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2020-12-19 談藝錄

我上中學的時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有一本雜誌叫《中學生閱讀》,不知道是哪一期了,忽然翻到一篇《葬花吟》的賞析文章,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從頭至尾認認真真地賞析了一回,當時還沒有認真讀過《紅樓夢》,讀那篇文章覺得詩寫得真好,大概一星期之後,從家人的書房把《紅樓夢》偷偷拿出來死命啃完,順帶將其中的詩詞、曲賦、對聯通通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到方格子作文本上,又到新華書店買了蔡義江老師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進而想到摳弄唐詩裡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因為這首詩裡的「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很可能就是《葬花吟》裡的「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意境和天問的最早來源。

(87版《紅樓夢》裡的黛玉葬花)

接著又嘆息劉希夷因為兩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也出自《代悲白頭翁》),被自己的親舅舅宋之問用土囊壓死(故事出自《唐才子傳》,雖不是史料,當時我是真信的),進而又熟悉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慢慢算是從此喜歡上了唐詩,之後才是統讀中國文學史學詩學詞,可以說我對詩詞最初的發自內心的喜愛並不是來自於課本上的那些古詩古詞,而是來自於曹雪芹的《葬花吟》,它是我髮根究底地探索詩詞世界的源頭。

(劉希夷塑像)

其實除了《代悲白頭翁》,唐詩裡還有類似《葬花吟》意境的唐詩,這首詩是絕句,雖不及《葬花吟》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與悽婉哀絕,但總歸也算不錯的「嘆花」詩,它就是中唐詩人王建的《宮詞一百首》裡的第九十首,全詩如下: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這首詩的作者王建(768-835)字仲初,潁川(就是現在的河南許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大約46歲開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來擔任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他跟我們前面提到過的詩人張籍是好朋友,樂府詩也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現有有這本集子出版。

(《張王樂府》書影)

雖然王建擅寫樂府,但《宮詞一百首》卻不是樂府,而是「七絕」。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樸實,全詩沒有生僻字眼,說的也是眼前事物。翁方綱(學篆刻提到過他,他顯然不僅是金石學家、書法家,同時也是文學家)評這首詩「其詞之妙,則自在委曲深摯中別有頓挫,如僅以就事直寫觀之,淺矣。」顯然,王建寫這首詩,好就好在,他不是直寫,「人貴直,文貴曲」,短到只有四句詩,詩人也在詩中安排了轉折,這是這首詩一個特別的高明處。

這首詩模擬宮中女子(應當不是雜役宮女)的語氣和心理,她在樹頭上看到桃花已經越來越稀,在樹底下尋找落地的殘紅也是東一片西一片,落花本就有一種悲傷在裡頭,林黛玉見到這樣的情景是趕緊找個香囊收起來,埋了,然後大起嘆息,埋怨風刀霜劍的逼迫,把自己比做落地的桃花,宮中女子當然也自然而然有同樣的情感,他們長年身處宮中,無人疼惜,無人愛憐,甚至也是沒有自由的,他們看到春天花落,自然而然會嘆息年華逝去,對於一個選入深宮,而得不到皇恩的女子來說,歲月一天天消磨,人生一眼望到頭的悲傷自然讓她們惜花恨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看到落花傷感,是人的正常情緒,宮中女子由此自嘆命薄,由嘆生恨,自比桃花,恨起無情的東風是再正常不過了。

(桃花殘落)

可是詩人並沒有一條路讓宮女恨下去,因為宮中女子馬上想到,桃花落了,自會結出桃子來,再自然不過,於是宮女從自比桃花轉到對桃花的羨慕、嫉妒,詩人讓宮女又往深裡想了一層,桃花落是因為它「貪結子」,它是自願凋謝的,它的未來有希望,它的掉落枝頭是為了未來的結實,並不是因為東風的摧殘。這使宮中女子更加心生委屈。原來自己比桃花也不如,桃花可以結子,而身為宮女,很可能就一輩子就算凋謝,也最終沒有「果實」了。她從「惜花恨風」轉到了「羨花妒花」,自憐又加深了一層。

其實是詩人替宮中女子把問題思索到了盡頭,桃花還有結子的自由,宮中女子連桃花也不如!詩開頭宮女對一地殘紅的愛憐,到這裡已經不在了,更多變為是對自己不如桃花的自憐了,宮女在心底裡完成了一次心理轉折。

