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方言雜談
不該忘記的老家具
文/王榮華
近日,看到市民包先生代表全家向縣博物館捐贈一張民國時期架子床的消息,很是感動,不僅為包先生全家輕利重義的舉動感動,也為包先生家這張架子床有了好的歸屬而感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式家具將逐步替代老式家具,滿載歷史滄桑、蘊含人文情懷、彰顯地方特色、體現傳統工藝的老家具將逐步退出人們的視野,使得許多年輕人既不知道老家具的樣子,也不會讀寫老家具的名字。長此以往,老家具將會與人們漸行漸遠。
那麼,我們寶應地區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去了解的老家具呢?
老家具中柜子是比較重要的一類,常見的有燈柜子、銀柜子、糧柜子和老爺櫃、條幾。燈柜子是寬高一米左右、厚半米左右的雜物櫃,放在床頭起床頭櫃的作用,大概是過去每天晚上都要把點亮的油燈放在上面得名的吧。銀柜子是放在臥室裡帶三個抽屜的長方形桌子,兼有女人梳妝、孩子學習和存放貴重物品等功能,所以又叫"銀桌子"。糧柜子是頂端開門的儲糧方櫃,現已很難看到。老爺櫃和條幾是北方供桌和南方几案的結合體,老爺櫃是滿堂的長方體柜子,條幾相當於兩端用方櫃支撐的簡式老爺櫃,它們都是過去每家放在堂屋裡用來供奉祖先遺像、菩薩塑像、香爐座鐘等物品的必備家具。最窮的人家也要用土坯砌兩個土柜子搭上一塊木板做成最簡單的老爺櫃;有錢的人家老爺櫃或條幾不僅用料講究,而且上面放的瓷器、插屏、燭臺、香爐等擺件也很貴重,同時還要配備一套太師椅和八仙桌。
寢凳,有的地方叫做春凳,是一種可躺可坐的長條坐具。舊時寢凳與床同高,用料和做工都很講究,一般選用上好木料,凳面下沿四周還裝飾有龍頭牙板、雲頭牙板或佛耳牙條。民間常用來作為嫁妝陪嫁給女兒,新媳婦們多把寢凳放在寢室床頭,如同現在五星級賓館裡的床尾凳,平時既可放置衣被也可供嬰兒睡覺。炎熱的夏晚,人們把寢凳搬到院子當中,或坐或躺,乘涼賞月,也別有一番愜意。家中倘有喜事或有尊貴客人來訪,人們便會搬出寢凳接待客人,因而在我老家寢凳又有"慶凳"美稱。
杌子,是一種兼有桌子和凳子兩種作用的用具。杌子有大小方圓之分:大杌子相當於中型桌子,一般人家當飯桌用;小杌子是小型的"八仙桌",凳子不夠時充當凳子,平常多檔小桌子用。我小時候放學回家就一直在小杌子上做家庭作業,陪伴我童年的這張小杌子現在還在我老家靜靜地陪伴著老母親;作為坐具的杌子叫做"杌凳",可看成是微型的"八仙桌",杌面大多是長方形,少數是正方形或圓形,有的還用束腰造型和牙條裝飾。這種"杌凳"歷史悠久、端莊大氣,我們老家又稱其為"國牌杌子"。
本地的老家具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小爬爬、坐墩子等坐具,金木箱子、子孫桶、金箱等嫁妝,轉套子、站窩子等育兒用具,踏板床、獨睡子、竹床子等睡具。這些傳統的老家具不僅保存了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工藝,還飽含一個個家庭代代相傳的故事和難以割捨的情懷,它們就像陳年的老酒,經久彌香。但願有更多的老家具被縣博物館收藏,讓我們的後人不至於永遠地遺忘掉這些老家具。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原作者如有異議即行刪除。)
來源:寶應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