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摘星】回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79319/answer/422426593
希望婁書記多在位幾年,這個政策能執行到底。
外省人聽說江蘇省的中考砍殺率是50%,其實遠遠達不到50,切身體會40%左右,這裡面還包含藝術體育生。
10個初三生,只有4個人能上高中,一個班級50人,就只有十幾二十個人能上普高,還不說普高的質量層次不齊
家長們為了提高孩子的中考生存率只能削尖腦袋往高質量初中擠,由此造成孩子從小學四年級前補課一到兩門,到小學五年級開始必補奧數和新概念英語,本應該發展孩子興趣愛好的時間全部用來鞏固加強課內知識了,上學時間以外都在背誦默寫做提優卷,豈有樂趣可言?簡直連活下去的興趣都沒有了!
最無恥的是最近十年一直在大誇特誇「發展職高教育」,還美其名曰將來就業率高。一到中考期間各種宣揚職教優勢,請問自動化大勢所趨教育局都看不見嗎?職高技校培訓出來的手藝,需要前面那麼多年的語數外生化做鋪墊嗎?家長和孩子們每天在書山書海、學校培訓機構奮鬥到21點半,最後被硬生生砍殺掉去職高,哪個家長會甘心?多少江蘇學生的潛力被硬生生扼殺在17歲?
「江蘇人均受教育年限才9.57年,太低了,再過幾年,江蘇人才供給將成大問題,我們考慮問題,絕不能脫離江蘇的實際,不能將折騰當改革。」
不要說過幾年,更不要說人才供給了,就是因為這40%的中考砍殺率,家長們看孩子們太作孽了,生育意願一降再降,還來談二胎?難道我們耗盡心力培養的孩子就只配做炮灰嗎?
發布於 2018-06-21
【理想主義大白痴】回答:
我是2008年第一次新方案的考生,真沒想到這個奇葩的方案竟然使用了十年。不過還是很感慨終於有人作出了正確的決定。
我來說說自己的經歷。我是一個典型的偏科型理科生,高一的時候物理大概學到普通物理水平,微積分學得半斤八兩。2005年高一期末考,當時新方案還沒確立,考試科目仍然是語數外物化各150分。我跟同學對完答案後發現自己英語數學語文都考得很差,但是最後我物理考了滿分,化學也考了接近第一,一口氣就把自己名次拉回年級前十。這是最後一次我這種理科生能輕鬆的控制自己命運了……考試結束了,暑假放假前,新方案也公布了。
在新方案下,全面的人才有機會。理科尖子生唯一的出路就是競賽,我最後競賽失利了,沒有一等獎,無法保送。只好高考。
新方案只考三門,數學160+40附加題,英語120,語文160。表面上是考三門,事實上整個班級英語最高分和最低分不會超過8分,語文不會超過20分,但是數學根據難易不同,可以產生甚至於七八十分的分差。我雖然物化都很好,但是數學很神經刀,經常一會兒前幾名,一會兒倒數,所以對我而言這個方案簡直不能再差。
其他科目評等級是個玩笑,120分滿分,全市模擬考的時候,經常出現118=A+,100也是A+的情況。118與100代表的對物化理解的真實的差距有多少?自己體會一下。
最後高考,語文英語都很好,可是數學不幸發揮失常,離清北差十分,離上交差一分(當年一分差了300名)無奈去了別家。
進了大學,開始幾年真是讓人無比懊惱。我輕輕鬆鬆拿了系第一,數分滿分,普物不用看教科書直接做作業。但是我完全沒得選擇,重新高考嗎?語數外再考一次有什麼用?轉專業無門,中國也沒有轉校這種事,真是無限得壓抑。明明我應該去學習最頂尖的理工科,卻無奈學一些有的沒的。最後甚至到了我整個學期完全不學習,最後兩周突擊一下,一樣還是GPA第一。那種能力與知識難度的錯配真是讓人覺得無比痛苦。
後來本科畢業,去CMU讀書,很慶幸CMU給了我新生,很偶然得入了機器學習的大坑,那種熟悉的物理式的思維方式不止一次讓我在深夜淚流滿面。課程的難度逼迫我經常48小時不睡,思考數學證明。終於找回了,曾經以為再也找不到那種對知識的狂熱。回頭看看我還是幸運的,但是憑什麼才能要依靠運氣才能施展?
