,為什麼是2020打給了90年代呢?想來想去,結論只能是:編劇為了不讓此片淪落到一個真善美大團圓結局,為了表達自己的邪典趣味和「非得再嚇你一跳不可」的驚悚片最高倫理,寧可違背全片邏輯,也要趕在劇終前朝觀眾扔一把飛刀。
  • 《鶴唳華亭》蕭定權大婚為陸英父子續命,他倆還會領便當嗎?
    如果把這部劇分成幾個篇章來看,那麼從盧尚書領便當開始,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轉折點,而在那之後幾集都是過渡,而來到蕭定權大婚,則可以算是進入了新的篇章,蕭定權親自下場為父分憂,羅晉終於不用一直哭戲了,而女主李一桐飾演的陸文昔則化身成了顧內人。
  • 《鶴唳華亭》:她既可恨又可憐,蕭定權一句謊言,使她生不如死
    由羅晉、李一桐、黃志忠、苗圃等主演的電視劇《鶴唳華亭》正在熱播。該劇最吸引人的是緊湊、不拖沓、不斷反轉的劇情,這正是權謀劇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權力鬥爭都像一場颶風,總有人被卷進風暴,淪為棋子,丟掉性命,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命運尤其悲哀。
  • 從輿論與法治角度思考新聞反轉現象
    媒體報導為了利益不得不爭分奪秒搶新聞,「蹭熱點」「跟風轉」容易導致新聞沒有經過有效證實便出現在受眾的視野,使得在之後的更正中可能出現反轉。此外,在追求「短平快」的時代,為了迎合受眾想要的快速直觀閱讀的效果,傳播者會用較小的篇幅來描述,缺乏內容深度就容易出現邏輯不嚴謹的問題。    (3)預設思維、刻板印象等影響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