如果僅從桃花「貪結子」這種思索來說,這首詩比《葬花吟》似乎還多想了一層,悲哀好像也更加深了一層。只是這首詩很快就收束了,絕句當然沒有辦法像「歌行體」一樣鋪陳開來,因此它不像曹雪芹的詩一樣抒情淋漓盡致,語言讀來如泣如訴,情感發自肺腑,句子字字滴血,在感情表達上,這首《宮詞》如幽咽低鳴無聲而深沉的地下靜靜暗河,而《葬花吟》則是洶湧奔流浩蕩於地表的滔滔江水。真要一比,這首《宮詞》可稱得上是絕句裡的《葬花吟》。

(鄭板橋《詠雪》詩意)

另外,這首詩中的情感是有轉折和往復的,但語言卻是白描而樸素的,特別是第二句「一片西飛一片東」,簡直就是口語,唐詩裡許多優秀作品都是白描的,這些詩在淺淡平易裡勾畫人物性情,描摹事物,讀來如觀賞不施顏色的白描畫,這首詩也是這種詩的代表。細思一下,這首詩語言近乎口語,讀來朗朗上口,或許正是它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這讓人想起鄭板橋那首著名的《詠雪》詩:「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鄭詩的流傳,怕是口語化到了極致,近似於打油了。

