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從12月1日起開始實行,目前已在全國範圍開啟試運行。
也就是說,不用更改我們已經用出感情並且綁定了很多亂七八糟社交軟體、銀行卡的電話號碼,就能換到其他運營商,享受不同的優惠套餐。
但在試運行以來,不少網友卻表示自己無法辦理,甚至有文章稱90%的人都沒有資格辦理攜號轉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此,記者用自己的手機號,並發動朋友同事進行了測試。
實操體驗:
無法辦理「攜號轉網」不在少數,原因「五花八門」
按照規定,理論上,全國範圍內只要是符合一定條件的三大運營商( 移動、聯通、電信 )手機用戶,想轉到哪個網,發送簡訊確認後,直接帶著身份證去對應的營業廳就可以了,然而卡在第一部分的人確實不在少數。
攜號轉網具體操作,總體上只需要三步:
1.發簡訊查資格
手機編輯簡訊,CXXZ#姓名#證件號碼,發送至歸屬運營商。移動發送到10086,聯通發送到10010,電信發送到10001。
2.發簡訊申請授權碼
如果符合第1步的要求,繼續編輯簡訊,SQXZ#姓名#證件號碼,發送至歸屬運營商,獲取攜號轉網所需要的授權碼。
3.拿著「授權碼」、本人有效身份證,前往需要轉入的運營商網店辦理新卡。
看起來挺簡單,但記者和小夥伴們測試了20多個號之後,雖有成功的,但大部分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被告知「無法辦理」。
比如,記者本人發送簡訊後得到的回覆是,到2050年12月31日一個套餐合約結束後才可進行攜號轉網。
查詢結束20分鐘後,記者收到了運營商打來的反饋電話,得知這個持續到2050年底的套餐可以提前取消,然後才可辦理攜號轉網。
此外,不同的號碼,「無法辦理」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聯通陣營>>
電信陣營>>
移動陣營>>
有人反饋,造成「卡殼」的業務有些是開號時就自帶的。
測試的22人中,僅有1人一次通過「資格查詢」。
在查詢完之後,有人收到了優惠套餐介紹,還有人接到了運營商打來的「確(挽)認(留)電話」,比如記者本人接到的電話中,業務員極力告訴記者我所辦理的套餐中有一個「全國無限流量」套餐,屬於「絕版」套餐,建議繼續使用比較實惠,另外還關心了我的使用體驗等等。可見三大運營商都希望儘可能留住老用戶,同時引來新用戶。
用一句話總結測試結果:成功都是相似的,失敗卻各有各的原因。
據本次測試得出的不完全統計,如果你要想辦理攜號入網,你需要確定這麼幾件事:
1、電話是否為實名認證
2、號碼是否處於正常使用的狀態,不能有欠費之類
3、有沒有參加什麼套餐活動,未到期前不能辦理
4、彩鈴、銀行卡關聯手機號等服務也要先取消掉
5、如果有贈送的活動,未到期前也不能辦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此前報導,目前「攜號轉網」服務只針對行動電話(含移動/聯通/電信)號碼用戶,衛星、移動通信轉售、物聯網應用號碼(例如網號為1349、174、170、171、162、165、167等)暫不支持攜號轉網服務。
記者這次查詢的手機號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靚號」轉網。
據悉,上述「靚號」中有4個不相連的「6」。
據記者查閱,此前,國內三大運營商確實對於「靚號」都有明確的使用要求,要籤署捆綁長期「最低消費套餐」,並提前預繳話費。有的「靚號」籤署了長期最低消費套餐,沒有期限,使攜號轉網受到限制。
此外,提前解除合約應如何處理也是用戶所關心的。目前一些省公司採取的辦法是,未履行合約的月份乘以每月最低消費額的30%作為違約責任。舉個例子:一位用戶辦理了24個月,每月最低198元的合約套餐,提前3個月解約,其違約金為198*3*30%,即178.2元。
總的來說,理論上攜號轉網這件事對消費者來說還是挺「香」的,唯一的門檻在於你願不願意為了轉網去滿足這些麻煩條件。
轉網遭遇「卡殼」應該怎麼辦?
用戶有「尚方寶劍」
近年來,三大運營商為了增強客戶黏性,一直力推各種合約機與合約套餐,此外,受家庭號、親情號、主副卡、贈送寬帶機頂盒等各種關聯業務的影響,大量市民都會遇到手機號碼無法直接辦理攜號轉網的情形,其中不少人還會遇到解約需繳納違約金或補差價等問題。
由此可見,想要「攜號轉網」確實得花一番心思。不過不怕,官方有規定在先,只要用戶申請,運營商必須為其提前辦理解約,遇到以下行為,甚至可以投訴。
據了解,截止到2019年9月底,攜號轉網試點的五個省,一共辦成290萬人次。隨著攜號轉網的推進,運營商江湖或生變,移動、電信、聯通或重排座次。
攜號轉網本意是一項便民措施,目前的體驗卻不能讓人滿意,但至少在呼籲了這麼多年後,總算有統一的業務指引和辦理規範,這也是一種進步,用戶可以轉網給運營商帶來的競爭壓力,也能迫使後者改善服務和資費水平。畢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有競爭力的價格,才是留住用戶的不二法門。
另外,5G已經到來,相信也會對攜號轉網造成很大影響。
消費者們究竟會如何選擇?讓它先飛一會兒。
對於「攜號轉網」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