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流傳久遠,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國學經典,甚至是漢語言的每一個字,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文字,是交流思想或承載圖像的一種符號。而「文字」二字,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許慎,用三十年的詩句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在這部書中,中華漢字的音、義、形等都趨於規範和統一,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根據《說文解字》中記載,對漢字是這麼描述的:「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而文是「獨體」,字為「合體」,文字二字也便有了最好的詮釋。
漢字的起源
最早漢字的起源有著幾種說法,一種是結繩說,也就是文字產生之前,人們以結繩來記事。《周易·繫辭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古人以大大小小的繩結來約誓,結之多少,代表了眾寡。
還有一種說法是八卦一說,伏羲曾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八卦和漢字的淵源,可追溯到幾千年前,這種說法,是漢字起源最早的記載。
另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說,倉頡是皇帝時期的史官,皇帝由於聯盟之間的外交日益頻繁,故迫切地需要一種大家都看懂的交際符號,於是倉頡就搜集了很多事物和圖像,最後制定了一些簡單的漢字。《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因此在漢代這種說法也較為流行。
後來文學作者在作詩或者寫小說的時候,也多以文字來描述,比如唐代的孟郊在《老恨》中曾寫「無子抄文字,老吟多飄零」,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也有這樣一段話「有幾個考學,看了舍親的文字,都許他京解之才」。
漢字的演變
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其實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從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一路演變而來,種類繁多,每一種演變的背後,都是一段宏大的文化背景。
王字少一筆,你能想到什麼字
甲骨文的「王」像是一個斧鉞之形,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說文解字》說「天下所歸往也」。「王」有三畫一豎,中間的三畫代表天、地、人三才,而一豎是貫通三才,所以孔子曾言「一貫三為王」。
那麼「王」去掉一筆,又會成什麼字呢?不同的字有不同的人生。根據《大學》裡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只有知道事物的本質,然後才能推算出事物的發展方向。
「王」去掉上面的一筆,是個「土」字,土就是土壤,在《周易》裡代表著坤,有著偉大的德行。《周禮·大司徒》說:「辨十有二土之名物」,最先想到這個字,說明此人反應迅速,而且有著君子之德,甘於奉獻,做事情也能多變,不會按部就班,人生也會如魚得水。
「王」去掉中間的一筆,是個「工」字,《說文解字》對「工」字的解釋是「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聯想到這個字的人,做事情樂觀積極,與人溝通也會輕鬆愉快,人緣也很好。人生也會得到貴人的幫助。
「王」去掉下面的一筆,是個「幹」字,幹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裡像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後來多用於防禦,有著盾牌的意思。想到這個字的人並不多,能想到此字的人,做事情也比較的乾淨利落,性格也是果敢堅韌之人,人生上會依靠自己解決很多難題。
今日話題:如果「王」字去掉一筆,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探討和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參考文獻 | 《說文解字》、《大學》、《周易》、《呂氏春秋·君守》、《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