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謝鵬飛(右)為貧困戶段振麗排憂解難。
黑瘦的身體,彎曲的脊背,扎著馬尾辮,一雙手粗糙黝黑,卻在鍵盤上飛舞。近日,在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趙家莊村,記者見到了這位「不一般」的貧困戶——45歲的村民段振麗。乍一看,她就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甚至有些「其貌不揚」,脊柱先天畸形,看上去像背了一個大籮筐,卻操著一口純正、流利的普通話,談起電腦技術更是滔滔不絕。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她高興得合不攏嘴,「早就不種田啦,平日裡只給果樹剪剪枝、打打藥,剩餘的時間就在家裡學電腦,日子越過越踏實。」
趙家莊村地處山地,祖祖輩輩靠種植果樹為生,村裡有個傳統,誰家鋤頭磨得亮,就說明誰家勤快。雖然這裡出產的板慄、核桃、桃子品質優、口感佳,但一到收穫季節往往為銷路犯愁,忙活一年也賣不了幾個錢。
為了保證村民持續穩定增收,2018年山東三箭集團駐村第一書記王英武來到趙家莊村後,與村「兩委」進行了多次探討、調研,創造性地提出了「果樹認領」的扶貧方案。愛心人士在趙家莊村認領一棵果樹並懸掛愛心人士標籤,認領期限為一個生長季,在生長季結束時可以採摘屬於自家的水果。山東三箭集團向全體職工發出了倡議,如今趙家莊村已經被認領了852棵果樹。
段振麗一家被認領了30棵果樹,為了把果樹養好,她經常參加南部山區組織的果樹技能培訓,熟練掌握剪枝技巧,保證年年豐產。她掰著指頭算了一筆帳,「一棵桃樹產量40到50斤,可以賣150元左右;一棵板慄樹可產15斤,能賣130元;一棵核桃樹能產15斤,能賣135元,這30棵樹的果實,一年能賣4000多元,加上在村裡打工,還有豆腐坊的分紅,一年收入能有兩萬元哩。」
這兩年,趙家莊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每逢周末,果實的「主人」們也會帶著家人光顧,順便為果樹澆水、除草、剪枝。結果,去年一年,段振麗的鋤頭就沒扛出門,放在旮旯裡生了鏽。手頭寬鬆了,段振麗卻沒滿足,她要彌補自己青年時的遺憾:原來,18歲那年,她就離開了老家商河,去北京闖蕩。2001年在濟南山木培訓學校學習電腦操作,畢業後她向多家公司投遞簡歷,卻因身體情況被委婉拒絕,無奈選擇回鄉種地。
「俺現在學,照樣也不晚。」她笑著對記者說。在現任第一書記謝鵬飛的幫助下,她參加了魯科教育培訓學校組織的免費培訓,自學電腦平面設計。疫情期間,他們通過釘釘軟體進行視頻教學。她買電腦才一年多,就把鍵盤磨得錚亮,蹭掉了漆。在老師張鵬展的耐心指導下,僅僅3個月時間,她就基本掌握了PS、CoreDraw圖形設計軟體,還獨自設計了幾份名片。
如今,在謝鵬飛的建議下,她的丈夫也不再熱衷於「土裡刨食」,掌握了電氣焊技術,在城裡打工,兒子在新華電腦學校學習「人工智慧專業」,將來打算繼續深造。
「以前是我指導孩子學電腦,現在是孩子指導我了。以後我打算在家辦公,做一名『斜槓中年』。」段振麗笑著對記者說。(記者 時曄然呂傳泉張銘)
扶貧先扶智
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從何而來?如何讓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致富?政府「扶智」是重要環節,幫助有勞動能力者就業是重中之重。「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提升貧困人口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獲得收入的能力。西營街道趙家莊村村民段振麗想幹事、肯幹事,卻因為缺乏機會和平臺導致貧困。駐村幹部們創新思路,通過「果樹認領」讓段振麗一家脫了貧,又鼓勵她學習技術,鼓勵她的丈夫學習電氣焊,建議其兒子學習「人工智慧」專業,提升貧困戶能力,增加就業機會。通過各種精準細緻的幫扶,讓個人志向和智慧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幸福感。(記者 時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