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南門是揚州的重要關隘,在它附近有很多寶貴的歷史遺存。今天我們就去逛一逛揚州城頗有名氣的「一水三關」。
挹江門是揚州從元代到民國時期的十二座古城門之一,位於古運河和小秦淮河的交叉口處,圖中這座城門,是2007年用舊城磚重新壘砌的,高約5米,是揚州目前恢復展示的六座城門之一。
從挹江門下坡,一塊大石頭映入眼帘,上面寫著「鈔關」二字。文化愛好者洪大林介紹,鈔關設立於明宣德年間。
洪大林 文化愛好者:
朝廷當時在揚州設了兩個機構,一個正五品的叫鹽運史,一個正三品的叫鹽運御史,既然官在這兒,商和官是離不開的,官府要在這裡收稅,但是不叫稅,叫鹽課,課本的課,鈔是指鈔票,在這裡就設了鈔關這麼一個碼頭。
鈔關是明清時期國家設置的對過往關卡的船隻、商品徵稅的專門機構,主要設在運河、長江、沿海等交通樞紐處。明清時期,每每到了漕運的高峰期,運河之上「帆檣如林、百貨山積」,鈔關附近也成了熱鬧喧囂的交易市場。離鈔關不遠處,還有一處名為「龍頭關」的水利設施。
洪大林 文化愛好者:
明朝嘉靖年間,這裡築了一條河,叫秦淮河,小秦淮河的頭在這兒,叫龍頭關,尾在北水關橋。當時挖土,要開出河流,土堆在邊上,就構成了第一條街,叫埂子街,再延伸下去,就到了北柳巷、南柳巷,而北柳巷這個地方是龍的最高處,叫龍背,這裡叫龍頭,就構成兩條龍,一條水龍,一條陸龍。
揚州老百姓口口相傳的「一水三關」,水指的是古運河,三關就是鈔關、龍頭關和南水關。清朝康乾時期,鈔關、龍頭關一帶是揚州最熱鬧的地方。埂子街上店肆林立、熱鬧非凡,小秦淮河上畫舫蕩漾、笙歌沸天。曾有詞人寫道:「揚州夜,花月擁邗關」,這裡的「邗關」就是指的鈔關。清朝道光以後,因漕船停運,黃河北徙,運河降為區域性河道,這一帶便慢慢衰敗了。如今的龍頭關是2003年修復的,依然有閘關的功能,既可以調節水位,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
幾百年來,「一水三關」見證了揚州城的歷史變遷,見證了運河的興衰榮辱。在鈔關附近有一座老宅子,同樣特別有故事,我們一起去看看!
鈔關西后街10號是一座清代老宅,一共三進,坐北朝南,結構完整。但在十多年前,它差點被拆掉。
顧風 文化學者:
因為這條街已經殘缺不全了,我當時就跟分管城建的市長打電話,講到它的重要性,當時我是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這是我的工作職責所在,我當然要把它保下來。
在文物部門的努力下,這處民居最終得以保留。兩年之後,也就是2007年,大運河開始申遺,作為牽頭城市揚州需要成立申遺辦公室。
顧風 文化學者:
這個地方又是龍頭關,又是這麼一個老宅子,又在運河邊上,儘管辦公條件差一點,但是它的意義很重要,大運河就是一條龍,我們又是牽頭城市,而且我們這個辦公室,就設在龍頭關,我當時心裏面就有種暗示,申遺可能成功,結果果然成功了。
文物工作者保護了古運河邊的老宅,幾年後,它又助力大運河申遺成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美妙的緣分。如今的老宅不僅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揚州市博物館協會和揚州市大運河保護志願者總隊的辦公室。在這裡,一群熱心的志願者在積極為保護大運河出謀劃策。
俞江 大運河保護志願者:
大運河守護站,都要有個像這個樣子的小舢板,或者橡皮艇,現在很多,你如果一個守護站配一個,對河道的治汙很有效,漂浮物那些很煞風景。
周元益 揚州保護大運河志願者運河文化傳播支隊支隊長:
從我們志願者的角度,守護站的角度,大家要盡到責任,做到以前規定的,天天要有人守,月月要有人護,每年還要進行總結評比。
74歲的周元益是一名退休教師,他和好友丁東民從2009年起投身大運河保護志願服務工作。十多年來,原有的兩個人已經慢慢壯大為了一個二十多人的團隊。
周元益 揚州保護大運河志願者運河文化傳播支隊支隊長:
杭州、嘉興、無錫、常州,到北京、濟寧,一路跑下來,幾個同志一起進行宣傳,就帶著資料去宣傳,我跟他們總結出來的,首先一個是自願,第二個是自費,第三是自製,自己製作,第四個是自運,自己運到那去,另外還要自己布展,自己講解。
丁東民 市收藏協會顧問:
有人說大運河是一本書,有人說大運河是一部詩,還有人說大運河是一首歌。從這個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走進了社區、工廠、機關、鄉村,這個展覽我們辦了將近五十場,專門宣傳大運河,還搞了一些大型的宣傳活動,有歌舞、詩歌朗誦這些。
保護大運河環境、宣傳大運河文化,十多年間,周元益多次獲得揚州市優秀志願者、志願服務先進個人稱號,團隊也多次被評為揚州市優秀志願服務組織。
周元益 揚州保護大運河志願者運河文化傳播支隊支隊長:
我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保障,一個我跑動有利於身體健康,另外一個我在思考問題,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實。我們的努力得到了民眾的肯定,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還使得很多年輕人乃至於小學生,都參與到保護當中來,這個是最大的功勞,我們畢竟老了,精力有限,他們能夠充分參與就很好。
近日,周元益舉辦了「揚州是個好地方 周元益先生大運河遺產點攝影圖片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宣傳運河文化。在揚州大學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劉懷玉看來,正是因為有了從官方到民間多年如一日的付出,揚州的運河才會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劉懷玉 揚州大學運河研究院副院長:
我們古運河這個地方,它還發揮灌溉、排澇、景觀、旅遊這些功能,前段時間,揚州組織了古運河水上遊,效果蠻好的,我看許多同志還排長隊買票,不僅古運河充分發揮了在用活態遺產的作用,我們1958年開挖的京杭運河揚州段,也就是新運河,同樣也在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古運河和新運河是交相輝映,在我們文化帶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揚州這個好地方塑造了非常好的形象。
「一水三關」見證歷史,運河邊的老宅同樣承載了悠悠歲月。揚州的運河有讀不完的歷史,說不完的故事,以後也一定會有說不完的發展,說不完的傳奇。