【注意,一般CMU指的是卡內基梅隆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簡稱CMU】
所以說,被語數外高考耽誤的理科生們啊,不要放棄,人生的路很漫長,永遠不要放棄尋找你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大多數一線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很小,找到自己熱愛的專業遠比學校的牌子重要得多。知識和能力也遠比學位重要。那些從小一次次考試所給的只是虛無的外表,真正的勇士不需要名號。
發布於 2018-06-21
【知乎用戶】回答:
2008年江蘇高考正式採用3+2+小高考的改革模式,2018年高考完終於要廢除這種高考模式了,2020年高考是最後一屆3+2+小高考,我只想說:整整13年,正好坑了我們江蘇90後這一代!
【昭文君】說:
教育改革本身是為了促進教育的發展。但過去的教育改革,已經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語數外平衡發展,選修科目評等第,最終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進入大學後理工科的不擅長理化,文科的只會語文英語。既然如此,未來建設用的專業人才去哪找?大家都會語數英,就拿這三門去研究高精尖學科?
學的最難最深的江蘇考生,在各地實施地方保護主義這一大背景下,還要為落後地區學生騰挪出大量名額。後媽不養,親媽不愛。上天無路,下地無門。
發布於 2018-06-21
好吧,各位同學們:人生何處不春風?!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了,每個人都生活得不容易。「苦不苦,想想長徵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繼往開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79319
【玖頓】又來了新煩惱:
作為新高考第一屆學生,我現在總體感覺我們這一屆高一,就像小白鼠。
政策去年說十二月份出,
年級裡火急火燎開始準備提前分班順應新高考
到了十二月又說三月出,搞了半天又不分班了
到了三月又說兩會開完再出,
兩會開完又說找個合適的時間
那麼什麼時間合適呢?
期中考試之後。。。
所以,現在老師急學生急家長急,分不分班,怎麼選科。。。。。
據說,新高考三加一加二,說好不分文理,搞了半天還是要在物理和歷史裡面選一門,化學不能和歷史配,物理不能和政治在一起,說白了,還是三加三文理分科。怎麼折騰怎麼來。
新高考的學測,就是相當於小高考,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腦子被驢踢了,原本應該在高二的學測一下子變成高一下學期六月份左右,物理和歷史的學測是高二上學期,不過也有老師說:說不定所有人所有科目都要學測喲
修改一下這裡的學測,學測是在高二上學期的一月作業考,除了語數外六門學科都要考,也就是說在過年之前我們要上完選修,複習必修,停課語數外,考完學測,裸考主課。
新高考帶給我的還有一個打擊在於,原本周周放的錫監,現在二周放。。。
班主任動不動說我們這一屆形式嚴峻。
更可惡的是!新教材怎麼還不出來啊啊啊啊!對著新課標,用著舊教材,迎接新高考,我心中有一句xxx不知當講不當講。
於 2019-12-07
在2020年國內這樣的經濟結構下,疊加海外如此不確定的形勢,中央政府英明決策,提出用內循環來搞活經濟,絕對的合理,正確和與時俱進。
與之相對應,江蘇作為教育大省與經濟強省,也需要用好教育內循環!正如鄭強教授所言,科技立國,實幹興邦。充分發揮省內高校的多層作用,在培養優秀人才、發展科技,、服務地方企業與社會方面做得更好。
筆者驚喜發現的是:近期南京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教育地總部經濟,努力為一流高校在本省地級市建立分校區,益處良多!