(【唐詩閒讀】之90,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但在這一年的春天,他種植的樹與竹,他的蔬菜、莊稼都期待雨水的滋潤時,春雨恰恰來了,這就是真的「好雨」了。俗話說是「春雨貴如油」,這一場雨,它知道春天時節到了,所以來了。(詩意圖)但這還不算完,頸聯接著寫雨的好,這雨是真的好啊,好就好在他不在白天來討好你,而是在晚上到來,並且這雨也不是稍下就停,而是要下就一次下個夠,下一整夜,你看雲層厚啊,天空黑啊,黑到了小路都看不清楚,天地在一片黑暗之中
  • 唐詩閒讀:「聞道鹹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這個句式前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而其實,就連這樣的句式,我們也可以在唐詩裡找到根源,就是白居易的一首詩,詩題非常長,是《覽盧子蒙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因贈子蒙,題於卷後》,全詩如下: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 唐詩閒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後來讀唐詩,讀到杜甫的《春夜喜雨》,裡邊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春雨,寫得更好,當時就認為這是天下寫春雨寫得最好的詩了,直到讀詩讀到中唐,發現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中的第一首,全詩如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唐詩趣話:神品詩歌,一首七絕八個一字,「池中麻」妙喻埋沒千年
    下面選出的是四首七絕:【宮詞】其九十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 卅年長安住,一片望鄉情:日本人的唐詩水平有多高?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日本人的唐詩水平有多高?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裡若長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這是王維在得知晁衡要返回日本時,所寫的《送秘書晁監還日該國》。 隨即晁衡也作一首《銜命還國作》還贈王維: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 唐詩閒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已故詩人余光中曾經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光中《憶李白》),其實讀李白的詩,給我們的感覺好像一片繁華,怎麼看都是盛唐氣象;同時期的杜甫比李白只小11歲,這明明是同時代的兩個詩人,但讀杜甫的詩,就滿滿都是晚唐的衰落哀音。什麼原因呢?
  • 一片葉子擁有樹——鄧康延
    一片葉子在擁有一棵樹之前,先擁有著陽光和信心。一位美國大學畢業生疾奔進加州報館問經理,「你們需要一個好編輯嗎?」「不需要。」「記者呢?」「也不。」「那麼排字工、校對員呢?」「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那麼你們一定需要它了。」大學生從包裡掏出一塊精緻的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僱用。」
  • 唐詩閒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唐詩當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賜金放還,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難了一生,才成就了「詩聖」,劉禹錫不是一輩子都在打擊之中,哪兒來的「詩豪」,李賀因為短命又歷經苦難,所以才成就了「詩鬼」……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這是杜牧最擅長的七絕。千裡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
  • 唐詩閒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次節更有「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的句子,在中國的文人傳統裡,悲秋言論也是正常的思想感情表達方式,更何況,劉禹錫正當貶謫,該當是一片傷心難排遣的,可是他偏不!自古以來的人遇到秋天就悲嘆秋天蕭條空寂,但他偏說,秋天要比春天好得多!這是他的獨特排眾判斷,這兩句起得陡峭,承得有力。
  • 唐詩閒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樹下地面已生青苔,顯是長期不見陽光。既然是幽暗到不見陽光,才會使地面生了青苔,為什麼詩人又偏偏要著重寫一抹陽光呢,而且這一抹陽光不是直直的照射下來的,而是「返景」,是在樹木掩映之間折射過來的光,因此,這一點光線不僅非常微弱,而且非常短暫,這又給詩加入了時間感和空間感。同時也使「深林」更顯幽暗、深邃。
  • 「江西上猶·邱才揚詩詞精選」老到無求自無夢,閒雲一片渡天涯
    鳥聲啼破嶺頭樹,一曲漁歌逐紫嵐。·家居湖山著韻客帆斜,暮看煙波曉看花。老到無求自無夢,閒雲一片渡天涯。蘭溪依舊水流東。 落日樓頭無意緒,流霞天外有殘紅。憑欄獨聽隔林鐘。·清平樂幽思繾綣,漠漠青山遠。柳影依稀鶯語亂,索寞鄉心無限。 憑欄獨倚西樓,遙看落日橫舟。只那江灣盡處,飄零數隻浮鷗。
  • 唐詩閒讀:「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也讓人想到李商隱的兩個「巴山夜雨」,再往近了說,還有魯迅先生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些重複當然都有題外之義,李賀呢?《晉書.天文志》稱:「房四星,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明,則王者明。」李賀顯然看重的是「房星明,則王者明」這句,他巧妙地通過房星將馬的處境與王者的明暗聯繫了起來。
  • 詩詞:一片春風,一片田野,一片金黃,昏昏老漢,神採飛揚
    東風約蝶渡金浪,陌上翩翩覓枕鴛。清荷映月漫眼菜花黃,自拍來幾張。 心情無限好,仿似那春光。 五絕 .笑問客從何處來沁園春一片春風,一片田野,一片金黃。讓柔柔菜仔,容光煥發;昏昏老漢,神採飛揚;舉手彎腰,開眉笑眼,姿態千般擺拍忙。多高興,竟重生活力,再有希望。誰知極致張狂,招來了絲絲寂寞涼。
  • 飛機向東飛與向西飛哪個快?你知道多少?
    但是因為自轉的速度會和飛機疊加,就會導致向西飛的飛機速度變慢了,雖然路程變短了;而向東飛的飛機,路程雖然長了,但速度也更快了,所以他們用時是一樣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哪條航線會是繞赤道一圈的。更多的是在南北半球之內飛行。這時候主要看氣流風向的影響。
  • 唐詩閒讀:「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大陸電視劇版裡的「倚天四美」)其實這個「畫眉」的結局也有典故,典故出自唐詩,即朱慶餘的《近試上張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眉毛的深淺影響妝容,能否討公婆的歡心相當重要,新媳婦做的飯菜味道當然也很重要,唐詩裡還有一首寫新媳婦而有名的詩,是中唐詩人王建(詩人簡介見前文)的《新嫁娘詞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首,我們今天說說這一首詩,全詩如下:
  • 唐詩裡一首很憂傷的詩作,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我們都知道唐詩,那是中國文學的高峰,不僅成就高,而且對於後世的影響,那也是最大,以至於現在唐詩,同樣的還在影響著我們,例如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會經常使用唐詩裡的一些詩句來表述一件事情,從而使得能夠對方,可以瞬間明白意思,所以這又是唐詩的又一大貢獻。
  • 唐詩閒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但詩人並沒有寫這麼多雪啊,「雪」字直到寫到「寒江」時才提到,江是寒江,可是江裡仍然是水,雪一落水中會融化啊,精彩就精彩在這裡,因為連江裡都仿佛下滿了雪,雪顯然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這是「白茫茫一片厚地高天」,僅這一句就把天寒水凍、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託出來了,寫雪到此,算是寫到了極致。
  • 唐詩閒讀:「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十面埋伏》劇照)「幽谷佳人」是文學作品裡的典型人物類別,比如金庸先生小說裡典型的幽谷佳人:1、《神鵰俠侶》裡的小龍女,前期的古墓生活,是封閉環境下的佳人,後期的絕情谷底生活也是典型的空谷佳人(【唐詩閒讀】之142,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