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邊眺望遠處駛來的船隻時,我們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後看到全部船體。桅杆意味著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風向標。
真正富有預見和遠見的人,都懂得並善於看「桅杆」,從「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發展的動態、趨勢和規律。毛澤東同志曾經幾次提到過看「桅杆」的問題。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曾滿懷激情地用詩一樣的語言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他還在談到什麼叫領導時說:「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前一句講「桅杆」預示著革命高潮的到來,後一句講「桅杆」強調了領導幹部要善於發現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從哪裡來?就從懂得看「桅杆」中來。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漸進變化的過程。「桅杆」是一種信號,它預示著事物的發展將由少量的、個別的東西變成大量的、普遍的東西。看「桅杆」就是把那些苗頭性、傾向性的東西辨別出來,然後分析它的走向和演變,從中認識和把握矛盾運動的規律,從而看出信心和希望來。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跡象的。如果「桅杆」是意味著一種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就得提前動手解決它,防患於未然;如果是預示著某種動態和動向,就得提前跟蹤、密切注視、及時跟進;如果是昭示著一種大的趨勢和大的方向,就得提前布局,儘早儘快地順應這種潮流。無視、忽視或不懂、不善看「桅杆」,或將導致機遇的錯失,讓機遇擦肩而過;或老虎來了還以為是貓,以致「灰犀牛」都臨近甚至闖入了,還渾然不知,結果猝不及防。
從現實來看,不懂或不善於看「桅杆」現象的人還有不少。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頭在「海岸」邊上走,眼裡壓根就不去看「桅杆」,即便是「桅杆」已然躍出海面了,也熟視無睹,看不到,也看不清。有的人或許看了一眼「桅杆」,甚至也會發出尖叫或驚呼聲,但往往看過就看過了,對「桅杆」效應不去分析,不去研判,沒有預案,不知應對,結果看到了等於沒有看到,等等。這都是要不得和很可怕的。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看「桅杆」得有高的站位。政治站位要高,任何時候必須注意從政治上看問題、想事情,善於把紛繁複雜的事物置於政治的角度下透視,用「望遠鏡」登高遠望,用「顯微鏡」見微知著,看問題才有了高度、深度和角度。還應當看到,有的人雖然站位也高,但卻是「近視眼」。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就得「跳出來」看問題,有一個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經常用發展的、聯繫的、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和研究問題,去看待和觀察事物,腳力、眼力和腦力同時用,「桅杆」便會盡收眼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新時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看「桅杆」中認清前行方向,把握內在規律,更好地贏得主動、搶得先機,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潮頭。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