【2025年江蘇在學研究生規模將達25萬人】新華日報,今日江蘇 2020年7月30日
7月29日,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江蘇作為唯一的省級政府代表發言交流。江蘇是研究生教育大省,全省共有近22萬在校研究生,數量位於全國第二。預計到2025年,江蘇在學研究生規模達到25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將力爭達到4萬人。提高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樹立質量導向,率先啟動綜合評價
優質生源,是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2019年的數據顯示,來自「雙一流」高校的生源佔江蘇高校研究生總招生數的37.77%。其中,碩士研究生「雙一流」生源佔比34.60%,博士研究生「雙一流」生源佔比高達63.90%。
「我們希望吸引更多來自高水平學校及優勢學科的優秀生源。」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金石教授介紹,學校2019年接收推免生比上年增加10%,其中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生源數佔比接近90%,比上年增加11%。2019年錄取的全日制博士生中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生源數也比上年增加16%。
「『十三五』以來,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經費年均達43億元、年均增長超過7%。每年省級財政安排高水平大學專項建設經費34億元。」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目前全省91%的研究生在1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和12所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就讀,57%的研究生在一流建設學科和省優勢學科學習。
「江蘇高校數量多、規模大,整體實力在全國較為靠前,但實力超群的一流大學和學科還不夠多。」葛道凱坦言,研究生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待深入探索,協同、開放、共享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今年,我省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啟動研究生教育綜合評價,參與綜合評價的36個高校中,獲得A等的部屬博士高校4個、省屬博士高校7個、省屬碩士高校4個。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洪流說,綜合評價分為立德樹人、導師隊伍建設、質量保障機制、綜合改革和第三方質量評價5個一級指標(含11個二級指標),「通過綜合評價,推動高校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內涵,也讓高校主動梳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質量。」
「到2025年,江蘇將形成布局結構更加優化、培養機制更加完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到2035年,江蘇在學研究生規模達到33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力爭達到6萬人,初步建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省。」洪流說。
擠掉「水分」,注重學位授予質量
去年10月,南京大學對206名博士研究生、98名碩士研究生督促按期答辯。此前,該校研究生院還發布消息,對環境學院一名未在最長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的2011級博士研究生下發擬予以退學處理的告知書。
嚴把研究生教育「出口」質量關,江蘇研究生教育「動真格」推動「學位擠水」,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保障學位授予質量。「我們積極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特別是推動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機制、時限終結機制和學術不端零容忍機制。」洪流說。
來看一組數據:2018年,江蘇全省應屆畢業研究生按期畢業4.2萬人,延期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應屆畢業研究生按期畢業4.2萬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連續兩年共分流淘汰1440人。據介紹,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個,一是無法完成學業,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三是極少部分因為學術不端。
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評議是省級層面把控研究生培養「出口」質量的主要工作。2018年,省教育廳共抽檢38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含科研院所與部隊院校)的1989篇碩士學位論文,合格率達97.40%,較上年度提升0.43個百分點;優秀率達5.55%,較上年度提升1.96個百分點。
推動產教融合,契合地方發展需求
江蘇是教育部確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當前,通過調整存量、培育增量穩步擴大專業學位點規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數佔碩士研究生總數的53%,今年將超過60%。今年江蘇新增的1萬個研究生招生計劃,基本都是專業學位研究生。
「目前研究生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仍然不足,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離預期構想還有很大差距,研究生教育系統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封閉性。」南京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汪霞教授表示,研究生教育模式如何更加強化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是江蘇面臨的新問題。
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發展實際,江蘇優化調整研究生教育類別結構、學科結構,推動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洪流介紹,基於江蘇是製造大省,研究生教育優先布局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學位授權點,「每年投入10億元實施優勢學科建設工程,178個優勢學科中,50%以上為相關學位授權點。」
近年來,江蘇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把產業導師「請進來」,遴選七批次共1601人次產業教授到省內30多所高校擔任研究生導師;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658家省級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導師、8000多名企業導師和數萬名研究生進站開展科研活動。省教育廳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華為公司等多個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或大型企業籤訂了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戰略合作協議,加快自主培養高水平人才。如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實施「集萃研究生培養計劃」,參與培養600-1000名集萃博士(後)、6000-10000名集萃碩士研究生。華為公司將在江蘇優選高校開展「創智計劃」,支持高校開發不少於10門在線精品課程或教材,培養不少於1000名具有華為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